編輯工作從商代就已經開始。當時人們給它的定義是“順其次第,編列簡策而成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編輯工作越來越重要,人們給它的定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jù)我看來,編輯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原則,采錄、收集、整理、加工、審定各類精神文化產品,而后依據(jù)一定的順序將其進行創(chuàng)意和優(yōu)化、組合,使這些產品更適合制作、存儲、傳輸,從而更好地展示于社會的活動。由此可見,編輯的主要職責和功能是:采錄、收集、刪減、增補、審定、創(chuàng)意和優(yōu)化組合。前幾項是基礎性工作,創(chuàng)意和優(yōu)化組合是關鍵,是編輯意圖和水平的體現(xiàn)。
書刊、報紙需要編輯,廣播、電視更離不開編輯。編輯是一個大概念,它貫穿于廣播、電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大的方面來說,有頻率、頻道編輯;從小的方面來說,有每組節(jié)目,每個欄目,甚至每篇稿件的編輯。頻率、頻道的定位,欄目的設置,時段的安排,每個階段報道重點的選擇,或者是錄音的運用,男、女主播的搭配,都是編輯工作和編輯意圖的具體體現(xiàn)。編輯決定著媒體的價值取向和欄目、頻率的受重視程度,也直接影響到受眾,引導著社會輿論。編輯工作對于廣播、電視來說無處不有,編輯意圖無時不在,編輯責任重大,不可掉以輕心。如果說記者是摘菜的,那編輯就是廚師。吃土豆還是吃茄子有時可能由記者采摘的原料決定,但怎么吃,是素炒還是紅燒,是味濃還是味淡,主要由編輯來決定。編輯得好壞,直接決定著媒體宣傳和引導的成敗。因此,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編輯意識,不斷提高引導受眾的自覺性、主動性。
編輯意識來自哪里?編輯意識來源于對大局的把握。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當?shù)亟洕鐣l(fā)展狀況和思路的把握。比如,烏海市提出實現(xiàn)城市轉型、經濟轉型,建立西部區(qū)域服務中心,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那我們?yōu)鹾V播電視臺的宣傳就要緊緊圍繞這一主線,無論是欄目設置,還是報道重點的選擇,都要為其服務。
二是對整個頻率、頻道定位的把握。對地市級媒體來說,頻率專業(yè)化、受眾細分化、欄目本土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我們的編輯就要充分考慮頻率特點來安排節(jié)目和宣傳內容。
三是對當?shù)亟谥行墓ぷ鞯陌盐铡=衲?月份,烏海市要承辦自治區(qū)第十二屆運動會和國際書法產業(yè)博覽會,這時,我們的編輯工作就要向它靠攏,突出主題。
四是對受眾習慣的把握。結合受眾調查,合理安排時段和內容。
五是對某一新聞事件和人物的把握。例如:某地片要拆遷,你光講何時拆遷,不講拆遷原因、補償政策和發(fā)展前景,群眾肯定不買帳。
六是對當?shù)厝宋臍v史和風俗習慣的把握。如烏海臨近寧夏,有好多回族同胞,假如在開齋節(jié)那天烏海廣播電視臺大談豬肉問題,就可能引發(fā)民族矛盾。
有人說,編輯就是策劃,其實不然。策劃源于編輯意圖,是編輯意圖的體現(xiàn)。策劃實施之后,最終還需回到編輯。我們的現(xiàn)場直播、記者采訪,往往要進行先期策劃,根據(jù)策劃方案去組織實施。但實施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編輯再次剪輯、加工,甚至調整順序,重新采訪,充實完善。可見,策劃的成果是由編輯意圖來實現(xiàn)的。
編輯至關重要,編輯意識必不可少。沒有編輯,采來的東西只是一堆帶泥的蔬菜,夠不成美味佳肴;沒有編輯意識,稿件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無法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去感染人、引導人。因此可以說,無目的的行動是盲目的,無思想的宣傳是失敗的。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