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水古城南行40公里,便到了位于建水至元陽路邊的哈尼族村寨——黃草壩。從黃草壩再西行顛簸18公里后,就是彝族村落——回新。村落中凸現(xiàn)著一處別具特色的古建筑,那就是納樓長官司署,它既莊嚴又華偉,著實讓人望而驚嘆:地處偏僻的深山老林中能出現(xiàn)如此大觀之建筑,可想主人之富有,工匠之技藝超前。
納樓長官司署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元末明初,明軍平定云南,納樓茶甸土官普少繳歷代印符歸順,朝廷授其為納樓茶甸世襲長官司副長官。司署雄踞紅河北岸山腰上,地勢險要,造型奇特,它建在回新彝族村寨的最高點,建筑占地面積2895平方米,以大門、前廳、正廳、后院為中軸線,由南往北一字排列,廂房、書房、耳房左右對稱,為三進四合院,大小房舍共70余間。大門為坊式,屹立在3米的高臺上,前有一塊上司演兵習武的操場,操場的前方是一堵長18米、寬6米的照壁。衙署的正大門臺階重重,氣勢森嚴。土司衙門大門的四周,砌有高大堅固的護墻。護墻的四個角落,又各蓋有三層樓的碉堡一座,每座碉堡的四周,都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槍眼,過去日夜派家兵把守,防范極為縝密森嚴,炮樓上面至今還可以看出斑斑點點的彈痕。
三道向上挺翹的飛檐和兩根粗大敦實的木柱,構成了回新納樓土司的坊式大門。正廳是一座寬敞明亮、梁粗柱實的三開間單檐硬山抬梁式建筑,土司老爺?shù)膶氉又?,寶座兩旁陳設著刀、槍、劍、戟和肅靜、回避等物件。這是回新納樓土司辦理事務、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從天井的一側繞到廚房,巨大的灶臺令人嘆為觀止,據(jù)說大灶臺上原來還安放了一口巨型鐵鍋和一個偌大的飯甑。由于飯甑太大,人無法抬起,于是在梁上安了一個滑輪,垂下一根鐵鏈,掛上一個鐵鉤。需要抬起飯甑時,用繩子把飯甑系好,掛鉤扯動鐵鏈方能把這飯甑抬起,由此可以想像,當時在土司府中吃飯的人之多。后院是土司家人生活起居之地。院中擺設著花臺、魚缸,四周分上下兩層,為傳統(tǒng)的“跑馬轉角樓”。其書房、臥室、客廳布局有序,疏密相間,門窗雕鏤著各式圖案,古色古香。再往里走的耳房內,各個房間主次分明又自成院落,互不干擾又聯(lián)系方便,讓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心思巧妙。
曾經(jīng)的土司衙門,代表的是權勢與威嚴,而今天徜徉在這些老宅之內,最大的感覺是一種安詳——老屋如故人,以它古老而華麗的建筑風格,無聲地訴說著許多久遠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