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粽葉,或金黃或米白中鑲嵌著的也許是一小塊肉,也許是一顆棗,食粽的樂趣就在不斷發(fā)掘的小驚喜中慢慢被放大。
記憶中的端午,是堆起的泛著香甜味的糯米,是剛在水里清洗過的碧綠粽葉,是看著粽子下鍋時那份等待的快樂,在氤氳著粽香的空氣里,雋永綿長……
端陽把酒誰與共
時值初夏,楊梅漸紅,蟬聲四起。當那份清甜的粽香迤邐而來,蔓延大街小巷之時,濃郁了,哦,這就是端午的味道。
記憶中的端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掛菖蒲、插艾草,至于是不是在懷念屈原,倒也無關緊要了。反正開始鋪上涼席的時候,就該做香包、喝黃酒、吃粽子了。如此這么一想,不是只有孔乙己就著茴香豆才能把黃酒喝出味道來,在端午,粽子也是它的好基友,這樣的焦孟不離還真成就了一個傳統(tǒng)食俗上的經(jīng)典搭配。黃酒香、粽子香、蒲草香還有艾葉香,幾種香交錯纏繞,緩緩醞釀開來,一如中國人傳統(tǒng)的含蓄。
盡管酒醇味美,但端午的絕對主角說到底還得數(shù)粽子。不論南方鮮美富足的肉粽,還是北方甜蜜軟糯的豆沙粽,即便是一只普通的白粽,配上辣油或綿白糖,糯米融合著竹葉的清香也是風情萬種。
解開那一個個絲線扎緊的記憶,一盞灑,一口粽,與家人,與朋友,把酒話端陽。
五色新絲纏角粽
如今一年四季隨處都能吃到的粽子,雖然再也不是端午節(jié)的專利了,但真正好吃的粽子,是讓人邁進廚房,看著滿屋氤氳的霧氣,聞著濃濃的粽香,就陡生一種強烈揭鍋、一嘗為快的沖動。
粽子算是傳統(tǒng)食物中比較接地氣的了吧,正是這么個被人命搞出來的美味,本該有些許小憂傷的,卻有一副喜氣洋洋的富態(tài)長相。香糯滑嫩的糯米,金燦流油的臘肉,飽滿剔透的赤豆,有幾個吃貨能經(jīng)得住這樣赤裸裸的誘惑?就算熱量再高,立馬繳械投降、大快朵頤才是正經(jīng)事。
包粽子也算是個技術活,不親自包一下怎能體會其中的美妙?粽葉在手中翻折,一點點被糯米和餡料填滿,最后將它五花大綁丟進鍋里,伴著手掌上粽葉的清香耐心守候在鍋前。這樣出來的粽子,滋味一定大不一樣,除了美味,單單那份濃濃的滿足感,說不定就甩傳說中的嘉興粽子好幾條街呢!
自己動手包粽,入口的是粽子,入心的是那永不消失的情和愛。
準備工作
用料
1捆棉線
1000克圓糯米
50克紅棗
250克五花肉
1茶匙鹽
5克蔥
1茶匙五香粉
5克蒜
2湯匙老抽
30克花生米
5克生姜
20片粽葉
步驟詳解
前期準備:
1、圓糯米淘洗干凈,提前放入盆中用水浸泡一晚,浸泡好之后控干水分,倒入老抽拌勻。
2、新鮮粽葉刷洗干凈,用開水燙軟后撈出晾涼;如果用干粽葉就先泡一天,等泡軟后同樣處理。 3、 用剪刀將葉柄剪去。
4、蔥切小段,生姜切絲,蒜切片,五花肉去皮,切成1-2cm見方的小塊。
5、把切好的五花肉塊和蔥段、姜絲、蒜片一起放入碗內(nèi),加入老抽、鹽、五香粉拌勻,腌制30分鐘。
6、紅棗去核,和花生米一起洗凈,晾干。
包粽子:
7、取一大一小兩張粽葉,光滑的葉面朝上,小葉疊放在大葉上,卷成漏斗狀。
8、放入少許糯米,用勺子壓實,不然底部就做不出尖尖的形狀。
9、放入五花肉塊、花生米、紅棗,數(shù)量可根據(jù)粽葉大小和自己喜好來定。
10、再覆蓋一層糯米把餡料全部蓋住,粽葉留出1cm高的邊以便“包扎”,并用勺子稍稍壓實。
11、把較長一端的粽葉折下來蓋住糯米,順著三角的方向一層層圍轉(zhuǎn),總之就是將糯米和內(nèi)餡包裹緊實。
12、用棉線捆扎結(jié)實,整個過程都要用手壓住,否則一不小心糯米會漏出來。
煮粽子:
13、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內(nèi),加入水沒過粽子2-3cm。
14、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煮2小時左右,關火后再燜制30-60分鐘即可取出食用?;鸷虻搅?,糯米才會軟糯,黏性才會足,味道才會濃,所以時間不要短了。
包粽子時糯米不要壓得太實,因為煮粽子過程中糯米吸水會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