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科學囊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社會學、認知語言學、認知人類學、認知行為學、認知考古學,等等。認知語言學包括:認知音位學、認知詞匯學、認知詞典學、認知語法、認知語義學、認知語用學、認知語篇學、認知詩學,等等。認知語言學中雖然有不同的理論方法,但具有共同的理論原則。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假說是,語言能力是人的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個結構有序的由有意義的語言構式組成的清單庫,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
關鍵詞:認知科學 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研究
認知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的普遍原則和認知規(guī)律之間關系的語言學流派。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已經滲透到語言的各個層面,滲透到語言學的各個分支領域。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取向、解釋取向、語義取向、共性取向,這是語言研究史上的重大發(fā)展,有利于揭示語言的本質和奧秘,向實現(xiàn)語言理論最終追求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認知語言學分為認知語義和認知語語法兩大領域。這兩個領域互相支持,相輔相成。認知語義學注重研究語義的理據性,強調語言意義的體驗性,以體驗哲學為它的哲學基礎。認知語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據性。
一、認知科學
20世紀50年代,在歐美國家爆發(fā)了一場認知革命,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認知科學。認知科學是綜合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腦科學、神經生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新興學科,其主要學術任務和目標是探究人腦的信息加工及處理機制,了解人腦的工作原理和運行規(guī)律。認知科學的主要指導原則是將人腦看成類似于計算機處理符號和加工信息的系統(tǒng)。(盧植,2006:2)
認知(cogni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掇o?!罚?999年版)釋義為:“認知就是認識,指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闭J知科學是關于心智或智能跨學科的研究與探討。
1.認知科學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要對認知活動的原理、機制作出理論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動的本質。
2.認知科學要研究認知系統(tǒng)的構成。一般認為,認知系統(tǒng)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范疇系統(tǒng)、抽象概念范疇系統(tǒng)、意象形象范疇系統(tǒng)和語言符號范疇系統(tǒng)。認知能力是在這四個認知分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協(xié)調中發(fā)展起來的。這一假說意味著語言能力是人的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3.認知科學認為,認知活動是人的大腦同外部世界以互動形式進行信息加工的活動,人的認知不是對外部事物純粹的、客觀的、直接的反映;大腦有認知圖式作為大腦同認識對象的中介面,認知的結果并不嚴格地同客觀世界本體對應。
4.具體到作為言語理解的認知活動,認知科學認為,語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對應,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積淀了人類的經驗,語言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是通過人的認知作為中介的,過程大體是:外部世界——認知加工——概念范疇——語言符號。
5.認知科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以優(yōu)化思維的思維方式為主導傾向。人的認知過程是這樣來調節(jié)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價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認知為取向的語言研究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在認知科學中,認知被定義為智能處理信息的過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決問題的過程、思維過程、語言處理過程、推理過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輸入、信息激活和調用、信息的貯存(長期記憶)以及信息的輸出等過程;也包括神經平面上的神經激活的過程。
認知科學有三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神經生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經過程;
認知工程學: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過程。
心智語言賦予我們更大的假設空間,但假設論證難度很大;大腦語言提供我們生理載體的特征,但現(xiàn)代高科技不允許我們直接觀察到語言認知結構及其操作;語言工程無法讓我們看到自然語言的生理特征,也無法揭示語言的認知生理結構,但我們可以用它來驗證復雜的假設,擴展應用領域。
研究語言主要是研究語言系統(tǒng),研究系統(tǒng)的信息處理機制和過程,表述機制和過程的概括性神經抽象,表述和解釋語言系統(tǒng)和概念系統(tǒng)在機制和操作方面的社會文化和思維的連通關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論目標,認知取向是合理的選擇。(程琪龍,2004:458-459)
認知科學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類自身思維的轉變。受這一科學大思潮的影響,當代語言學理論都帶上了濃厚的認知色彩。認知科學對于認知語言學的啟發(fā)意義在于,人類運用許多符號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溝通,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符號系統(tǒng)中,最完整、最復雜和最實用的符號系統(tǒng)是語言系統(tǒng)。認知科學的一個最主要客體就是解決語言符號的形式化處理問題,實現(xiàn)對于人類自然智能之模擬的人工智能必須以語言作為符號載體。在語言學的研究中,生成語法提出的語言系統(tǒng)的形式化描述曾經激發(fā)了語言學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熱情,認為只要把語言系統(tǒng)的句法結構和關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現(xiàn)在認知科學家卻認識到如何對語義進行形式化描寫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以語義為基礎的語言學研究便開始進入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視野。(盧植,2006:6-7)
二、認知語言學的來源
與其他理論流派不同,認知語言學并非是某個語言學家提出的單個語言學理論,而是一系列經歷了相對獨立發(fā)展進程的理論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認知語法(構式語法、激進構式語法等)和認知語義(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概念整合、框架語義等)兩大部分。(唐樹華、田臻,2012:62)
一般來說,認知語言學主要有以下三個來源,這些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成為國外認知語言學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1.從轉換生成學派中分裂出來的生成語義學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從認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語言的主要學者,如Taylor、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他們主張運用從普遍的認知方式來解釋語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語言表達背后的認知機制。其中還包括研究語言共性和類型學,或從類型學和認知角度研究語義演變、語法化、象似性等現(xiàn)象的學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認知語用學家Sperber和Wilson等。
3.關注認知研究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王寅,2007:29)
三、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
認知語言學主要有四種理論方法:
1.框架語義學
框架語義學是研究詞義及句法結構意義的一種方法。在框架語義學中,詞義是用框架來描寫的??蚣苁且环N概念系統(tǒng)、經驗空間或認知結構,表達個人或言語社團總結出來的經驗,并集中體現(xiàn)在具體語言表達式上??蚣苷Z義學認為,要理解詞語的意義,就必須首先具備概念結構,即語義框架的知識。語義框架為詞義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動因。
2.認知語法
認知語法認為,詞匯與語法形成一個連續(xù)體,其描寫只包括符號結構,并且所有語法成分都是某種概念輸入的結果。認知語法認為,意義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
3.認知語義學
認知語義學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概念在大腦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單位出現(xiàn),其理解要依賴由背景知識組成的語境。
第二,心智在語義結構的建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種方式對世界經驗進行概念化。
第三,范疇有一個內部結構,通常稱為“典型結構”。一個范疇涉及成員之間的關系,而范疇延伸的關系就是一個范疇中典型成員與邊緣(非典型)成員之間的關系。
第四,隱喻和轉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當代隱喻和轉喻理論可以說是認知語義學研究的必然產物。
第五,語義結構是意象圖式,是隱喻的基礎,并與人類的經驗緊密相關。
4.構式語法
構式語法是語法分析的一種方法。在構式語法中,句法、語義以及語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于其他兩方而起作用。構式語法認為,語法是由形式和意義的規(guī)約對應組成的,即語法構式。構式語法的這種非模塊特征實際上是把形式和意義看成是一個語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語法中彼此獨立的成分。構式語法特別強調這樣一個事實:“語用信息”可能與特殊的語言形式具有規(guī)約的聯(lián)系,從而組成語法構式。
5.心理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理論是研究自然語言意義的一種方法。這個理論認為,要理解語言的組織結構就要研究人們談話或聽話時所建立起來的域,以及人們用成分、角色、策略和關系建構的域。這些域就是心理空間,它們不是語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語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間雖不是語言表征的隱藏層次,但語言離開了心理空間是無法表征的。心理空間不同于語言結構,它們是根據語言表達式所提供的線索在話語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構造物(constructs)
心理空間理論認為,語言的解釋不僅僅要參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語境等,還牽涉自身的建構。心理空間理論目前已發(fā)展成為“概念整合理論”。它對語言研究(指稱歧義、隱喻、預設、非真實條件句等語言現(xiàn)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學探索等都很有啟發(fā)意義。
認知語言學中雖然有不同的理論方法,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論原則。Langacker(1987:2)曾把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概括為三個重要主張:
第一,語義結構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語言而異。語義結構建立在約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 image)基礎之上,其描寫與知識結構有關。
第二,語法或句法并不構成一個自主的表征形式層次,相反,語法實際上具有符號性,存在于語義結構的規(guī)約符號化中。
第三,語法與詞匯之間沒有意義上的區(qū)別。詞匯、形態(tài)和句法形成一個符號結構的連續(xù)體,這些符號結構雖因不同的參數有別,但可以任意劃分為不同的成分。(文旭,2005:651)
Lackoff從更基本的層次闡述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他認為,認知語言學有兩個根本的承諾:
其一,概括的承諾:對支配人類語言各個方面的一般原則進行描寫;
其二,認知的承諾:從語言學以及其他學科出發(fā),使對語言的解釋與有關心智和大腦的一般知識一致。
文旭(2005:651-653)認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則只代表了兩家之言,并未包括認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則。因此他認為,至少有六個基本原則可以把認知語言學中的不同理論方法聯(lián)系起來。
1.概念語義原則
意義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經驗的各種結構或過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條件:一個表達式的意義就是在發(fā)話人或聽話人的大腦里激活的概念,更為具體地說,意義存在于人類對世界的解釋中,它具有主觀性,體現(xiàn)了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這一原則表明,意義的描寫涉及詞與大腦的關系,而不是詞與世界之間的直接關系。
2.百科語義原則
詞即更大的語言單位是進入無限知識的入口。對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要進行全面的解釋,通常需要考慮意象、隱喻、心理模型以及對世界的樸素理解等。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單靠孤立的詞典似的定義一般來說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依賴百科知識方可達到目的。
3.典型范疇原則
范疇并不是由標準—屬性模型定義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義的;相反,范疇是圍繞典型、家族成員相似性和范疇中各成員之間的主觀關系組織起來的。
4.語法性判斷的漸進原則
語法性判斷涉及范疇化。語法性判斷是漸進的,并且同語境、語義以及語法規(guī)則密切相關。認知語義學家并不像生成語法學家那樣,要把語法寫成是一部生成一種語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語法的句子那樣的語法,因為語法性判斷具有漸進性、可變性以及語境的依賴性。
5.語言與其他認知機制相關原則
認知語言學之所以為認知語言學,是因為它要在一般的認知中尋找語言現(xiàn)象的類似物。認知語言學積極吸收心理學關于人類范疇化、注意以及記憶等的研究成果來豐富語言學的理論,從而使認知語言學更加具有活力。語言與其他認知機制具有密切的關系。
6.句法的非自主性原則
句法是約定俗成的模式,聲音(或符號)通過這種模式傳達意義。約定俗成的符號是發(fā)話人通過實際話語獲得的,而要獲得語法知識只有通過這樣的符號模式才能得以實現(xiàn)。
簡言之,認知語言學六條主要原則是:
1.概念的語義觀,認為語言形式的意義是大腦中被激活的概念。
2.百科知識語義觀,對詞義的充分理解往往需要考慮意象、隱喻式聯(lián)想、心理模型和對世界的通俗理解。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可以區(qū)分與語言有關的內容和與語言無關的內容。對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任何知識,原則上都可能在對某一指稱它的詞語的語言行為起到一定的作用。
3.范疇是根據原型、家族相似性和范疇成員之間的主觀聯(lián)系所確定的。
4.對是否符合語法的判斷是階梯性(gradient)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
5.語言能力是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6.句法不具有自主性。
認知范式中雖然有不同的理論方法,但以上的六條基本原則足以把這些理論方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它們界定了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和范圍。
四、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
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從古典語法理論到目前的認知語言學按照順序經歷了八個階段,其中認知語言學是最新的一個發(fā)展階段(盧植,2006:13):
1.傳統(tǒng)語法(古典語法、中世紀語法、學校語法)
2.語文學(歷史或比較語法)
3.心靈主義描寫語法(歐洲大陸結構主義,索緒爾)
4.物理主義描寫語法(美國和英國結構主義)
5.邏輯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喬姆斯基)
6.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英國功能主義、韓禮德)
7.計算語言學(人工智能)
8.認知語言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
五、認知語言學的主要觀點
1.思維不能脫離形體的,即用來連接概念系統(tǒng)的結構來自身體經驗,并依據身體經驗而有意義。
2.思維是想象的,因為那些不是直接來源于經驗的概念是運用隱喻、轉喻和心理意象的結果。
3.思維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不是原子的。
在對語言的根本看法上,認知語言學持有與生成語法針鋒相對的工作假設。
1.語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語言不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其描寫必須參照認知過程。
2.語言結構與人類的概念知識、身體經驗以及話語概念有關,并以它為理據。
3.句法不是一個自足的組成部分,它與語義、詞匯密不可分。
4.語義不是客觀的真值條件,還與人的主觀認識以及無限的知識系統(tǒng)密切相關。
六、認知語言學家所持的觀點和立場
認知語言學家所持的觀點和立場(正是這些共同點界定了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和范圍):
1.作為人類認知的一個域,語言與其他的認知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因為如此,語言反映了心理、文化、社會、生活等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
2.語言結構取決于(同時也影響著)概念形成,后者受制于外部世界、我們的身體經驗、以及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
3.語言單位受制于范疇化過程,范疇化通常會產生圍繞原型的網絡結構,其中隱喻和借代起了關鍵性作用。
4.語法是由語義考慮推動的。
5.一個語言單位的意義就是與這個語言單位有著約定俗成關系的概念結構;這一概念結構的一個核心側面是意象的,也就是說與特定的情景或物體的心智構造相關的;這表明意義是隨語言的不同而不同的,并非是普遍的。
6.意義可參照相關的知識結構來理解(比如“概念域”“場景”“民俗模式”或“認知模式”)。從角色-背景(figure-ground)的對立來理解,這些知識結構提供了一種概念背景,在這個背景之上意義獲得凸顯。
7.既然語言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互動,而語言與其他的認知域存在互動,那么各種自主說、對立論都應被擯棄;將句法、詞法和詞匯絕對分開是站不住腳的,將語言知識與非語言知識截然分開也是不現(xiàn)實的。(藍純,2005:86-87)
七、認知語言學的方法論
當今認知語言學主要是由三種方法表征的:
1.經驗觀(experiential view)
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描寫不局限于客觀的描述,還會對它們的意義提供更豐富、更自然的描寫。也就是說,將自己經歷加進描寫中。
2.突出觀(prominence view)
語言結構中信息的選擇與安排是由信息突出的程度決定的。
3.注意觀(attentional view)
我們用語言多表達的實際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們注意的那部分。(郭鴻,2005:2)
八、認知語言學的三個基本假設
1.語言不是一個自主的認知器官;
2.語法是概念化的過程;
3.語言知識產生于語言運用。
假設1認為,語言知識的表征與其他概念結構的表征沒有什么差別,語言知識運用的認知能力在本質上與其他知識運用的認知能力沒有兩樣。語言不是一個獨立的認知器官,而是通用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假設2的基本觀點是,概念結構不能簡單地還原為真值條件與客觀世界的對應。人類認知能力的主要特征是將經驗概念化后表達出來(包括語言知識的概念化)。概念結構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識解的作用,如范疇結構、知識的組織結構、多義性、隱喻、詞匯語義關系等。
假設3認為,語義、句法、形態(tài)、音系的范疇與結構是在具體的語言用法中逐漸形成的。句法行為和語義解釋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應該做深入細致的分析與考察,句法表征模型必須既能解釋常規(guī)事實,也能解釋特殊的事實。(鄭開春,劉正光:2010:12)
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假說是,語言能力是人的認知能力的一部分,是一個結構有序的由有意義的語言構式組成的總匯,與社會、文化、心理、交際、功能相互作用。語言習得需要其他多機制的共同作用。
九、認知語言學的研究主題
“語言學”和“學語言”性質不同。語言學研究是一種科學研究,學習語言并不是科學研究。語言學研究要探索的是世界上沒有人能解答的問題,至少是研究者認為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每解決一個問題就填補了人類知識的一處空白。因此,研究的課題必然是存在疑問的現(xiàn)象、事件、狀態(tài)、用人們現(xiàn)有的知識還不能解釋怎樣產生,屬于什么性質,有什么特點,所以才需要研究。這實際上是一切科學研究的共性,認知語言學作為一門科學當然也不例外。
(一)認知語言學主要研究的內容
1.自然語言范疇化的結構特點,如詞匯和語素的原型性。
2.語言組織的功能原則,象似性、自然性、任意性。
3.句法和語義之間的關系與概念分界,語義的表征和句法的認知組織原則。
4.語用的經驗基礎和交際背景,語言行為的認知意義。
5.語篇模式的認知表征,文本表征的認知模式。
6.語言演化的認知基礎和文化因素。
7.語言普遍性(共性)和特異性(個性)類型學的認知根源。(盧植,2006:23-24)
(二)認知語言學有以下五個研究主題
1.語言研究必須同人的概念形成過程的研究聯(lián)系起來。
2.詞義的確立必須參照百科全書般的概念內容和人對這一內容的識解。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體驗,特別是空間經驗,這一經驗制約了人對心理世界的隱喻性建構。
4.語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著范疇化,并以廣義的原型理論為基礎。
5.認知語言學并不把語言現(xiàn)象區(qū)分為音位、形態(tài)、詞匯、句法和語用等不同的層次,而是尋求對語言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解釋。(王德春、張輝,2001:10)
認知語言學的主要話題包括:體驗觀、概念觀、互動觀、百科觀、原型觀、意象圖式觀、認知模型觀、寓比觀、概念整合觀、像式觀、聯(lián)想觀、激活觀、整合觀。這所謂的“觀”彼此包含,難以作出斷然切分。
“認知語言學對語法的研究對語言間的對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不同語言的差異反映在不同的句式類型上。在一種語言內,不同結構之間的差異已被常規(guī)化了,因此我們可根據語言符號化某些常規(guī)的事件方式來區(qū)分不同類型的語言。說不同語言的人都可來談論某人使某事發(fā)生,某人經歷了某事,某人給予某人某物或某物沿一路徑移動等,但談論以上事件所有句式類型有差異。另一方面在一些語言中都有同樣的句式,但不同語言中句式本身的類型意義有差異,句式意義與組成句式的詞匯意義不同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導致了不同語言中不同的可接受模式。”(王德春、張輝,2001:8)
十、認知語言學和當前語言學主流的不同
Langacker(1988,轉引自束定芳,2004:23-25)把他所提出的認知語言學和當前語言學主流的不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語言考察的性質有不同的看法
正統(tǒng)的觀點認為語言是邏輯的、可計算的,甚至可以看成是數學的一門分支。
但認知語言學卻認為語言可以更準確地表示為生物機體;自然語言不可能絕對預測;語言理論必須建立在堅固的描寫主義的基礎上面。
(二)對語言系統(tǒng)的性質有不同看法
正統(tǒng)的觀點認為語法包括幾個各不相同的組合模塊;它是一種能生成所有的僅是語法上正確的句子的機制;語言系統(tǒng)是自主的,無需參照其他的認知因素就能描寫。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整個心理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觸發(fā)其他的認知系統(tǒng);因為語言的各種表達式并非一個造得好的、可以計算的集合,所以語法是非生成的,它只向發(fā)話人提供一份符號資源的清單,發(fā)話人必須依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去使用這些資源建造合適的表達法。
(三)對語法結構的性質有不同看法
正統(tǒng)的觀點認為語法(特別是句法)是獨立于詞匯、語義以外的系統(tǒng);語法范疇建立在形式的而不是意義的基礎之上;發(fā)話人可以不管意義,只要根據語法結構就能決定哪些句子是造得好的。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法本質上是符號性的,不能離開語義和語音結構而獨立;語法只要用符號單位就能描寫,詞匯、形態(tài)、句法組成了一個符號結構的連續(xù)體;一些語法范疇(如名詞、動詞)都可在意義上界定;決定句子造得好是一個程度的問題,需要考慮到語義和語境的相互作用。
(四)對意義的性質有不同的看法
正統(tǒng)的觀點認為意義和概念、觀念是不同的,對語言的科學研究不能把它們考慮在內;語言表達式的意義可用真值條件來描寫;自然語言可用形式邏輯來分析。
認知語言學卻認為意義應和概念化等同起來;概念化是廣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個人對外部的、社會的、語言的環(huán)境的意識,概念化實際上就是認知處理;形式邏輯難以用來描寫語義結構,因為它具有主觀性,和發(fā)話人的認知角度有關,故Langacker用“意象”(imagery)這個詞來表示人們從不同角度對情景作出心理解釋的能力。
十一、認知語言學的優(yōu)勢
認知語言學的優(yōu)勢在于:
1.認知語言學是以涉身體驗為基礎來研究人類的心智和認知,認知通過范疇、隱喻、轉喻、意象等認知過程,生動地描述人類的心理現(xiàn)實。
2.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認知的一部分,語言的使用和其他認知手段的使用聯(lián)系在一起,符號既是認知手段,又是思維和交際手段,這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
3.認知語言學從心理的角度解釋語法和意義現(xiàn)象,說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語境中,對語法和語義結合起來表達的意義有不同的解釋,這樣就解決了語用問題。”(郭鴻,2005:4)
很多語言學科的研究對象都只是客體,而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研究既是客體又是主體。它對語言的形式和理解進行經驗性解釋是一種可取的方案,對概念的形成、詞匯化的產生、詞義的衍生乃至推理都更有解釋力。(趙彥春,2009:36)
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成就在于它展示了解釋和編碼語言表征過程的許多方法,并且這些方法的理解必須參照概念形成過程的經驗基礎。其特殊貢獻是:它提出的概念內容比以前主流語言學所假設的更豐富、更與人類的觀點相聯(lián)系。
十二、認知語言學的“過”
認知語言學也有其局限性。認知語言學是對傳統(tǒng)結構主義、特別是形式主義語言學的反動,它彌補了這些學派的一些缺點,同時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拋棄了其他學派合理的地方。根據石毓智教授的研究(2006:48-57),認知語言學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忽略語法的系統(tǒng)性
Langacker雖然也承認結構之間不完全是各自為政的,但是他過分強調結構之間的獨立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它的系統(tǒng)性。在認知語言學的論著中,絕少看到談多個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然而揭示不同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把握一種語言語法的關鍵所在。
(二)完全否定結構之間的可能“轉換”關系
轉換生成語法特別注重不同結構之間的變換關系;認知語言學則走另一個極端,完全否定不同結構之間的可能變換關系。語言的層次觀是喬姆斯基理論的靈魂,他的理論的各種發(fā)展,都是由這一觀點派生出來的。認知語言學在這一點上也是與形式學派針鋒相對的,認為語言是“單層”的。認知語言學不承認結構之間的變換,也就否認了句子成分的“位移”或者“提升”。
(三)忽略語法系統(tǒng)對認知的反作用
在語言創(chuàng)立時期和新結構的產生過程中,認知主要作用于語言;語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也會影響到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比如不同的民族由于認知視點的不一樣,語法范疇的設立也不一樣。這就會影響到使用者觀察世界的方面或者角度的差別。
(四)過于強調語法系統(tǒng)的開放性
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的一個缺陷是,過分強調語法系統(tǒng)的開放性,而忽略它的相對獨立性。他認為,新的語法格式的產生,就像新詞匯的出現(xiàn)一樣,大家都這樣用了,形成一種格式,固定下來就是語法構式。研究經驗告訴我們,新語法結構和新詞匯的產生過程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伴隨著新現(xiàn)象和新事物的出現(xiàn),可以不斷創(chuàng)造新詞匯。然而語法是一個系統(tǒng),具有極大的穩(wěn)固性,新結構的產生受制于語言的發(fā)展方向和當時的語言狀況。
(五)過于強調語法與語義的相關性
在Langacker的認知語法中,語法語義關系就像一個萬花筒,無邊無際,似乎什么樣的語義都是語法問題,什么樣的語義都能在語法上得到表征。但是,從人類語言的普遍性的角度來看,用語法手段表示的語義范疇是非常有限的。Langacker認為,語法和語義構成一個連續(xù)體,沒辦法把兩者分開。這也是他反對形式學派而走向另一極端的表現(xiàn)。形式學派主張句法系統(tǒng)和語義相分離,認知語言學則干脆把語法和語義看成渾然一體的東西。語義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東西,任何可以作為我們認知對象的東西,都是語義問題。然而語法是一個有限的系統(tǒng),包括結構類型的有限性和語法標記的有限性。盡管語法和語義密不可分,但語法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獨立的系統(tǒng),語法給我們提供了有限的手段來表達無限的意義,絕大部分的語義問題跟語法沒有關系。
(六)在語音研究上無能為力
認知語言學在解決語法和語義問題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但是幾乎見不到它探討語音和語法相互關系的問題的研究。而實際上,語言的三個部分——語音、語義和語法——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法和語音也是密切相關的。語法和語音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基本上不在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視野之內。
(七)煩瑣而隨意的“圖解式”
形式學派的論著都少不了樹形圖,認知學派則有很多類似建筑圖形的東西。樹形圖本身的畫法要簡單得多,然而認知語言學的“建筑圖”要復雜得多,關鍵是沒有一定的程式規(guī)矩。繁復而笨拙的圖解法是認知語言學表現(xiàn)手段上的一個缺陷,而且它具有很高的隨意性,即使搞懂了這個句子的圖解,仍然無法知道其他句子的畫法。
十三、認知語言學尚待完善之處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認知語言學傾向于把認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語言則是認知的一部分。換言之,認知語言學強調其‘認知’的本質,傾向于從心理學角度看語言,把語言看成人腦中知識組織的一部分。因此,傳統(tǒng)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對語言的內部變異和交際變異不夠關注,不考慮語言變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語言分析或跨語言比較都是在‘單一語言’層面上進行的。這種傾向勢必會導致對言語社區(qū)的同質化和理想化。認知語言學如果真正堅持運用基于用法的途徑研究語言和認知,就不能像喬姆斯基那樣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語言,而必須探索語言的社會層面?!保ㄌK曉軍,2009:47)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知識來源于語言的使用,說話者為了交際和社會交互的目的識解自身體驗,而聽話者也為同樣的目的識解說話人的話語,因此認知語言學可望對語言的社會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社會維度的研究可以說在迄今為止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中是最薄弱的。認知語言學必須把語言的社會維度納入具體的研究項目,探索社會認知和社會變異現(xiàn)象,更多地關注語言內部的變化。運用多種方法收集語言數據,分析社會和心理世界的諸多知識域,揭示文化在日常生活行為中的重要性,探索文化模型的本質以及在思維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程琪龍.語言認知和隱喻[A].束定芳.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
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榮.影響英語進行體第二語言習得的語言因素:認知語言學視
角[J].外語研究,2010,(1):21~27.
[3]郭鴻.認知語言學的符號學分析[J].外語教學,2005,(4):
1~4.
[4]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劉正光.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J].外語研
究,2010,(1):8~15.
[6]盧植.認知與語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石毓智.語法的概念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8]束定芳.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
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蘇曉軍.認知語言學的社會轉向[J].外國語,2009,(5):
47~51.
[10]唐樹華,田臻.認知語言學的兩個承諾及其發(fā)展趨勢[J].外語
學刊,2012,(3):62~66.
[11]王德春,張輝.認知語言學研究狀況[J].外語研究,2001,
(3):1~10.
[12]文旭.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A].李風琴主編
中國現(xiàn)代語法學研究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3]徐盛桓.常規(guī)關系與認知化——再論常規(guī)關系[A].束定芳.語言
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4]趙彥春.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取向與實質[J].外語學刊,2009,
(5):31~37.
[15]鄭開春,劉正光.認知語言學三個基本假設的語言習得研究證
據[J].外語教學,2010,(1):12~16.
(楊衛(wèi)東 戴衛(wèi)平 北京昌平 中國石油大學外語學院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