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結合廣東海洋大學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yè)保護生物學的教學經(jīng)驗,從優(yōu)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拓展教學途徑3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提高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S-01;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32-11409-0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LI Linfeng "(College of Agricultur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of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recreation major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was discussed from 3 aspects of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xpanding teaching ways.
Key words "Conservation biology; Course; Teaching effect
保護生物學是研究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及其生存環(huán)境,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學[1],是在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和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逐漸覺醒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2],其目標是評估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出防止物種絕滅的具體措施。目前,面對地球上許多生物物種空前的生存危機,有人甚至將其稱為一門處理危機的決策科學(“危機學科”)[3]。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保護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理解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tài)學規(guī)律的必要性,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生物保護意識、生態(tài)文明和道德素養(yǎng)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西方國家的很多高校已經(jīng)將保護生物學作為一門重要的素質教育課,并在許多專業(yè)中廣泛開設[2]。在國內,保護生物學是許多高校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及其他與自然保護相關專業(yè)學生的選修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是每一位任課教師都要面對的問題。筆者自2005年開始承擔廣東海洋大學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專業(yè)全日制本科生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任務,經(jīng)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就如何提高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談一些體會。
1 優(yōu)化教學內容
保護生物學是研究如何保護生物物種及其生存環(huán)境,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學[1]。因此,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毫無疑問地成為保護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核心和主線。雖說保護生物學是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但由于人們對生物物種及其生境面臨危機的持續(xù)關注,目前已有不少論著問世,而它們又經(jīng)常被用作大中專學生或研究生的教材用書。由于每一本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之處,為了便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以張恒慶[4]主編的《保護生物學》為教材,同時參考其他教材以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為主線,打亂原有教材的章節(jié)安排,將課程教學內容優(yōu)化成五大板塊。其中,在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這3個板塊里的每一板塊又都按照“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辦(how)?”的思路來構建知識體系,具體情況如圖1。
圖1 保護生物學課程內容體系優(yōu)化
從圖1可以看出,在讓學生明白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現(xiàn)狀及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后,自然會激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熱情。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就必須從3個層面著手,而物種的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3個層面當中顯得尤為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保護好生物物種,蘊涵在所有生物個體中的各種遺傳物質和遺傳信息即遺傳多樣性才能得以保護,而要保護生物物種就必須連同它們的生境一起保護,即開展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保護。在具體講授的過程中,一些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問題,如生境破碎化、生物入侵、物種瀕危滅絕的機制、小種群生存概率、遺傳修飾生物體釋放、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qū)及自然保護區(qū)理論等都會在各自的板塊里作為重點闡述。當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及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所以進行公眾教育以及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實施就顯得尤為必要。
2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知識傳授的重要載體,是關乎教學工作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問題性教學法、直觀性教學法和參與式教學法3種教學方法互為補充,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靈活加以運用。
2.1 問題性教學法
問題性教學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能反映一般關系特性和方式的、具有概括性特點的問題,設計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并通過調控,使學生原有認識結構與問題情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現(xiàn)差距,從而將教學過程置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發(fā)展其創(chuàng)造力[5]。按上述優(yōu)化的課程教學內容,在每一板塊里都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如轉基因這一專題常會有 “什么是轉基因生物”、“轉基因生物大田釋放會導致什么問題”、“世界上有那些轉基因生物已經(jīng)進入商品化生產”、“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等系列問題。通過大家踴躍的發(fā)言與熱烈討論,不但實現(xiàn)了教學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使問題的焦點趨于集中,使知識的脈絡逐漸清晰,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直觀性教學法
保護生物學本身是一門生動的學科,它以大自然的萬物為研究內容,集中展現(xiàn)生物多樣性的魅力與價值,趣味性極強。傳統(tǒng)的以口述和文字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模式無法將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呈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中,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幸多媒體教學設備與教學手段的引入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給予傳統(tǒng)方式完美的補充。例如用視頻材料“可可西里”為先導引入藏羚羊的保護現(xiàn)狀,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過度利用與不合理的消費觀是致使藏羚羊幾近滅絕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野生生物保護事業(yè)的崇高與偉大[2];通過“探秘紫莖澤蘭”的播放使學生了解原產于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達黎加一帶的紫莖澤蘭對我國云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危害,將防止外來種入侵升華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通過“水壩的危害”的播放讓學生了解在美好利益驅動下的人類大型生態(tài)工程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毀滅性的影響和破壞,讓學生謹慎對待那些存在于人類內心深處的“改天換地”的沖動等。多媒體視頻材料的應用,使本來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形容的事物和現(xiàn)象變得生動起來,給學生造成有效的視覺刺激,同時還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有效地拓寬了學生視野,顯著地提升了教學實效。
2.3 參與式教學法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起到的作用只是指導或引導性的。教育心理學對人的記憶力的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演講式教學,學生的平均記憶力為5%;閱讀式教學,學生的平均記憶力為10%;視聽教學,學生的記憶力為20%;小組討論教學,學生的記憶力為50%,采用動手參與式教學,學生的有效記憶力平均達75%[6]。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經(jīng)常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依據(jù)教學內容設置若干專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在課下查閱資料,整理和制作課件,然后在課堂上講解,這種講解活動又被作為評定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jù)。學生主動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施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xiàn)了 “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同時也實現(xiàn)了對一部分有特殊專業(yè)興趣的學生的一次很好的個性培養(yǎng)過程[2,7]。
3 拓展教學途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加深學生對保護生物學課程基本概念及原理的理解,還利用課程教學實習、技能訓練、課程論文、畢業(yè)論文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走進保護生物學實踐教學課堂的機會。如組織參觀學?!八┪镳^”,通過參觀鯨類、魚類、貝殼、海藻類、蝦蟹類、棘皮動物、腔腸動物以及其他水生動物等3 000種生物標本,尤其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標本,如小抹香鯨、斑海豹、寬吻海豚、玳瑁、大鯢(娃娃魚)、中華鱘、文昌魚、鸚鵡螺、大珠母貝以及一些魚類化石等,現(xiàn)場組織學生討論“哪些物種處于瀕危滅絕的邊緣”、“該物種目前的生存狀況及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什么”及“怎樣保護這些物種”等問題,樹立大家保護生物物種的強烈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到湛江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進行觀鳥、林地物種樣方調查等考察及實習活動,讓學生看到紅樹林中棲息的各種各樣的鳥類、林下淤泥中爬行的蟹類、彈涂魚等,使大家真切地領略到紅樹林不愧是海洋生物養(yǎng)育后代的樂園,也最終明白為什么紅樹林的消失將嚴重影響海洋和陸地的生物多樣性等。
4 結語
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和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能動性,讓學生在互動中積累知識,在參與中實踐知識,寓教于樂,實現(xiàn)教學相長。然而,教學也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唯有不斷加強自身知識修養(yǎng),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提升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目的,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蔣志剛,馬克平.保護生物學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和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9,17(2):107-116.
[2] 馬淼.素質教育視野下保護生物學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的探索[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3(6):31-32.
[3] SOULE M E.What is conservation biology [J].Biology Science,1985,35:727-734.
[4] 張恒慶.保護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葛蔚,高玲,柴超.問題性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構建[J].生物學雜志,2007,24(5):73-74.
[6] 孫宏英.論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大學教育中的應用-以《社會保障概論》教學為例[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12(4):85-88.
[7] 李臻.淺析參與式教學方法[J].科技信息,2007(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