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機械制圖》是機械專業(yè)中一門非常傳統(tǒng)的專業(yè)基礎課程, 多年來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上均無重大突破,如何把復雜、抽象的幾何問題簡單化、形象生動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立體思維能力和識圖繪圖的技能一直是制圖教學的難點。此次浙江省教育廳職成教教研室在新一輪課改的形勢下,針對中等職業(yè)院校的特點對《機械制圖》這本教材進行了大量改動,制定了一本全新教材——《機械識圖》,那作為中職的師生應該如何應對呢?
【關鍵詞】機械識圖;教學;體會;課改
0 引言
在新一輪的課改形勢下,機械專業(yè)特別是數(shù)控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由《機械制圖》改為《機械識圖》,從教材名字上我們可以看到清楚的看出中職學生制圖專業(yè)課更偏向于讀圖,而非以前的看圖之后畫圖。《機械識圖》學習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并掌握制圖理論、技術標準和熟練的繪圖技巧及對圖紙的綜合應用能力,是其它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和生產實習的重要保證,該課程的難點是學生識圖、繪圖技能的培養(yǎng),在復雜的立體轉化為平面和平面轉化為立體的空間認識、立體思維活動中,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存在難以適應的情況。新課改形勢下要實現(xiàn)《機械識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好課程的信心,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習對空間物體的感知能力,并通過手腦并用的練習促進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機械識圖》課的學習質量。本人從事《機械識圖》的教學時間不是很長,以下淺談一下個人教學以來的幾點心得與體會,希望能與大家相互交流與學習。
1 課改前《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
1.1 教學方法落后
《機械制圖》是一門抽象、多元,復雜且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學習起來對抽象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傳統(tǒng)的機械制圖教學中,基本沿用模型加掛圖教學方式,教師用圓規(guī)、直尺、三角板、模型、紙質掛圖等教學用具。需要在黑板上畫出一些圖例,對于復雜圖形來說 ,費力費時,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課堂上傳授的信息量少,課堂效果也較差。而且,與此同時教師使用的教具量往往有限,遇到復雜一點的地方,學生就難以想象出它的形狀結構。
1.2 教學內容有一定難度
《機械制圖》課是當前職業(yè)技術學校師生普遍反應較難的一門課程,課程的難點是學生識圖、繪圖技能的培養(yǎng),在復雜的立體轉化為平面和平面轉化為立體的空間認識上、立體思維活動中,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存在難以適應的情況。盡管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意識到制圖的重要性,學習時也花了很多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1.3 學生層次相差較大
中職學校近幾年來的發(fā)展迎來了一個較好的時機,主要表現(xiàn)為生源數(shù)量猛增,但總體來看質量一般,而且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一聽就懂,學到后來畫軸測圖時他們會有相當大的成就感,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機械制圖》專業(yè)基礎課學習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將直接導致學生漸漸放棄該門課的學習。
2 提高《機械識圖》教師“教”效果的措施
2.1 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倡導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傳統(tǒng)的《機械制圖》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采取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課后進行練習為主的這種形式。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的機會很少,這樣的教學觀念不符合課改的的要求,加上本身這門課程較枯燥,間接導致學生厭學情況的發(fā)生。在新教材《機械識圖》中,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作為導演,設計項目教學的情景和過程,讓學生作為演員,置身其中,主動參與,積極提問,與教師一起探討教學中的問題。比如,學習圓柱的截交線,這時如果可以給學生一段甘蔗和一把刀,讓他任意的用刀切,切后分給同學吃,最后讓學生將剛才同學切后的甘蔗形狀畫出來。這樣的教學是通過師生間的活動而實現(xiàn)的,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主動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比起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2 新課改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2.2.1 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
首先,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可以使那些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無法講清或難于講清的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減小教學難度,并使課堂教學獲得最大的效率;其次,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可以讓學生空間概念更快地形成,它的形象教學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機械識圖》課程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能比較快地培養(yǎng)學生的看圖能力和繪圖能力,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2.2.2 以項目教學為主,多種教學方法并存
新教材強調項目教學,但做好項目教學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認識項目任務的可行性,也就是說該項目是不是合適我們學生學習;其次,要注意項目的發(fā)散性,即項目需要有拓展知識以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散點;再次,重視學生對項目任務的認知距離,要使項目貼近于學生的生活和生產實際,并且要讓項目從淺到深,從易到難;接著,適當增加同一知識的項目數(shù),這樣以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最后,最好項目教學的過程控制是每個教師該堂課成功的關鍵。
2.2.3 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機械制圖》中抽象知識的掌握,僅僅靠聽和看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可能教好學生,還必須讓學生動手體驗,強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用三維軟件設計實物模型然后讓學生觀看三視圖;或者讓學生觀察實物,畫三視圖;教師對學生的實物模型和三視圖進行講評,這樣不僅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畫圖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也促使學生掌握了難點知識。
2.3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但又不等同于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不是教材內容的照本宣科,而是對教材的一種深入,是對教材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要想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在教學內容上狠下功夫。著名國學大師吳承任教授就十分重視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十分講究,他形象地把教學內容比作商品,把學生比作顧客,提出教學內容要貨真價實,要適應學生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當代社會更加需要中職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和識圖能力,而非很難得制圖能力,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新課改下針對中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特色將機械制圖改為機械識圖的原因吧?
2.3.1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強調什么必須學,哪些知識可以選學
首先,《機械識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非常重要,教材包括制圖標準、畫法幾何、投影作圖、識讀零件圖、裝配圖等,教材內容雖多,但這幾個知識體系則相對穩(wěn)定,在教學內容中,強調缺一不可,即“必須學”。其次,教學內容突出實用部分,即學習數(shù)控專業(yè)的學生和今后參加高職考試的學生教學內容上有所不同。根據(jù)課程改革的理論,所講內容必須“夠用”,也就是說,學之所必學,學之所必用,即對專業(yè)群、專業(yè)鏈中的不同專業(yè)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
2.3.2 教學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教學內容不是教材內容,因為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如果教學內容不為學生所接受,那么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不但教學者的教學成為無意義的勞動,而且會使學生對該門學科厭惡和反感,以至于摒棄,就會出現(xiàn)課堂上學生睡倒一片。因此,選擇教學內容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循序漸進是非常必要的。
3 提高《機械識圖》學生“學”效果的措施
3.1 端正學習態(tài)度
初中很多學生學習成績差并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他們不想學,現(xiàn)在機械識圖是一門全新的課程,不受原來學習成績好壞的影響,學習的“起跑點”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學好本課程的關鍵是開始學習時的學習態(tài)度,誰學習態(tài)度端正,誰就會學得更好一些;再者很多學生走進中職院校就是想學技能,所以他們對專業(yè)課會去花心思學習,學生在此期間是“我要學”,而非“要我學”。
3.2 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本課程很容易自學,所以課前可以先預習,接受能力強的同學甚至可以超前做作業(y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思考,并完成課堂練習;課后做大量的練習,有不懂的可以相互探討,或者詢問老師,另外作業(yè)做好后需要及時得訂正。
3.3 注意學習方法
學習機械識圖與其他課程的學習不一樣,不必死記硬背,只要理解空間物體和平面圖樣的轉化規(guī)律,由淺入深,多畫、多看、多思考,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學習機械識圖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學習本課程還要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留心觀察身邊的物體,看到物體腦海中想下是否可以將他用“三視圖”或者“軸測圖”畫出來,同時借助實物、模型、立體圖等,增加空間形體表象的積累,可以有效地促進機械識圖的學習。最后學習機械識圖初期每個同學還可以買一塊橡皮泥或者通過折紙活動,這對學習來說既有趣又有效。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xiàn)《機械識圖》課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好課程的信心,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并通過手腦并用的練習促進學生立體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讀圖、繪圖的技能。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職成教教研室編.機械制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幼龍.機械識圖[M].高等教育出版社.
[3]http://blog.163.com/net_wj@126/blog/static/118986564200910252658798/[OL].
[4]http://www.kj008.com/paper/pp5984.html[OL].
[責任編輯: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