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之中,關公崇拜是俗文化興起的產物,是社會道德情感社會潛意識孕育產生的一個道德模范,經典的三國演義為關公崇拜提供了有力的文本支撐,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波助瀾也為這種崇拜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關公崇拜背后有著深厚的道德內涵和社會價值,它所推崇的“義”是一種超越傳統(tǒng)血親關系的品德。這種品德即使在今天的商業(yè)社會也有著其存在發(fā)展的土壤,這也是關公崇拜得以延續(xù)至今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俗文化;道德模范;超血緣關系品德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8 — 0056 — 03
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信仰之中,關公崇拜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一個死后享民間祭厲的落難將軍,八百年沉寂無聞,之后封王封帝享國家高規(guī)格祭祀。廟宇遍布城鄉(xiāng)。盛況空前。從販夫走卒到幫會行會,從文人學子到逐利商人,無論是沙場的將士,還是高居廟堂的統(tǒng)治者,都把關公頂禮膜拜。儒釋道三教均把關公作為本教的神靈來崇拜。不僅在漢民族地區(qū),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也祀拜關公。關公崇拜和關公文化已經成為漢文化圈的一個代表性符號。
相比之下,歷史上許多民間的神靈卻如曇花一現(xiàn),很快就消失了。一些先圣先賢,其道德人品也不在關公之下,卻神運不佳,香火不旺。為什么獨關公崇拜如此長盛不衰呢?個中的原因很多。本文試從道德哲學的角度,來分析關公崇拜現(xiàn)象的成因以及其社會倫理價值和內在涵義。
一、關公崇拜是俗文化興起的產物,是社會道德情感社會潛意識孕育產生的一個道德模范。
關羽死后至隋唐的八百年間,可謂身后寂寞。主要記載他生平的《三國志》只有寥寥九百字,而且評價不高。〔1〕作者陳壽尊曹抑劉的史識觀,對后世影響較大。但值得一提的是,裴松之所注《三國志》中,引用了當時許多文字材料來詳細說明三國這段歷史。裴注在頌揚曹武宏才大略的同時,客觀上,卻記載了一個狡詐陰險,不誠實,不人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負面道德形象,兒時詐病欺叔?!?〕而在說明劉備器小的同時,據(jù)卻記載了一個寬厚愛民的道德形象,如不忍棄民渡江?!?〕后世將《三國志》注合刊發(fā)行。讀者從中也很容易得出,對曹魏集團道德上的負面認知,和道德情感的負面印象。這為后來北宋年間,民間所興起的尊劉抑曹的社會思潮,埋下了伏筆。盡管如此,以曹魏為正統(tǒng)的觀點一直是主流,直至北宋初期,許多文人也曾表達過尊曹魏的觀點,如:歐陽修的《明統(tǒng)論》。蘇軾《后正統(tǒng)論·辨論二》。蘇洵在《三國論》中更明確說,“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與精英文人階層不同,下層的市民社會的觀點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
兩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達。商業(yè)繁榮。百業(yè)興旺,市井文化生活豐家多彩。勾欄,酒肆,茶樓是平時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蓬勃興起的時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回憶「崇(寧)、(大)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云:「孫寛、孫十五、曾無黨、高恕、李孝祥,講史。李慥、楊中立、張十一、徐明、趙世亨、賈九,小說。......孔三傳、耍秀才,諸宮調。毛祥、霍伯丑,商謎。吳八兒,合生。張山人,說諢話。劉喬、河北子、帛遂、吳牛兒、達眼五,重明喬、駱駝兒、李敦等,雜扮。外入孫三,神鬼。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五代史。文八娘,叫果子。其余不可勝數(shù)。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埂?〕
以文言文記載的雅文化,是知識精英的特權。而這些說書的,唱曲的,以口語的形式,生動地傳播著文化,他們的受眾,是廣大的,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中的許多人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所以說,這些民間藝人是當時基層文化和思想傳播的社會中堅力量,是反映民情民意的強勢媒體。說三分是當時廣受人們喜愛的歷史類曲目。元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九《博弈嬉戲部·影戲》記載:「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異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zhàn)爭之像?!?/p>
說三分流行,引來其他藝術形式爭相傳唱,文中所說的皮影便是一例。在元代的雜劇劇目中有許多三國的故事,尤其以關公的劇目為多。民間藝人們根據(jù)當時三國志中的歷史記載,揉和民間的一些傳說,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來迎合當時聽眾的一些感情需求。大家怎么高興就怎么說怎么演。蘇軾《東坡志林·懷古》(《東坡全集》卷一百一,文淵閣四庫本)記載一事:「王彭甞曰:『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5〕
小兒的聽書的反應,也說明了說三分的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的道德情感取向。這時在民間,以蜀劉為正統(tǒng)的的觀念已經流行。說唱藝人所講的曲目相對固定,且大多師徒相傳。說唱有腳本,便于記誦承傳。這些評話是后來通俗白話小說的起源。全相三國志平話是至今流傳下來的三名國曲目說唱腳本中最早的史料,雖然是元代初出版的,但其內容的形成卻是在宋朝。通過對比陳壽三國志中關羽的記載與全相三國志評話中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早期關公的傳說和關公的崇拜形成的過程。在三國志中,關于關羽的事跡記載總共九百多字。而全相三國志評話中,一共七十多幅插圖,其中有關公的就有三十幾幅。顯然他是故事的主角,是著重塑造的對象。
英雄的傳奇造就了英雄的崇拜。2005年在湖北荊州沙市出土的宋代泥制紅陶關公像,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關公像?!?〕元人郝經《穎川集》中記載郡縣鄉(xiāng)井都有關公崇拜??梢?,宋元時期關公的崇拜,已經開始在某些地區(qū)逐漸興旺普及。
為什么歷史會選擇蜀劉集團和關公呢?從尊曹到以蜀劉為正統(tǒng),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事件,它是一個道德觀念的撥亂反正,道德情感的大眾選擇。以曹操為代表欺詐,不誠實,殘忍,不擇手段的價值觀,和以劉備的寬厚仁愛,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關公的忠義的另一種價值觀,是尖銳對立和沖突的。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審美取向就是道德選擇的取向,這種選擇并不需要一個自覺的意志引導,它是社會道德直覺的判斷和共識的結果,也是道德情感的自然流向。所以,關公崇拜之所以香火鼎盛千年,其首要的原因是,關公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和廣泛的社會認同,其可感知度很高。這與體制內所樹立道德的偶像有本質區(qū)別,因為關公崇拜是由下而上所生成的道德偶像。
二、經典的三國演義為關公崇拜提供了有力的文本支撐
一部經典的問世往往造就一種神靈崇拜。如:《圣經》、《古蘭經》、《論語》。明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標志性事件,也是世俗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對關公崇拜有重大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
第一,《三國演義》以文學形式敘述三國的故事,改進了說書、雜劇中零碎的,有時在不同的場景中可能是矛盾的的人物形象表達?!度龂萘x》對關公形象進行優(yōu)化和統(tǒng)一塑造。在細節(jié)上,使得關公的形象更加豐滿完善。有力地促進了在民間的流傳。例如,在《全相三國志評話》中,關公的臉是紫玉色。紫色是雜色,視覺效果不好,孔子又有“惡紫之亂朱”之語。在《三國演義》中關公的外在形象最后定格為:丹鳳眼紅臉長髯,赤兔馬,青龍偃月刀。長像獨特便于識記,紅臉一望便知是忠義之人,刀馬也是曠世傳奇?!度龂萘x》中,人物很多,但寥寥筆墨能夠在人們腦海里面形成鮮明的形象的不多。關公忠義美好傳奇的長相外型,是關公的成為不朽的道德偶像的必要條件之一。又例如,在《全相三國志評話》中,關于關公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寫的很含混。寫的是當關公正在忠與義、捉與放之間難以取舍的時候,一陣詭異的大風刮來,曹操自己就跑掉了,關公領兵追了一會便回。事后當諸葛亮責備關公放曹操時,關公生氣不承認。相比之下,《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描寫要生動的多。關公大刀一擺,讓開一條路,繼而不久,大吼一聲,既威又悔又怒,既不甘又不忍又無奈盡在一聲吼中,細膩地刻畫了關公忠義難全的內心矛盾,始終威風凜凜,大義凜然。三國演義以出色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塑造了一個婦孺皆知,人人喜愛的英雄形象和道德偶像。第二,《三國演義》文字生動,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引人入勝的、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具有很高的欣賞性和美學價值。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廣泛的共鳴和情感的認同。在文人士族階層,《三國志》作為文化大傳統(tǒng)的一部分是不會被忽視的。但是在民間大多數(shù)人只知有《三國演義》不知道《三國志》,關公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云長,史實是怎樣的已經不重要。第三,《三國演義》,不像即時性的藝術形式,如評書戲劇等等,它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三國的故事,這種非即時性的形式,突破了時間上的和空間上的局限。只要是略識文墨人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成為閱讀者和傳播者。這為關公文化向更大范圍的擴散,尤其是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邊遠地區(qū),非中心文化地區(qū)的傳播,提供了可能性?!?〕同時,文字的可持續(xù)的傳播的優(yōu)勢,突破了口語播傳的易中斷與易失真的特點,為關公崇拜的傳承有序提供有力的文本支撐。
三、統(tǒng)治者的推波助瀾作用
“神道設教”是我國傳統(tǒng)社會管理模式。為表達與民眾的共同信仰,對民間信眾較多的神,皇帝加以追封。隋唐之后,各朝對關公的追封很多,明清為盛。其中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是宋徽宗。宋徽宗曾三次追封關公。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追封關公為“忠惠公”;崇寧三年(1104年),再封為“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年),加封為“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年),再次加封為“義勇武安王”。關公實現(xiàn)由公而王的提升。二是明朝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加封關羽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大帝”,并改關廟名稱“忠武”為“英烈”,關公至此晉位為帝;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加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 此時的關公不再是普通的民間小神,位高號尊直逼玉皇大帝。三是清朝歷代皇帝篤信關公,大造關廟,親賜匾額,享國家高規(guī)格的祭祀,譽為關西夫子,對關公的累加追封長達26字之多。香火一時空前鼎盛。〔7〕
官方的追封是對關公崇拜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肯定。來自統(tǒng)治階層的支持,為關公崇拜發(fā)展傳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量物質資源的支持,官方組織強而有力的介入,是民間組織所無法比擬的。所以,統(tǒng)治階層的支持對關公崇拜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關公崇拜背后的道德內涵和社會價值
從歷朝皇帝對關公追封來看,共有17位皇帝對關公進行加封,其中12位皇帝的封號中含有“義”字。〔8〕“義”字的出現(xiàn)頻率是最高的。而皇帝的追謚往往是對受封者生前道德人品的概括,由此可見,“義”這種品德是關公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為世人所普遍認同的美德,是其道德價值觀之中的核心價值觀。
然而“義”又是什么意思呢?《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羊。(注)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薄吨芄佟纷ⅲ骸皟x作義,古皆音俄?!彼?,儀是義的本字,有儀仗容、儀禮、禮節(jié)、法度之意。《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古”義”與”宜”,”誼”相通,有美好,和諧,正義,適宜之意,中庸之意。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為。所以,“義”的含義有二重:其一是認識層面的含義,即對社會義務和道德責任的認識。其二是實踐層面的含義,“義”同時也是實踐理性,是道德責任的物化過程。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由于“責任”內容抽象,難以理解,在具體的表述過程中,“義”字常常與其他字詞一起使用。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曾兵敗,為保全皇嫂,“降漢不降曹”。雖然曹操對關公上馬金,下馬銀。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贈豪宅美人,又賜戰(zhàn)袍寶馬,還請皇上封其為漢壽亭侯。而關羽得知義兄的消息之后,毅然封金掛印,不惜過關斬將,千里投奔。這種利誘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死相隨,忠貞不二,不侍二主的品質,世稱“忠義”,“義氣”。又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兵敗落難途窮,關羽卻念其舊日恩情,刀下不忍,甘冒違反軍令狀的死罪,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顧念舊人有“情義”,惻隱之心是“仁義”。又例如,關羽為避男女嫌疑,挑燈夜讀,通宵達旦讀春秋。此謂,“節(jié)義”,“禮義”。關云長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殺文丑,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勇冠三軍,此所謂“義勇 ”。大丈夫重然諾,一言九鼎,龍?zhí)痘⒀ㄈ挝倚?,單刀赴會,此所謂“信義”。所以,“忠”、“仁”、“勇”、“信”、“禮”這些品質與“義”連用,即表示由這類品德所產生的責任和義務擔當。
其次,“義”也作狹義的解釋,如:義氣,此處“義”是一種獨立的道德品質。與孔子所提倡的“仁”為中心的,血親家族道德體系的不同。“義”是在非血緣關系人之間甚至在陌生人之間產生的聯(lián)系,指重情重信,患難相助,勇于擔當?shù)钠返隆!?〕是“孝”與“悌”二類血緣親情的社會化類推,是超越血緣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因此,其調節(jié)的是更大范圍社會群體行為的規(guī)范,在更復雜的社會關系方面,“義”比以血緣宗親為基礎的孝悌文化有更豐富和現(xiàn)實的內涵,因而在高度社會化的今天更具現(xiàn)實意義。
關公崇拜在古代時有盛行,到了今天的現(xiàn)代社會,盡管物質豐富,科技發(fā)展,但關公崇拜并沒有因為歷史條件的改變而消失,在某些鄉(xiāng)村關公廟還依然香火不斷,即使在城市中,關公崇拜也還有市場。這種現(xiàn)象的一方說明關公崇拜作為一種文化,有文化發(fā)展的自身規(guī)律,它是相對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也說明關公崇拜的自身價值,特別是其重“義”的精神價值在今天還是人們所推崇的。今天商業(yè)社會中守合同重信用是社會得以高效運行的基礎,而關公崇拜中推崇“重義”正是商業(yè)社會所需要的,由此,關公崇拜得以附著于其身而存在并發(fā)展。
〔參 考 文 獻〕
〔1〕〔2〕〔3〕(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749-750 ,2,704
〔4〕(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4
〔5〕王西蘭.不朽關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52
〔6〕林國平.關于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問題 〔J〕.民俗研究2007,(01).
〔7〕柴繼光、柴虹,武圣關羽 〔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137-144
〔8〕張德玉,蔡雅文,單鈴.試論滿族的關羽崇拜〔J〕.撫順社會科學,1996,(10).
〔9〕〔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xiàn)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M〕.范麗珠,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5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