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分析
“哺乳動物”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最后一節(jié)內容。學習本章內容為理解動物的運動和行為這一章奠定基礎。學生學習哺乳動物,能夠使其從自身出發(fā)理解動物因逃避敵害、爭奪食物和棲息地,完成繁殖所進行的運動,是在神經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這一重要概念。
2 教學設計思路
探究性學習是生物學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而這一學習方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是提出問題。對于西部地區(qū)的學生而言,其提問能力普遍較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忽視了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本教學設計依據(jù)K-L-W模式的步驟,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分析該模式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有效性,為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的策略研究提供一定的實踐基礎。在教學設計中將提出的問題分為知識性問題、思考性問題、批判性問題、探究性問題。問題的分類依據(jù)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W.蓋澤爾對問題的分類和俞伯軍的《從小親近科學》一書中的分類。
3 K-L-W模式介紹
美國的Carr和Ogle在1987年創(chuàng)立了K-L-W學習策略模式。K-L-W的實施包括:知道的(Know)、學到的(Learned)、想知道的(Want to know)這三個階段。這種策略由三個問題組成:“關于這個主題我已經知道了什么;我想通過這個主題學到什么;通過這個主題我學到了什么?”在實施時,由教師向學生講解這種策略,進行示范,并針對小段的學習內容進行訓練,之后安排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逐漸內化這種策略。在第一階段(K),針對所給的內容,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討論,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已經知道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列舉出來。在第二階段(W),學生對上一階段的問題思考、討論后,把還想知道的內容用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課前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提出的問題,探討答案。最后一個階段(L),學生可以參與互相提問討論,教師也可以設定測試題對學生學到的進行評價測試。
4 教學設計過程
4.1 學習目標
閱讀教材內容,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并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參與材料的歸納和總結:說明哺乳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闡明兔和狼在牙齒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概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認同哺乳動物所具有的價值,關注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保護哺乳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地。
4.2 課前活動
① 教師活動:教師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預習、閱讀教材內容,并將自己“已經知道的”問題,“想要知道的”問題以問題單的形式寫出來。
② 學生活動: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內容,按照教師要求列出問題交給課代表,課代表對問題進行整理后交給教師。
4.3 課堂活動
① 教師活動:教師用大屏幕將學生已經知道的問題和想要知道的問題,按知識性問題、思考性問題、批判性問題呈現(xiàn)出來。將學生按座位分成8組,給學生預留3~5 min的思考、討論時間,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在討論答問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啟發(fā)學生提出新問題,教師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評價。問題分類匯總見表1。
② 學生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小組討論,每組派代表對“已經知道的”問題進行回答。“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參與小組討論后回答,并在全班學生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解決所提出的問題。
5 教學效果評價與反思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運用K-L-W模式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訓練學生的提問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的提高。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課前學生預習提問,課上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啟發(fā)提問,課后總結提問。在提問與答問過程中,學生能將新舊知識進行聯(lián)接,這也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尤其是在課后總結提問時,學生就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自我小結:這節(jié)課我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懂?還能提出與這節(jié)課內容有關的什么問題?讓學生總結提問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提問機會,讓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意義。本教學設計依據(jù)K-L-W模式的步驟進行設計,從最后對學生“學到的”內容測評結果可以看出,不僅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訓練了學生提問技巧,對于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