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到德國做短期小學教育培訓,住在一位旅居德國的朋友家里。朋友有一個叫思成的兒子,八歲,很是活潑可愛。
可幾天下來,作為學生的思成每天很輕松,就沒有見過他學習。更奇特的是,作為家長,朋友沒有像我們一樣為孩子著急和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
看著孩子很多時侯都在玩耍,我忍不住問朋友,你不擔心兒子的學習?朋友告訴我,在德國,是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fā)孩子的智力的。朋友接著講了他這幾年和兒子的經(jīng)歷。
朋友剛到德國時,兒子才四歲。朋友到處找幼兒園,可是所有幼兒園沒有分年級,所有年齡的孩子都混在一起,每天也沒有像中國幼兒園一樣教授知識,這里只有基本的社會常識教育,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孩子經(jīng)常是在各自感興趣的手工制作活動中,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朋友在回家后,就自己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
兒子六歲這年,朋友很心急,就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兒子一些東西,因為兒子在他的課外輔導下,早已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shù)學計算??勺屗麤]有想到的是,老師當場表示反對,并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德國是禁止學前教育的?!崩蠋熯M而解釋說,“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fā)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象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計算機‘硬盤’,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為了搞清楚禁止學前教育這個問題,朋友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專家,還查閱了德國《基本法》(即憲法),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guī)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教育專家告訴朋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
從此,朋友也便照著這樣教孩子。朋友說,這樣自己很輕松,孩子也快樂,成長也比較健康,也沒有以前想象中的會變笨,反而活潑可愛,動手能力強。
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三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四年級畢業(yè),根據(jù)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上以后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shù)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兩年。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yǎng)情商,培養(yǎng)領導力。
德國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jīng)輸給了中國孩子,但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shù)接近獲獎總人數(shù)的一半。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