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并非一味地變得強硬,也不是“四面出擊”,更不是深陷“八面埋伏”。在一些國際觀察人士看來,“升級版”的中國外交顯然更加成熟、自信
兩段視頻正本清源
前段時間,日本總是扮演“受委屈”角色,頻繁在各種場合道出自己的“煩心事”:中國軍機在東海上空對日本軍機采取危險動作、中國軍艦火控雷達照射日本艦只、中國執(zhí)法船“入侵”釣魚島,諸如此類。
日本《讀賣新聞》引述防衛(wèi)省一名相關人員的話稱,中日兩架飛機相距30米,“飛行員可看到對方的面孔。如果兩人無法開展溝通,那是相當恐怖的。再接近一些,就將出現(xiàn)撞機危險”。日本防衛(wèi)省更是拿出似乎很具說服力的證據(jù),“截至3月份,日本飛機在過去的12個月內(nèi)已緊急起飛409架次,比前一年多了100多架次”。
日本政府擺出如此姿態(tài),無非就是想突出“中國威脅、日本克制”,以博取國際社會的同情。一段時間里,日本的這種策略是有效的,確實在國際社會制造了不小的輿論效果。一些歐美媒體多引述日方的表述,批評中國外交咄咄逼人。
而越南的一系列做法,無疑表明它向日本取得了“真經(jīng)”。除了打“悲情牌”,博取國際社會同情,越南還利用各種國際場合攻擊中國,制造“中國欺負鄰國”的假象。比如,其國家副主席向其認識的國際政要群發(fā)郵件,控訴中國“單方面改變現(xiàn)狀”。越南還邀請西方媒體記者登船前往對峙海域,拍攝“中國執(zhí)法船沖撞越南船只”的視頻,控訴中國“以大欺小”。
但中國在日本和越南表演完之后接連公布了兩段視頻,幾乎令日本與越南政府感到窒息。
一段視頻是中國國防部6月11日公布的。視頻畫面顯示,日本兩架F-15戰(zhàn)斗機在中國近海危險接近中國偵察機圖-154,日本戰(zhàn)機的機翼離中國圖-154的機翼最近時約30米,攜帶副油箱與格斗導彈的日本戰(zhàn)機,挑釁姿態(tài)一覽無遺。
另一段視頻則是6月13日中方公布的越南船只沖撞中國執(zhí)法船,并在中國船只附近海域設置漁網(wǎng)、樹杈等障礙物。
這兩段視頻的公布,在國際社會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揭露了日本與越南虛偽的一面。視頻的公布“令中國收復了外交失地”,美國CNN如是評價。
自我反省升級中國外交
既然如此,中國為何不早點公布視頻?為何不主動第一時間抗議,反而讓別人搞所謂的“惡人先告狀”和“賊喊捉賊”?
這正是中國外交目前正在發(fā)生的改變。稍微留心的觀察人士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以往發(fā)生的一些類似事件,多是外媒先報道出來,形成國際輿論壓力后,中方才被動作出反應。正是中國官方的沉默、被動,導致自己在國際輿論中總是處于不利境地。這樣的“啞巴虧”,中國過去吃得不少。
對于目前中國外交的表現(xiàn),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說:“多年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外交很被動,中國總是要等到事件發(fā)生后才去想對策。我認為,現(xiàn)在中國正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審視對中國構成挑戰(zhàn)的國家?!敝袊鴽Q策層意識到中國外交需要轉(zhuǎn)型,需要“升級版”,才能應對日益復雜的周邊與國際局面。
當前中國外交轉(zhuǎn)型是否取得了成效?從對手的表情就能判斷出來。
以此次公布視頻為例,中國軍方公布視頻后,日本內(nèi)閣府官房長官菅義偉竟然要求中國刪除視頻,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直斥日方的要求“無恥無聊無理”。一國際觀察人士點評說,中國公布視頻猶如打在日本頭上的一記悶棍,日本確實“三無”得很。
觀察中國外交“升級版”的另一個更為直觀的窗口,莫過于日益生動靈活的外交語言。除了此次駁斥日本的“三無”表達,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航母不是宅男”“解放軍不是童子軍”“國際關系中有沒有能夠預測未來的章魚保羅”,等等。
今年在西方輿論界影響力比較大的,是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fā)表文章,將日本軍國主義比作陰魂不散的“伏地魔”,將靖國神社比作“魂器”。“伏地魔”與“魂器”兩個詞匯令西方人印象深刻,一度令日本外務省驚慌失措,不得不被動反擊。
類似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述還有不少,這些外交用詞在國際國內(nèi)兩個輿論場都取得了積極正面的效果。
有專家將當前中國外交的變化歸結于中國的自我反省以及轉(zhuǎn)變觀念。這位專家認為,以往,中國外交韜光養(yǎng)晦多一點、主動創(chuàng)新少一點,埋頭苦干多一點、“仰望星空”少一點,戰(zhàn)術動作多、戰(zhàn)略思維少。這種思維讓中國外交吃過不少虧,受過不少委屈。
從“給胡蘿卜”到給“小棒”
盡管西方一些輿論稱中國外交“咄咄逼人”,但它們也不否認中國外交靈活務實理性的一面,只是它們得出了結論——中國的外交策略調(diào)整會讓對手更難對付。
有外媒分析指出,在國際政治中,小國在跟大國交往過程中,往往習慣了“以大讓小”,但大國一旦較真起來,小國就會神經(jīng)兮兮。中國是一個大國,不僅是一個體量上的大國,還是一個“肚量”上的大國。只是“肚量大”并未得到他國的認可,反而激起了別人的貪婪。有東南亞觀察人士指出,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看來,中國這個鄰國有實力沒魄力,有威懾沒威望,有權力卻無權威。
此觀點也許并不正確,但很大程度上確實體現(xiàn)了某些國家的對華心理。從這個層面來說,當前中國需要樹立自己的地區(qū)威信,而威信不是光靠單方面的讓步、取悅、以大讓小就能建立起來的。有專家指出,以往中國偏向于給“胡蘿卜”,現(xiàn)在適當用點“小棒”在所難免,外媒總結中國的這種做法為“小棒外交”。
其實,中國外交并非一味地變得強硬,也不是“四面出擊”,更不是深陷“八面埋伏”。除了跟日本、菲律賓以及越南的關系趨于緊張外,中國跟俄羅斯、韓國的雙邊關系取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跟東盟一些國家亦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另外,中國跟非洲、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系,在維持傳統(tǒng)友誼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動向??傮w看,中國的外交思維正變得更加靈活,視野正變得更加開闊。
在一些國際觀察人士看來,近一段時間以來的中國外交發(fā)揮了“后發(fā)制人”的威力,“升級版”的中國外交顯然更加成熟、自信,且更能應付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這對某些國家而言,絕對是個壞消息。
(張源薦自2014年6月20日-26日《國際先驅(qū)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