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F1是最頂級的塔尖級賽事,那在其之下自然還會有一套晉級制度,即一系列規(guī)范要求不同的方程式賽事,如卡丁車、康巴斯方程式、雷諾方程式、福特方程式、寶馬方程式、F3000、F3、GP2等。
F1的駕照是一張由國際汽聯(lián)頒發(fā)的特別駕照:FIA Superlicense(國際汽聯(lián)超級駕照),通常一位有天賦或者有潛力的賽手要花至少8年時間才能從卡丁車逐步晉升到F1賽事,但事實上僅有極少數(shù)人有能力和機會獲得這象賽車金字塔頂尖的F1駕照。正是這一規(guī)定,還導致了F1賽車史上一次著名的車手集體罷賽。所以,做假證的主兒如果盯上了F1駕照,肯定是賠本的買賣。
F1的由來
1948年,在法國Pau小鎮(zhèn),對,就是《TopGear完美公路之旅特輯》中喋喋不休的主持人特別強調(diào)的那個小鎮(zhèn),這里舉行的一場賽車比賽首次采用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則(A Formula),F(xiàn)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年,在英國銀石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舉辦的第一屆英國大獎賽則是第一場注冊批準的F1大獎賽。這場比賽后,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正式誕生。當時駕駛阿爾法·羅密歐賽車的意大利人吉塞普·法瑞納笑到最后,勇奪第一個F1世界冠軍。此時的賽制也只是根據(jù)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之后,為了規(guī)范汽車比賽并使比賽的勝負不再由發(fā)動機的功率決定,而是由車手的技術來決定,F(xiàn)1賽車發(fā)動機的類型和汽缸容量開始受到限制。
科技,為車服務
F1賽車的設計制造中包含了以空氣動力學及發(fā)動機科技為主,加上無線電通訊、電氣工程等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很多新的科技都是在F1上得以最初的實踐。一級方程式賽車不僅是賽車手們競爭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舞臺,它背后還進行著各大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F1比作“高科技奧運會”。
一輛F1賽車發(fā)動機由大約6000個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元,而且使用壽命僅為一場比賽。F1賽車規(guī)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于600kg。通常來說,F(xiàn)1賽車0-100km/h加速時間僅需2.3秒,達到300km/h的速度對于F1賽車來說輕而易舉,在如摩納哥等高速賽道上,其最極速可達350km/h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整車限重、空氣動力學設計及強悍的動力支持,F(xiàn)1賽車從240km/h的速度剎停僅需2.5秒,制動距離僅為80米。
1968年,F(xiàn)1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效仿者甚眾;1980年,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全碳纖維底盤賽車;90年代, F1迎來了電子時代。邁凱輪車隊的工程師John Barnard第一個將電子控制的撥片換擋引入了F1賽車,它讓車手的手始終都不會離開方向盤,這種創(chuàng)新消除了車手在換擋的時候出現(xiàn)人為錯誤的可能性。這項設計成為F1歷史上車手操控方面最顯著的變化。2001年: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站使用;2002年,超過19000轉(zhuǎn)每分鐘的BMW P82發(fā)動機首次出現(xiàn)。
很多在如今看來再普通不過的汽車設計或科技,都是通過F1賽場的驗證后逐步應用于民用量產(chǎn)車的,比如保時捷和法拉利就都把它們的方向盤撥片換檔的機械裝置用在了各自的產(chǎn)品上面,而奔馳公司也把控制儀表顯示器的綜合電子信息控制系統(tǒng)應用于其豪華轎車上。
F1的另一個引擎
若論知名度,F(xiàn)1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在全球所有汽車賽事中都是佼佼者。一直以來,談起F1,強悍的技術與性能往往是被首先提及的談資,事實上,賽場上的硝煙彌漫還僅僅是F1的一個引擎,另一個引擎來自于其出色的商業(yè)化推廣。來自IT、鐘表、潤滑油、輪胎等肯“燒錢”企業(yè)的金主肯定不會錯過搭上F1商業(yè)航母的每一次機會。F1賽事中首次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商業(yè)元素是在1968年,當年贊助商方式首次出現(xiàn)在F1比賽中,同時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