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實際案例出發(fā),引出審查過程中針對同一問題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標準的審查,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指出理解一致是標準一致的基礎,其與法律思維在審查標準執(zhí)行一致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審查標準執(zhí)行一致 理解一致 法律思維 公開不充分 實用性 違反法律
“審查標準執(zhí)行一致”是目前專利審查工作重點之一。由于審查員各自的經(jīng)驗和知識背景不同,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也有不同,要實現(xiàn)審查標準執(zhí)行一致就要從對申請的理解、審查法條的運用開始,將審查標準一致貫徹在整個審查過程中。
下面從一個實際案例出發(fā),介紹面對相同案件時可能存在的不同的審查方向和處理方式,為審查標準執(zhí)行一致提供一些借鑒。
一、案情介紹
本案涉及一種自動彈射式汽車平衡帶,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高汽車高速行駛時車身在水平方向的穩(wěn)定性。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出如下技術方案:在車尾的后備箱處裝配自動彈射式汽車平衡帶,其主要由飄帶彈射裝置、柔性長飄帶、安裝在飄帶端部的錐形體與擋板總成構成。
二、問題提出
由于不同的審查員在技術背景、審查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當面臨同一個技術方案時,不同的審查員往往有著不同的觀點。針對本案而言,存在以下三種觀點:
觀點1:公開不充分,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3款的規(guī)定。
一方面,根據(jù)行駛過程中汽車尾部的空氣動力學可知,飄帶、錐形體與擋板總成是解決該技術問題的關鍵。但說明書中并未具體公開飄帶的長度、寬度,錐形體的錐度、底面直徑等參數(shù),同時,這些參數(shù)又不能通過有限的試驗來確定;當說明書未具體公開上述參數(shù)時,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不能確定飄帶能否在駕駛員期望的時機伸長到能起到穩(wěn)定車身作用的長度,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按照說明書公開的技術方案不能解決“增加汽車高速行駛穩(wěn)定性”的問題。
觀點2:無實用性,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4款的規(guī)定。
從對案件的分析來看,由于本發(fā)明在使用過程中干擾了其它車輛的正常行駛,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而發(fā)明不能產(chǎn)生積極的效果因而不具備實用性。
觀點3:違反法律,不符合專利法第5條第1款的規(guī)定。
該技術方案會給高速行駛中的后車駕駛員造成巨大的威脅,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按照說明書中公開的內(nèi)容可以確定錐形體的彈出時機完全由車速決定,但說明書中未具體公開飄帶的長度、車輛的高速、低速界定范圍。因此,若后車在錐形體彈出前與前車的距離小于飄帶的長度,則當錐形體彈出后,極有可能會擊中后車,可能導致嚴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三、案情分析
上述觀點各從不同的角度針對本案作出了大體的表述和解釋,到底孰是孰非,筆者擬從以下二個方面試圖對之作進一步的闡釋:
(一)法律條文與理解一致
1.關于專利法第22條第4款
在判斷一個技術方案是否具備實用性時,要從技術方案的整體上考慮,只要存在的缺點或者不足之處沒有嚴重到使有關技術方案根本無法實施,或者根本無法實現(xiàn)其發(fā)明目的,就不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或者不足之處而否定該技術方案具備實用性,要更多的注重技術方案有益的一面。對于本申請而言,雖然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但其解決了提高汽車高速行駛時車身在水平方向的穩(wěn)定性的技術問題,不屬于明顯無益、脫離社會需要,是具有積極效果的;因此,本申請是具備實用性的。
2.關于專利法第5條第1款
本申請所述的汽車平衡帶,首先其長度上可能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關于車輛長度的要求;同時,由于其在運行過程中向車輛后方彈射平衡帶,其彈射過程實質(zhì)上屬于遺灑的一種;可以假想,在行駛過程中前方車輛后方突然彈射出一個“不明物體”,這對于車輛駕駛?cè)藛T的心理會有多大的影響;這必然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guī)定。因此,本申請不符合專利法第5條第1款的規(guī)定。
(二)法律思維與理解一致
法律思維,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在審查工作中,我們要從立法的宗旨、法理,條款本意和初衷,去完整、準確、系統(tǒng)地理解法律,看到條款之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例如本案,若審查員在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或第二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中指出本申請不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3款或?qū)@ǖ?2條第4款的規(guī)定,在申請人進行答復后再指出本申請不符合專利法第5條的規(guī)定,不但不符合程序節(jié)約原則,還很難為申請人所信服、所接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審查工作是技術與法律兩方面的結合,在處理一定的發(fā)明專利申請時可能需要兼顧法律思維范疇內(nèi)涉及的綜合考量因素,既要對技術方案認知,又要深入地理解各法條的立法初衷,進而準確的運用相關法條。因此,我們在審查過程中,要以法律規(guī)范和客觀事實為思考質(zhì)料,將法律條文與技術方案相結合,運用法律思維在專利法、細則和審查指南規(guī)定的范疇內(nèi)進行審查,避免由于對技術方案的誤解而產(chǎn)生錯誤的審查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