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中應積極開展以師生互動的問題探究,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新思維。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問題式學習,是新一輪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問題式教學是適應新形勢下地理課改革的有效模式。
一、問題教學法的現(xiàn)實意義
問題式教學使課堂充滿懸念,讓學生的思維接受挑戰(zhàn),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問題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學生有了充分的“發(fā)言權”,在積極討論的氛圍中,在激勵作用的重復、積累中,更易于培養(yǎng)起對地理學習的熱情和渴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二)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找到滿意的答案,會積極地搜集材料,主動探究問題的各種可能性,做出各種猜測或假設,并尋找證據(jù)或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直到學生能合理地解釋問題。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問題式教學,鼓勵學生自己發(fā)掘問題,大膽質(zhì)疑,學生不迷信課本和權威。提出問題后,為了解決問題,必須積極思維、探究,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假設,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
二、地理課問題式教學的操作過程
所謂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形式可以多樣性的:既可以由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理解問題——討論問題,最后教師根據(jù)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準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也可以由學生閱讀教材——發(fā)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一步: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情緒直接影響著課堂的學習氣氛和效果。在新課導入的環(huán)節(jié)應注意增強趣味性,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印度》前,播放一段印度民歌,同時屏幕展示關于印度自然、人文景觀的系列圖片,包括 “喜馬拉雅山、恒河、泰姬陵、印度歌舞、印度的牛……”給學生感覺的刺激,激發(fā)學習興趣。接著問:關于印度,你還了解哪些情況?說說看。
第二步:提出問題、以疑導讀
提出問題,是問題式學習的前提和關鍵。教師在對教學內(nèi)容總體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課堂所要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設學生想要學習的心理機制,激發(fā)學習動機。
在《印度》一課中,筆者給學生的問題學習提綱:
1、印度在哪里?(請從經(jīng)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描述。)
2、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區(qū),說說地形分布的特點。
3、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這種氣候具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印度水旱災害如此頻繁?
4、印度人口僅次于中國,談談你對印度人口未來增長趨勢的看法。
5、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chǎn)?怎樣實現(xiàn)了糧食自給有余的?
6、主要的糧食作物是什么?請談談其分布與地形、降水量的關系。
7、印度主要的工業(yè)部門有哪些?找出主要的工業(yè)區(qū),分析印度工業(yè)布局有什么特點?
第三步:自學思疑,合作探究
1、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目標明確,要求具體,效果顯著。自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對教材做筆記,用鉛筆對重點內(nèi)容“劃杠”,對不理解的內(nèi)容“打問號”,教師巡視課堂,及時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并引導學生嘗試自主解答所設所疑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師組織討論,學生橫向交流,促進共同提高。在學生通過自學對所設問題有一定的理解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發(fā)表他們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
第四步:大膽質(zhì)疑,相互提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問題式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思考,而應該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氣氛,提供活動的空間和規(guī)則,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相互提問。這樣做可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式、探究式學習,大大擴充課堂學習的容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印度》一課中,筆者操作如下:將所有學生分成兩隊,以競賽方式進行互問學習(提出一個問題得1分,回答一個問題正確得1分),最后的優(yōu)勝隊給予鼓掌肯定。
對于學生提出的創(chuàng)新性問題,應該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遇到學生提出問題,而沒有同學能回答時,教師可以加以解釋或補充,當教師未能回答時,可以作為課后思考內(nèi)容。
第五步:充分解疑、系統(tǒng)整合知識
經(jīng)過學生自學教材和討論探究之后,學生基本上能夠把握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但是他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因此,必須把知識按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順序進行系統(tǒng)整合,構筑知識網(wǎng)絡結構。
三、地理課實施問題式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勇于更新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首當其沖的是教師。實施問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大膽走下知識權威的“神壇”,以問題去激活學生思維,把課堂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搭建平臺。問題式教學決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它更加注重的是問題的發(fā)現(xiàn)、解決的思維過程和學生的體驗與感受,而不是結果和答案。
2、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實施問題教學的核心,也是問題式教學的目的。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的求知和探究需求都得到呵護而不是扼殺,要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提出和解決問題,要讓自己的信任、鼓勵和支持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動力。當然,學生受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提出一些簡單幼稚、離奇古怪甚至錯誤的問題,對此教師要有寬容之心,要耐心地給以指導和糾正,而不能嘲諷、批評。
3、教師要及時“充電”,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養(yǎng)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和信息多渠道高速傳遞的社會,學生知識視野和儲量超乎想像,教師憑借原有的知識在開放的問題式教學中隨時可能遇到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及時“充電”,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能,備足“一桶水”甚至“一缸水”。當然教學中也可能會遇到解釋不清甚至無法解釋的尷尬情況,此時教師要坦誠以待而不應遮擋掩蓋,要與學生一道探究思考,想辦法解決,以達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
[2]張嘉偉,《初中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袁書琪,《地理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