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修復在保護、研究文物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文物修復理念是文物工作者在實踐中重要的指導思想,也是對文物修復保護程度的保護。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文物修復理念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我國在文物修復過程,要吸取國外修復理念的優(yōu)點,根據(jù)中國文化的特點,總結(jié)出新的文物修復理念,從而有利于中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
【關鍵詞】文物修復;理念;青銅器
前言: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同樣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給后代人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chǎn)。后代人對于文物的保護也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但是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不同的損壞,所以文物修復工作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本文結(jié)合國外文物修復理念,對文物修復的科學理念和技術支持進行分析,并提出文物修復的相應措施。
一、中外文物修復理念差異
歐洲較為成熟的文物理念開始于20世紀初,意大利的布蘭迪在《文物修復理論》中提出可逆性、可辨識性、最小干預等文物修復理念,這些理念成為歐洲國家文物修復的基本理論基礎。而在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中提出了文物修復的范圍,憲章中指出在進行文物修復時要與原文物形成區(qū)別,也要有現(xiàn)代的標記。在進行文物修復過程中,都必須對古跡進行考古和必要的歷史研究。文物的殘缺部分需要與文物保持和諧,同時也要與原文物存在一定的區(qū)別,但是需要對這一區(qū)別進行控制,盡量將區(qū)別保持在最小程度。而在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目前我國的文物修復一般都采用“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修復理念。也就是在文物的基礎上通過一些技術手段盡量恢復文物的原貌。中外文物修復理念哪一種更能在文物保護中起到優(yōu)秀的效果,需要在文物修復的實踐中進行檢驗。
二、進行文物修復所需要的科學理念和技術支持
由于國內(nèi)外的文物修復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時,文物修復工作者一般是根據(jù)自身對文物修復理念的認識進行文物修復工作的。但是由于不同文物修復工作者對文物修復理念的不同理解,那么文物修復程度就會產(chǎn)生差異。本文以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為例,對文物修復問題進行分析。
目前出土的青銅器一般分為三種情況,分別是窯藏、墓葬、遺址。這三種情況下的青銅器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透氣度以及酸堿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青銅器的腐蝕情況也不盡相同。但是出土的青銅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面存在著顏色不同的腐蝕物,大部分的青銅器腐蝕較為嚴重,而也有保存較好的。根據(jù)所存在的環(huán)境情況,可以將青銅器分為水坑和土坑兩種。處于水坑中的青銅器由于處在缺氧和二氧化碳的埋藏壞境中,青銅器的保存狀況較好。土坑青銅器大多出土于山東、河南以及陜西等地區(qū),在這些地方出土的青銅器表面覆蓋這厚重的皮殼,對于這類青銅器表面的物質(zhì)并不需要進行干預,只需要進行防腐工作就可以。也存在一些青銅器在出土和埋葬過程中受到擠壓而導致變形或者發(fā)生破碎,對于這類青銅器的保護和修復工作較為困難,也是修復工作需要攻克的難題。
對于文物修復工作者來說,只有充分認識到文物出土時的不同情況,并能根據(jù)不同環(huán)境下出土的文物進行相應的保護修復措施,才能跟好的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在進行文物修復前,最好利用儀器進行檢測,利用X射線、電鏡微觀掃描以及金相分析等技術手段對文物信息進行了解,這樣才能為工作人員提供詳細的信息,為文物修復工作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因此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中,既需要修復理念也需要技術的支持,才能更好的進行文物修復工作。
三、針對文物特質(zhì)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因病施治
文物具有兩大功能,分別是研究和教育功能,對于文物來說,無論是修復好的,還是沒有修復好的,都具有這兩類功能。文物的保護與修復過程,本身就是對文物的研究過程,但是由于文物的不同情況,要想使一件損壞腐蝕的文物實現(xiàn)研究和教育功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利用某種固定方法可以解決的。因此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時,要根據(jù)文物的損害程度、腐蝕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進行文物的修復,也就是說在進行文物修復過程中,文物修復工作者需要根據(jù)文物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方案和方法。在進行文物修復過程中,是根據(jù)文物的特征來決定文物的修復方案,而不是套用某一套標準,只有最適合文物特點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文物修復方法。
(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jié)合
對于文物的修復,既要遵循文物修復理念中的“恢復原貌”、“可識別性”、“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原則,也要根據(jù)每件文物的具體情況靈活的采取各種方法。這主要是因為文物修復的原則性是死的,但是不同文物質(zhì)地不同,破損程度也不同,需要修復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面對不同的文物,需要利用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jié)合的理論進行文物修復工作。
(三)不能以唯美為標準
現(xiàn)代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過程中總會不自覺的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文物,所以在進行文物工作時,往往會使保留有歷史特色的東西消失,這些并不符合“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同時文物修復工作者更不應該為了追求審美而導致文物價值的損害。文物保護的真正目的是全面、真是的保存和延續(xù)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同時文物也是靠這些信息來表現(xiàn)它的價值的。
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也是不同的,這主要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導致的。比如在唐朝人們崇尚以胖為美,所以在唐朝的繪畫作品中,大多為胖美人;而在當今社會人們崇尚以瘦為美,因此在廣告、影視作品中大多為瘦美人。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不同,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fā)生在巨大的變化,因此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時,不能以自身的主觀因素來改變文物本身表達的觀念,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表現(xiàn)文物的歷史價值,才能更好保護好文物。
四、總結(jié)
通過對國內(nèi)外文物修復工作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的文物修復理念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中,要吸取國外文物修復理念的精華,根據(jù)文物的實際情況,通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再進行文物修復工作。也就是說在進行文物修復過程中要做到對文物的全面科學的研究,要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的使文物恢復原貌,既能在滿足美感的同時也要與文物修復理念完美結(jié)合,這樣才能將文物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保護好它應有的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武干,秦穎,黃鳳春等. 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銅器銹蝕產(chǎn)物研究[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7.
[2] 馮麗婷,蘇暢,馮紹彬等. 青銅器腐蝕問題的辯證分析[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11.
[3] 吳永琪. 秦皇御車修復記[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