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堂教學中,求真,求善,求美。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標。萬物皆有情,教者應大愛,師愛才無疆。澆灌花朵,培育幼苗,及時輸送營養(yǎng),掌握規(guī)律的準則,播種希望的意念,激發(fā)學生濃烈的學習興趣,藝術之門才暢通無阻,只有真正邁入那藝術的殿堂,我們才有機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關鍵詞】真知 善行 情感 線條
正文:對于中學生而言,美術學科已經(jīng)有一定的認知,但這樣的認知是淺顯的,美術教育重要性在這個時間,很關鍵,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想有深刻的探索,教師指引自然必不可少,美術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在哪里?美術的目的是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美術不僅可以客觀再現(xiàn)真實,美術還能表現(xiàn)主觀的情感。教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nèi)粘B透真知,善行,正義,無私奉獻的情感流露舉手投足,愛生,尊重,包容,教化,毫無疑問,學生終會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一、教者求真知
求真就是求科學,求真就是講事實。真理存在于普遍真實的現(xiàn)實之中。因此,科學經(jīng)得起反復推敲,真理是“千磨萬擊還堅勁”的結果。西方繪畫寫實主義就是求真。它尊重客觀事實。例如霍達的靜物,他借助那細膩豐富的顏色轉變,用理性的畫筆塑造出質感強烈,若可觸摸的逼真靜物形象。在大師眼里,靜物本身水果,小刀,器皿,透明玻璃杯,那就是優(yōu)雅靜謐的美。達芬奇①就曾說過:“畫家的心應當向一面鏡子,……”學習畫畫的人,要求觀察入微,胸有成竹,心如止水。因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真實而深刻的反映生活。魯迅②也說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表面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xiàn)?!彼囆g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歸根到底,來源于生活。
所以教育學生,依靠的當然不只是一桶水的知識,其含金量是所有的正能量的智慧和磁場,沒有對生活本身瘋狂的熱愛,就不會有所建樹。
二、教者有善行
善念就是心留感恩,善良就一道亮麗風景,善行是淳樸的民風,純樸的義舉。善行就是解放思想,它是美德。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善行如同青竹,堅韌,清高,凜然,傲骨。
偉大的印象派大師莫奈,一生都是顛沛流離,命運多折,然而,他的不放棄,堅守信念值得我們晚輩學習,他筆下的睡蓮是別樣的靜美,安詳。畫館墻上那長達幾米的水與花的畫卷,既是他對生命的悄無聲息的詮釋,領悟,也是他對至善至美的追尋。
堅守一份信仰,開拓一份事業(yè),帶著我們自己的善行,不斷向前,這也是一種簡單又快樂的人生。
三、美育中的情感
(一)線條美
拿中國畫來講,國畫的內(nèi)涵是抒情,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筆墨。文人畫則是世界藝林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毛筆表現(xiàn)千變?nèi)f化的是點,線,面。其中主要是線。線條曾是最原始的造型形態(tài)。伴隨著國畫傳統(tǒng)技法及書法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最高級的造型表現(xiàn)形態(tài)。中國山水,花鳥,魚蟲,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西方繪畫有的畫家卻不主張用線,例如法國后期畫家塞尚,他主要講究靜物的結實,結構。但也有一些西方畫家主張用線。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畫家達芬奇,拉斐爾,現(xiàn)代法國野獸派畫家馬蒂斯,還有西班牙的畢加索。線條馳騁于筆尖,潑墨躍然于宣紙,情感迸發(fā),如同流轉的春光,似汪洋滔天白浪,一落九天。線條交織跳躍的節(jié)奏,產(chǎn)生音樂的美感,墨的干濕濃淡的立體效果,則產(chǎn)生建筑性的美感。如此就是“筆情墨趣”。
線的根在中國,線條美,線條表現(xiàn)軟硬,輕重,曲直,滑澀,疾徐,粗細,長短,疏密。人物畫的“十八描”,包括花鳥畫的勾勒,絲毛。都是線條的變化。富于陰柔美的披麻皴,細柔,平緩,含蓄,給人寧靜平和的感覺。富于陽剛之美的斧劈皴,粗壯,急速,鋒利,給人激動振奮的感受。
(二)詩情畫意
中國國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世界畫壇中獨一無二。北宋蘇軾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于清新?!保ā稌沉晖踔鞑舅嬚壑Α罚?,他還在《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中評論畫家文同:“詩不能盡,溢而為書,書而為畫,皆詩之余?!?/p>
另一位文人墨客王維卻不茍同。王維的詩山林田園景色居多。讀他的詩,閉目就有畫境浮現(xiàn)。但他的畫卻沒有題詩,詩境,畫境,不在表面形式,實質上是情與景的結合。
情感的詩情畫意,情感的撕裂,表現(xiàn)或者痛苦絕望,或者欣喜,都乃是情之所訴。而情之所至深處,讓人動容,動心。
(三)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國畫是在不斷變革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要繼承,但它不僅是一把保護傘。同時創(chuàng)新也有中國的味道。張大千的成功在于他吸收了敦煌藝術的精髓,把壁畫的石色和水墨融合在一起。學畫的人當懷一顆謙虛,謹慎的心去拜讀,去求索。潘天壽則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說,有常必有變,常,承也,變,革也。課堂的高效不在于技法的宣揚,而在于最大程度上傳達更大更多的信息。學生樂學,好學。
四、結束語
真知,善行,美育它們?nèi)卟皇菃涡械?,它們?nèi)呦嗷ヒ来?,相互?lián)系。我們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態(tài)度求知,求善則需要堅守原則,最大力度的向美探尋。教育工作者用“潤物細無聲”的涓涓細流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挑起一盞盞學生心里對美追尋的燈。努力,努力再努力,相信教育事業(yè)終將成就非凡。
以上是個人的淺見,不當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達芬奇·筆記(卷二)[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79
[2]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韓曉霞,女,1984.9.24——,任職于井陘縣實驗中學,職稱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