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率市場化是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發(fā)展的主線。存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加大,直接融資比重的提高,以及影子銀行的興起等,都是利率市場化的具體表現(xiàn)。利率市場化如果繼續(xù)推進下去,將極大改變中國現(xiàn)有金融系統(tǒng)的格局和運行方式。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研究十分必要。
【關鍵詞】我國 利率市場化 問題研究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概述
2004年10月,貸款上浮取消封頂;下浮的幅度為基準利率的0.9倍,還沒有完全放開。與此同時,允許銀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設底。2006年:2006年8月,浮動范圍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為支持災后重建,人民銀行于當年10月進一步提升了金融機構住房抵押貸款的自主定價權,將商業(yè)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進一步擴大利率浮動區(qū)間。存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將貸款利率浮動區(qū)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2013年:2013年7月,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將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jù)商業(yè)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據(jù)貼現(xiàn)利率管制,改變貼現(xiàn)利率在再貼現(xiàn)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場化所需要的各項基礎條件,穩(wěn)妥有序地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
所謂利率市場化,從字面上來講,就是將利率的決定權交給市場,讓金融市場在競爭中產生合理的利率水平。而中國利率市場化也確實沿著這個方向在穩(wěn)步推進。目前,除存貸款基準利率還受政府管制之外,國內其它利率都已由市場生成。而就算是存貸款利率,商業(yè)銀行也可以圍繞基準利率在一個相當大的區(qū)間內自由浮動。近年來銀行理財品發(fā)展迅速。這些利率浮動產品分流了不少銀行存款,進一步降低了基準利率管制的影響。如此看來,似乎只要再放開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制,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就可大功告成。這種認識過于狹隘,并未真正反映出利率市場化的內涵。正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曾說過的,“利率作為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應該在市場有效配置資源過程中起基礎性調節(jié)作用,實現(xiàn)資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斷優(yōu)化”。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問題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
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放開利率管制那么簡單,而是要充分發(fā)揮利率的價格信號作用,建立一個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機制,以提高資源的運用效率。換言之,利率市場化就是金融市場化。對中國來說,就是改變過去那種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受到政府行政干預、持續(xù)向低效率企業(yè)輸血的格局,讓資金能夠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流向那些高回報的企業(yè)和項目,從而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價值。這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牽涉到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甚至政府宏觀調控理念的重大轉變。在沒有做好準備時,貿然推進非但不會真正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反而會在金融系統(tǒng)中增加新的扭曲,引發(fā)新的風險。
三、利率市場化關鍵條件
(一)政府放權。除了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還面臨一個更深層次的障礙——市場力量和政府意志之間的矛盾。利率市場化意味著資金配置由市場決定,自然會讓政府對金融資源的掌控力下降。如果政府不能主動放棄自己的支配力,市場力量就難有發(fā)揮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利率市場化實際上是對政府放權的倒逼。然而目前中國政府似乎還未意識到利率市場化與其傳統(tǒng)調控方式之間的矛盾,更沒有下定決心要向市場讓渡出對金融資源的支配權。一個例子是政府對房地產的信貸管控。按道理,房地產行業(yè)因為有較高的回報率,會吸引資金流入。但政府卻出于調控房價的考慮,通過行政性的命令來阻礙資金流向房地產行業(yè),人為阻礙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又比如,政府由于需要用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就通過給相關項目賦予的隱性擔保,幫助它們來從市場上獲得融資,人為扭曲市場的運行。因此,利率市場化更需要的是,政府向市場讓渡出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權。如果政府不能夠尊重市場,而總是想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導”資金的運行,必然會帶來為對市場運行的阻礙和扭曲。這樣,即使放開了對利率的管制,也算不上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
(二)顯性存款保險。銀行是金融系統(tǒng)的核心。但銀行日常只保留其存款的一小部分作為備付金。一旦儲戶大規(guī)模提取存款,銀行就將陷入困境。不僅如此,一家銀行倒閉令儲戶存款遭受損失,還可能引發(fā)儲戶對整個銀行系統(tǒng)的不信任,進而引發(fā)銀行擠兌風潮的連鎖反應。這是銀行系統(tǒng)的固有缺陷,單靠銀行本身無法化解。因此,發(fā)達國家都出臺了明確的銀行存款保險制度,來確保存款不會因為銀行的倒閉而受損失,從而打消儲戶擠兌銀行的動機。從這個角度來說,存款保險給銀行間的市場競爭和優(yōu)勝劣汰提供了基礎,是利率市場化的一個前提。
隱性存款保險雖然也能保護銀行存款的安全,避免銀行擠兌的發(fā)生,但出于以下兩點原因,它與利率市場化并不相容。第一,隱性存款保險不存在清晰的邊界。存款保險是保證金融市場穩(wěn)定的最后一道防線,而非對金融風險的大包大攬。所以,存款保險的覆蓋范圍應該是有限的,邊界應該是清晰的。只有那些對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有重大影響的資產(如大量存在的小額銀行存款)才應在其保護范圍之內。在存款保險之外的資產,風險應該由投資者自行承擔。但是,中國的隱性存款保險不存在清晰邊界,在操作中往往會自動延伸到那些不應該擔保的資產上,形成對金融風險的過度覆蓋。而這又會改變投資者對資產風險屬性的認知,扭曲金融價格。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理論上,銀行理財品是一種有風險的資產,可能帶來的損失應該由投資者自行承擔。但在實踐中,儲戶不自覺的就把銀行理財品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銀行存款,并不認為它有什么風險。這就是為什么儲戶在并不完全清楚理財品是什么的情況下就敢大量購買,更是理財品規(guī)模在短短幾年內就超過7萬億的重要原因。這種狀況已經將中國政府置于兩難的境地。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城市金融學會課題組.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構建商業(yè)銀行的利率風險防范機制[J].金融論壇.2003年06期
[2]陳新躍,張文武.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研究[J].金融論壇.2005年03期
[3]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yè)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