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開發(fā)自己內(nèi)在無私的愛的動力
一頂貝雷帽,呢子西裝加牛仔褲,滿頭銀發(fā),風度翩翩。對曾昭旭教授的印象定格在2009年臺灣的冬天。課堂上,中國哲學史的義理被他用溫和幽默的話語化在人生經(jīng)歷和平凡生活中。他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讓今天的學生聽來,都感佩嘆服。同學們知道曾老師講到激動處會噴口水,但還是喜歡課間圍著他,除了詢問儒家哲學,更多的是人生困惑,甚至是愛情苦悶。
時隔四年,再次跟曾老交談,幾乎沒有多余的寒暄。“是是是”,謙遜的贊同之后,直入正題,這是他的方式,他常以謙遜溫和的語氣,堅持自己的決定,不容改變。交談中,他提到最多的,是一個人的“自覺”。曾昭旭說,知道自己內(nèi)在真正要什么。
曾昭旭生于抗戰(zhàn)后期,3歲就跟著母親四處逃難,7歲從廣東逃到香港,12歲又到了臺灣,亂世的顛沛讓他從小就產(chǎn)生了切身的憂患意識。15歲,他開始了清晰的自我覺察,發(fā)現(xiàn)了自己荒謬的自卑感,他用了15年改變它,才在而立之年,基本建立了內(nèi)在的自信。他堅持在生活中踐行儒家“忠信”的理念,從尊崇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忠于己,信于人”,逐漸發(fā)現(xiàn),這樣才是他追求的真正快樂、有意義的生活。
“《論語》中,忠就是跟忠誠相關聯(lián),盡你自己內(nèi)在的力量,或者說‘盡其在我’。當然關聯(lián)到人的良知、良心,就是人自覺的力量,一般和忠恕和忠信聯(lián)系在一起,就是‘忠于己,信于人’。對內(nèi)對得起良心,發(fā)于真誠,然后才能夠建立和別人可以信賴的關系。從這里延伸出來,對答應別人的事,或者他人付托的事,要很認真地完成,就是‘忠于事,而信于言’?!?/p>
曾昭旭說,孔子如果活在這個時代,也要談愛情問題。他認為,愛情就是傳統(tǒng)儒家心性學的最新形態(tài)。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不要相信愛情》迄今,他出版多部有關兩性情感的書,將儒家理念,融入他的愛情觀。“因為‘忠’是開發(fā)自己內(nèi)在無私的愛的動力,‘信’就是把愛的力量真正傳遞給愛人。愛如何開發(fā)出來呢?過去通過孝道,從愛親人的行為逼發(fā)愛的能力,還有通過內(nèi)在的自我反省?,F(xiàn)在更合理有效的方式是通過男女愛情的真誠相待、互相幫助去開發(fā)愛的能力?!?/p>
曾昭旭與太太攜手走過40余年,兩人的故事用曾老自己的話是“說來話長”。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放棄了出于道義的訂親,毀棄婚約,而選擇了真正的愛情,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風波。結(jié)婚前,他與妻子兩人約法三章,彼此之間確立了婚姻中兩人的相處方式?!拔覀儾⒉皇歉杏X孤單,或者一個人不能順利生活,而找尋一個人去依靠,我們提倡兩性的觀念,夫妻應該是兩個獨立的人,彼此付出自由無私的愛來成就這個關系。完全肯定和尊重對方的自由,在不傷害彼此自由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的互動。這樣有助于建立兩個人獨立的人格,而不是互相的依賴、利用,最后傷害。大部分的兩性關系都是這樣的,互相視對方為我的財產(chǎn),反而削弱了彼此的獨立性。”
假的和諧,不如真誠得有點尷尬
溫和的堅持,是曾昭旭尊崇自我的方式。他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的真誠,也改變?nèi)伺c人之間的虛偽。
曾昭旭為了解除中國人在人事應酬上普遍的虛偽、世故,尤其是吃飯的時候爭著出錢,虛情假意的客套讓大家都很累,他用儒家的“忠信”來處理?!叭绻艺f出錢,一定是我樂意的,但如果對方爭著出錢,我不跟你爭,就你出,如果不是真誠的,那你就知道,以后跟我吃飯,你不想出錢就不要說,你說我就讓你出,這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推來推去的虛偽得到簡化,以真誠相待?!?/p>
曾昭旭有“曾一杯”的綽號。中國人在吃飯的場合,常常拼酒,臺灣也是有所謂先干為敬的風氣。他拒絕被逼迫,給自己定了一個規(guī)矩——酒席上只喝一杯酒。“如果別人強迫我干掉,我就說,抱歉抱歉,我在酒桌上只喝一杯酒,如果你讓我干了,等下我就沒酒喝了。盡管言語溫婉,但是態(tài)度很堅決。”無論對方怎么勸,他就是不喝,一邊拒絕,一邊不斷地抱歉。往往令對方尷尬下不來臺,但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以后就沒有人敢強迫我喝酒了,因為你勉強我,你就會尷尬在現(xiàn)場,慢慢就建立屬于我自己的品牌。”酒桌上,朋友們都會說,這個“曾一杯”就只喝一杯酒,不要勉強他。連曾昭旭的老師跟長官風聞他的這一稱號,都不敢勉強他喝酒。
“假的和諧,不如真誠得有點尷尬?!痹研裾f,表面和諧,但其實大家彼此斤斤計較、虛假,這種和諧反而會慢慢磨損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意,毅然放棄假和諧,真誠交往,反而可以逐漸建立真正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