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西方,人類一直試圖與喧鬧的環(huán)境、浮躁的人心對抗。有時思想迸發(fā),有時走到極端,人類在曲折中尋求清靜的片段,就是一部人類清靜思想史。
開端:對抗欲望
一個思想的開端,一定是從普世的現(xiàn)象中展開的。
老子提出的“去奢、去甚、去泰”,針對的是當時被權力欲望沖昏頭的人們。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但人類對抗的不是天性,而是天性中的貪婪。春秋時期,從奴隸社會邁入封建社會的中國,權力意識已經膨脹,欲望主張被縱橫之術粉飾。老子意識到,人類需要一個出口。
“《道德經》中第一次出現(xiàn)‘清靜’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苯洗髮W文學院教授姚淦銘說,“老子將萬物的兩面看得清楚,然后告訴你,這世界上有虛和實,有靜和躁。人不能任由欲望躁動,需要尋求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靜為躁君’?!?/p>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薄兜赖陆洝防飳⑶屐o看做人的本源,“欲望是天性,清靜是根本。老子的思想總會有帶有兩面性。”姚淦銘打了個比方,“就像男人和女人,一強一柔。老子不是說要消滅欲望,他只是在那個被欲望攪亂了的時間節(jié)點,讓人們回歸清靜的根本?!挥造o,天下將自正’。”
對人們來說,公元前57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楚國苦縣一位名叫李耳的男嬰出生。姚淦銘把老子的誕生稱作“浪漫主義的說法”: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桃樹下,割腋而生?!八某錾鸵馕吨屐o,逍遙桃樹本來就是逃離俗世,清靜度日的表象?!?/p>
而后,他會在紛擾復雜的世界中第一次提出“清靜為天下正”的觀點,告訴人類:在汲汲營營之外的空虛中,我們一直所尋求的是什么。
逍遙:文人求閑
清靜在中國這一脈,從莊子樂逍遙,到魏晉風度,行至明代,盛于文人。
晚明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悄然而出。由于政治的控制陷入薄弱期,整個社會從上至下耽于聲色犬馬,奢靡享樂成風。文人出仕治世之心被消磨,“既念念于林壑之樂,又放不下人間堂筵”,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的周群教授,肯定這一時期的文學成就,但也無法否認“輕浮躁已經成為士林之中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
“文人求閑不完全是追求老子語義下的清靜,它既是對畸形政治的一種軟叛逆,也是追求心靈的一種大時尚”,周群笑道。這是一種畸形社會下產生的矛盾心理,文人并不是真心想追求清靜,但現(xiàn)實是沒有給他們施展抱負的空間,所以不得不清靜。然后反過來一想,心靈的清靜確實是根本。“求閑求適成為文人對于生活,對于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內心的寧靜就在作品中有意無意地展現(xiàn)。反應到哲學思想上,就造就了晚明文人對于心學的欣賞?!?/p>
“道家清靜的回歸,也可被借為世俗的生存技巧。就像莊子所說‘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敝苋簭耐砻餍∑肺牡脑觎o之爭中看到了,這個時代閑適文人的智慧。
囹圄:苦修主義
清靜演繹到極致,成就了宗教與理學。
公元前6世紀,印度苦修主義主張以苦修來悟道,用限制欲望的方式來換取清靜。這是釋迦摩尼最初拋卻王子身份,對抗奢靡時,在追求“六根清靜”的道路上做出的一次嘗試。雖然釋迦摩尼最終以六年無道的結果放棄苦修,但苦修主義的種子還是扎根在了宗教哲學中。印度教與婆羅門教仍然崇尚“清靜”苦修,只是另有一支享樂主義做補充。
而晚了6個世紀才出現(xiàn)的基督教,在中世紀時期又將苦修主義推向了高潮。修道士們更多的將其付諸于行動,欲望是罪惡的,為了靈魂擁有終極的“清靜”,身體必須接受“滅欲”的懲罰,苦修帶的出現(xiàn)也是源于此。
“滅欲”的思想在中國被強調,當屬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叭宓纼杉以谕黄恋厣习l(fā)展糾葛,并不能完全剝離開來?!敝苋赫f:“它們都追求對欲望的限制以及對清靜的回歸,只是表現(xiàn)各不相同:道家問清靜于虛,而儒家問清靜于世。尤又以儒家程朱理學在追尋清靜的道路上走得最遠?!?/p>
人要對抗欲望,但是不能毀滅欲望?!爸祆湔J為‘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為學’,這在后來確實有被誤解的成分,但朱子表述得依舊已經十分清楚了”,周群解釋道:“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被镜纳嬷?,皆是欲望。追求欲望,就是背棄心靈的清靜。清靜思想的一端,困于儒釋道的苦修主義。
落地:過日哲學
走過極端,人類的清靜才能返璞歸真。
“文人務實的世俗生活和自持清靜的內心和諧,使他們精神出世,但并未棄世。這樣一種靜是理性的靜。”周群列舉古往今來的理性清靜者:“正是如此,陳繼儒才能安于山林之中,又不失對社會的關注。湯顯祖、屠隆這類以‘仙令’自居的官員才可以既操勞于民政,又不忘世外野趣?!?/p>
朱熹將欲望劃分到生存之外,而欲望本就存于生活之中。“他們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脫俗的清靜又帶有明顯的世俗功利性,但正所謂大隱隱于市,真正的清靜人就當做到其身在紅塵世界中奔波,其心在紅塵之外起伏。”在周群眼里,袁宏道也好,陳繼儒也罷,他們的文字與行動都是崇尚落地的清靜?!斑@種清靜,是對自身內心一種理智反觀后的理智選擇,是一種成熟的負載更多文化價值的選擇。之所以選擇靜,是因為非寧靜無以致遠?!?/p>
清靜之人不棄世,實踐中的清靜哲學就如同1911年林覺民就義前留下的愿景:
“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p>
---------------------------------------------------------------------------------------------------------------------
尋找清靜的足跡
公元前6世紀——釋迦摩尼在畢缽羅樹下靜思,終于參透生、老、病、死之道。
公元前5世紀——老子有《道德經》存世,主張“清靜無為”。
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問道河上公,以“清靜無為”為政,休養(yǎng)生息,創(chuàng)文景之治。
3世紀——三國葛玄依托作《清靜經》(待考)。
4世紀——最早的修道院出現(xiàn),修道士于清靜之地與世隔絕,追求靈性。
5世紀——賽特爾主義興起,修道極其刻苦,研學極其熱心。
9世紀——杜光庭著《清靜經注》,言明“人能去其情欲,內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靜”。
10至12世紀——清靜之道與道教修煉之術逐漸融合。《云笈七箓》引《元氣論》稱“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1162年——王重陽創(chuàng)立全真道,“清靜”與內修完全聯(lián)系在一起,“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
靜謂靜其氣海”。
公元12世紀——朱熹輯定四書:“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p>
1506年——三十六歲的唐寅避名利、求清靜,搬入桃花塢,至此“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在花下眠”。
1845年——戴維·梭羅搬到瓦爾登湖畔簡樸隱居,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極為著名的事件。九年后出版的《瓦爾登湖》,引起世界范圍內關于“如何清醒地活著”的思考。
1911年——林覺民就義,留《與妻書》,述:“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p>
1967年——蔣經國視察南投縣,立“清境農場”,取“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優(yōu)雅是仙居”之意。
2011年——碧山計劃啟動,主張讓藝術家回歸鄉(xiāng)村,藝術回歸清靜。
2012年3月——著名作家張煒在華中師大發(fā)表演講“安靜的故事”,強調“我們的心比網速還快”,中國人到了必須好好思考的時候,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在于民族能否安靜下來。
21世紀——美國明尼蘇達州南明尼阿波利斯市,奧菲爾德聲學公司打造的“無聲實驗室”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認證為“世界上最清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