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扶”;“放”;“扶放結(jié)合”;構(gòu)建;主體認識;
國慶大假,安排了每一天的活動日程,其中尤以教小兒騎自行車一事令人感觸良深。不由不聯(lián)系到教書育人的方方面面,我們教育人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這樣的人需要具備①有效思考的能力,②能清晰地溝通思想的能力,③能做出合適明確判斷的能力,④能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新課程也強調(diào)知識的傳遞過程為學習的過程,體驗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而作為教育者如何去把握這個“度”,引導學生健康向上的成長,就值得我們深思。據(jù)筆者愚見,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敢“扶”敢“放”,善“扶”善“放”,也許能走出自己的“新天地”。
1 “扶”。
關(guān)心則亂。因擔心小兒將手足掛傷,碰傷去“扶”;因擔心小兒從車上跌下去“扶”;因擔心小兒處理不好偶發(fā)事件去“扶”,真可謂小心謹慎,小心翼翼,十二分關(guān)心,十五分的牽掛。而小兒心存畏懼感又按捺不住新奇心求成欲更需要扶,總是不住地軟語相求:“爸爸,你不能放手喲?”,“爸爸,你一定要幫我撐??!”,“爸爸,你跟在我后面跑吧!”——他將我看成了無所不能的救星,看成了學習的偶像,也當成了一種“依賴”。他相信我會成為他成功的支持者,他信賴我的能力足以保護他,他更相信自己會成功。所以當好引路人,扮好配角,讓人不由得感到責任的重大,心中對其要求,期望也便溢滿于胸。這正如我們都希望學生能出類拔萃的心態(tài)一樣,學生十分信賴老師,老師更希望學生個個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佼佼者。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扶持,我們也愿意去扶持,并且是挖空心思想盡三十七計去幫助學生,恨不得將自己胸中所有的東西以盡快最優(yōu)質(zhì)量的方式交給他們,使之能一路順風,斬關(guān)奪將,一舉成名,真可謂煞費苦心。
但如何去“扶”,也是值得我們思量的。簡言之,即給予方法的指導,精神的鼓勵。
具體方法應(yīng):①讓其充滿信心。相信他們的可塑性大,能讓他們心里充溢著熱情,堅定了信心,便不會在乎摔倒,跌下,碰傷撞傷自己,因為“我行”的信念讓他們已豪情萬丈。②尊重其人格,尊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經(jīng)驗,適時適度教給“方法”,循序漸進。讓他們在嘗試中自己去領(lǐng)悟處理的辦法,達到熟而生巧的訓練,以激勵式明確:他們再能如何辦更好!既不打擊其斗志,更激活了他們的思想,不再從同一處犯錯,碰壁。③對其要求應(yīng)做到“嚴”“細”“準”。孩子與學生都有一個通?。阂挥行〕杀愕靡馔?。輕則是從車上跌下,重則固步自封,養(yǎng)成“無所謂”的習慣,阻礙他們清晰的認識自我的長處與不足,不再去挖掘自己的潛力求高,新的發(fā)展,為此,嚴要求的同時更應(yīng)細心,更應(yīng)判斷準確,有的放矢地引導。注重培養(yǎng)興趣,動機,意志,培養(yǎng)解決問題,演繹歸納的能力。否則,空話太多,不僅無益,其害更大;鼓勵激將的語言太多,也只會令孩子生厭,自己信心喪失。因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的習慣”(葉圣陶語),好的習慣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反復糾正,才能成為自然的行為和素養(yǎng)。
而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卻更加復雜,學生有因?qū)W習競爭失利的,有因交友失敗甚至失“戀”的,有因家庭父母離異或經(jīng)濟困難的,也有因本人智力帶“賬”過多人緣差內(nèi)向抑郁而始終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境地的等等,增大了教育教學的難度。為此,“扶”的工作尤顯重要,教師要實際制訂目標計劃,有步驟有策略的工作,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上,疏通其心理障礙,或談心或激勵,或助之找到自信樹立奮斗的目標,也可以結(jié)合家社的力量,調(diào)動其參與性主動性,使之“活”起來。據(jù)統(tǒng)計,90%以上的同學都與老師成了知心朋友。可見,善“扶”功不可沒。
2 “放”。
以孩子而言,“放”可以理解為放松心情;但對教者而言,“放”卻意味著放手敢于給孩子一片自己發(fā)展的空間,放下過于關(guān)愛之心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也解放自己。鑒于小兒初次嘗試過于緊張害怕而又急于求成的心理,我在“扶”之余告訴自己“放”?!胺拧钡姆绞剑?① 用善意的謊言“欺騙”“我”就在他的左右,比如“我給你撐得很好,放心大膽地騎吧”,“你已很不錯,再把握平衡的尺度更好”,“你比上次好多了”等。孩子從恐怖里走出來,一次不行再一次,終于取得了在我眼里微不足道的進步。這證明了“主體只有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認識現(xiàn)實” ② 躬身示范,做好表率。當我的示范不起作用,甚而至于讓他疑惑時,我感到教育已不能達到目的,便請與之同齡的另一個小孩作“榜樣”,因互相模仿的效果好,他學得更快。因為學習者在一定情況下,借助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gòu)方式獲得知識。所以,筆者深感“教育”是一項長期反復的工作過程,我們教育學生不能急于求成,我們也應(yīng)循序漸進,“方法對頭,成績不愁”。耐心細致,客觀公正地引導學生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將“扶”與“放”有機結(jié)合起來,善“扶”善“放”。
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明了教育的艱巨性。我們知道了“扶”“放”的道理,還應(yīng)將它們有機結(jié)合起來,不能單一認為某一方面的功用大。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教者的技巧了。正如騎車不僅要敢于“扶”,而且要勇于“放”。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的管理更應(yīng)如此。在其困惑不解時心情不佳時遇到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應(yīng)“扶”,讓他們從誤區(qū)中走出來,從“泥淖”中站起來。而當他們學習勁頭大學習興趣濃處理事情有分寸時便應(yīng)“放”?!胺觥保胺拧苯Y(jié)合,一張一弛,讓學生處在競爭的場境中去主動地學習,生活,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
當然,由教騎車想到的一點體會還遠遠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發(fā)揮極大的作用,但能起到“拋磚引玉”則為一大幸事。畢竟小兒能騎車已是一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