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 Lcahn最近說,蘋果的市值被嚴重低估了,合理股價應該在203美元,市值在1.2萬億美元。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個數字比Google、Facebook、亞馬遜和BAT加在一起的市值都高。
Carl是誰?科技公司著名的喪門星,現蘋果股東,過去的雅虎、Ebay和Moto股東,凡是他插手的科技公司,不死也要脫層皮。一個典型的例子是,ebay分拆是他不顧公司管理層的反對,一力促成的,拆完后此君說,公司分拆增加資產價值,有利于股東利益,至于長期發(fā)展,管他呢。那些公司的結局后來大家也都看到了。
Carl并不是唯一的市值論患者。阿里巴巴上市后,創(chuàng)下美股10年來開盤時間最長的紀錄,截至10月13日,市值達2158.18億美元,趕超了ebay與Amazon之和,也接近了騰訊(1481.85億美元)和百度(786.81億美元)之和。這幾乎讓所有的投資者陷入興奮狀態(tài)。一時間類似Carl的觀點到處飛揚,似乎阿里巴巴轉眼即將成為蘋果第二。
但是冷靜之余,也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這些公司為何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市值?它們的合理估值到底應該是多少?下面以阿里巴巴為例簡單算個賬。
為了使估值結果更具可比性,我們拿同樣在美國上市的同類型公司亞馬遜與阿里巴巴的財務表現及市值估值結果進行比對。
從公司估值的角度看,市值=PE×公司凈利潤=PS×主營業(yè)務收入。現粗略的對兩家公司進行估值,以2013年為例:
阿里巴巴市值=42.5×9.5×44.8%=1513.68億美元(按PE估值)
=18.3×79.5=1454.85億美元(按PS估值)
亞馬遜市值=2.19×744.5=1630.46億美元(按PS估值)
從財務表現及估值結果來看,亞馬遜的高市值背后有高市盈率和持續(xù)擴大的營業(yè)額數據支撐。高市盈率真實反映了美國資本市場對亞馬遜的認可度,表明投資者愿意長期持有亞馬遜,因此,亞馬遜的市值可能處在合理范圍內。而阿里巴巴的市值在目前來看是過高的,目前持有阿里巴巴的機構投資者極有可能在未來解禁期獲利了結。因此,阿里巴巴的市值可持續(xù)性不強。做實業(yè)投資的人都知道,一個產業(yè)布局到真正產生效應是需要一個長期競爭的結果,現在看來一切尚處在不確定中。
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初發(fā)表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題目叫《難以估值的阿里》,可以作為評估阿里市值的一個參考。文章說,考慮到軟銀和雅虎是上市公司,美銀美林此前通過做多這兩家持有的阿里股票,做空它們持有的其他股票,通過數學方法得到股票市場對阿里的估值是800億美元;而路透社利用類似的方法,考察此前老虎基金收購阿里股票的情況,得出的估值是1280億美元。金融時報則將阿里視為類似樂天、騰訊等的平臺型企業(yè),按照這二者的市盈率估計,阿里的估值是1400~1800億美元。也就是說,阿里的合理估值區(qū)間,應該在800~1800億美元之間。
那么,為什么阿里的市值會脫離了合理的區(qū)間?
從市值的定義看,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發(fā)行股份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也即上市公司股本與股價的乘積。其中,股價是變量,瞬息萬變,它直接傳導市場的真實波動。
因此,在股本可比的情況下,市值會因股價的漲跌而增減。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中石油A股股價曾經從2007年11月開盤的48.6元,到2012年8月底跌至8.7元附近,市值蒸發(fā)了近6萬億元。
再說說萬科和中信證券。2007年的萬科、中信證券都是當時人們長期看好的公司,中信證券因為手續(xù)費用持續(xù)下降, 即使是當時人們十分看好的業(yè)務創(chuàng)新、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直接投資、備兌圈等,都沒能扛住其主營業(yè)務收入性質的改變;同樣的,未來30年的城鎮(zhèn)化使得萬科的資產升值過程還將持續(xù)幾十年的所有美好夢幻都抵擋不住萬科股價大跌。
由此可見,市值只是隨著股價的漲跌而增減的數字符號,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特定看法,當看法趨勢改變,市值也將不復存在。
那么應該如何理解市值的概念,市值,反映了投資者愿意用多少錢投資公司股票。如果投資者愿意以很高的市盈率投資一家上市公司股票,說明看好公司未來的發(fā)展??梢哉f,一家公司的市值代表著該公司的體量,體現其在一個領域內的行業(yè)地位。相對來說,在同一領域內的不同公司,市值越大,公司的行業(yè)影響力也會越大,這是市場對公司經營成果的肯定。
但市值同時也是一個靜態(tài)的指標,人們習慣性認為更大的公司在競爭方面會擁有更大的優(yōu)勢,實際上在一些傳統行業(yè), 比如消費品領域,可口可樂配方百年不變;寶潔的海飛絲同樣一款產品可以賣幾十年,這些恒古不變的領域內,市值大的公司擁有的競爭優(yōu)勢大于市值小的公司,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在訊息萬變的今天,過去的結果不完全能夠代表未來。市值指標需要全面結合公司發(fā)展背景,公司發(fā)展前景及行業(yè)特性等因素,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一味地認為市值更大的公司,綜合實力也會更強,與歷史上唯GDP 論同樣不靠譜。僅僅用市值作為考量一家公司的標準,是有失偏頗的。
如果市值不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指標,那么我們該用什么來衡量一家公司在未來的價值?
以國內的BAT為例,我們先來看看三大巨頭的市值及財務表現。BAT三大巨頭目前的市值分別如下表所示:
同樣通過PE、PS指標對BAT另兩大巨頭進行估值,百度和騰訊在理論上的合理估值應該分別在595至670億美元,1162至1487億美元左右。其中騰訊因為其大平臺策略,獲得了市場認可,其市值基本得到了充分體現。
以此為基準,我們可以看出,相比較而言百度的市值最小,只有754億美元,其相對應的PE與PS值也是最小的。這部分是由于阿里上市對市場帶來的震蕩,但更多部分源自資本市場對搜索引擎市場的固有印象。阿里巴巴市值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剛剛上市,各方面的數據還有待市場長期檢驗,往往新股都需要經過市場一段時間的洗禮才會回到一個均衡點。
讓我們再從另外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一,我們都知道移動互聯網將是接下來互聯網企業(yè)的生命線,考察BAT的最新財報可以看出,百度的移動收入占比一枝獨秀,接近阿里和騰訊之和,且正在飛速增長中,而阿里則幾乎停滯不前??紤]到同樣移動收入增速較高的Facebook 9月突破了2000億美元市值大關,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指標。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動態(tài)是北美的谷歌VS亞馬遜之戰(zhàn)。該市場電商業(yè)務已接近天花板,谷歌年初決定在此領域發(fā)力以來,在云計算、電商和物流等亞馬遜優(yōu)勢領域對后者形成了嚴重挑戰(zhàn),同時又以移動廣告、人工智能等構建了后者難以進入的壁壘??紤]到中國電商市場是僅次于北美的大市場,天花板已經遙遙在望,若百度以谷歌同樣的路徑切入電商,借助在部分領域甚至領先谷歌的人工智能研究,80%以上的流量市場占有率和14款過億APP,來勢料將比谷歌更加兇猛。
百度目前也正在向這個方向出擊。從年初的中美雙核心技術研發(fā)中心,百度錢包完成移動支付閉環(huán),到此后的大數據引擎、數據工廠和百度大腦,再到9月的百度直達號,針對阿里的進攻態(tài)勢已經隱隱形成。而阿里忙于收購和上市事務,目前并未看到格外值得一提的應對,讓人擔憂。
這將是接下來中國互聯網最值得一看的對決。正是因為百度在BAT 里的偏小市值,在絕對上存在體量相對更小,在物理空間上存在更大上升空間。資本市場某種程度忽略了其內在涌動的轉變,對于BAT 格局的理解,還停留在百度人與信息連接,騰訊統治人與人連接,阿里巴巴統領人與商品連接的基本理解,這樣的理解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根據KK所著的《失控》, 互聯網格局都將被擊碎,人們將不再生存在任何互聯網容器中,而是生活在不斷變換的具有聯網、智能、交互能力的碎片化場景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都已踏入轉型之路,在布局上各擅勝場,但相比之下,混亂更符合百度的利益,對一家搜索引擎公司來說,“失控”就是未來最大的機會。
回到開頭的問題,無論是蘋果、阿里巴巴,還是谷歌、百度,市值都是浮云。那是Carl 這樣玩撲克起家的人最關心的,但公司要是被這些人牽著鼻子走,那未來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