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互聯網思維的影響,很多人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都選擇了餐飲業(yè),其實別看餐飲業(yè)市場需求很大,入手看似很容易,實則其中的門道很多,基本創(chuàng)業(yè)所要經歷的找合伙人、找店面、裝修、討論模式、設計產品、宣傳推廣、服務培訓、物流配送、財務管理、工商注冊、開發(fā)新品、客戶維護、品牌戰(zhàn)略、項目清盤散伙等過程,所有難啃的骨頭都會在餐飲業(yè)中遇到。
個人對于選擇餐飲業(yè)積累創(chuàng)業(yè)經驗持樂觀態(tài)度,畢竟投資可以控制,啟動快,市場反應迅速,對于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人而言,是最能快速提升創(chuàng)業(yè)經驗值的“黃埔軍?!?。
一般選擇餐飲業(yè)創(chuàng)業(yè)有三種模式:實體店和無實體的外賣模式,兩種模式也可以相互結合?,F在有很多高端餐飲都開始轉型做外賣配送了。不過,這也說明高端餐飲業(yè)近年來的行情并不是很好,所以,入行需謹慎。
無店鋪外賣投入更低更容易起步?
大多數人都認為,在家里或者租個位置偏僻的小店面做中央廚房進行外賣配送成本會比投資開一家店鋪成本更少。
實體店鋪店面不僅提供產品制作,更重要的是接待客人在店里吃飯。另外,好位置的店面自然有人流量,而人流量的大小決定了店鋪價值的高低。有些地段好,不用宣傳,每天都能生意不斷,這就是實體店的優(yōu)勢。但是隨著房租、人工、采購、水電費等成本的增加,好位置的店鋪紅利也越來越小。但這也不意味著房租越高越是累贅,如果將每天經過的自然人流量積累沉淀下來成為自己的客戶資源,那么房租的費用還是很值得的,畢竟一個商圈的好位置就那么幾個,找店面跟肯德基等連鎖企業(yè)做鄰居是絕對沒有錯的。
那么為什么說沒有巨大房租、人工成本的外賣配送模式并不會比實體店更節(jié)省費用呢?這里就涉及“推廣和配送”的成本了。
因為主打外賣模式,宣傳、曝光、推廣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就比實體店要難得多,一家位置再差的店面,每天還有自然人流會走過會看到,而如果完全是外賣模式,你沒有宣傳曝光的途徑,就沒人注意到。因此你要花費的宣傳成本是持續(xù)并且不間斷的。在人工和線下廣告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外賣模式就如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一旦停止宣傳就可能再也無人問津,就像在淘寶里開小店,一旦把直通車停掉就沒有訂單,而不停直通車就意味著不菲的廣告費用。
另外的成本大頭就是“配送”,如果你主打午餐外賣,那你的配送時間段會相對集中,就在每天的10:30~13:30。如果有晚餐,時間則會集中在16:30~21:00。而此時,你的接單能力完全依賴于你的配送能力,你能送得過來自然可以不停接訂單,但你的配送能力如果跟不上,就會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從而造成負面口碑。由于午餐和晚餐都是整點消費,肚子餓著等待,會造成顧客的等待耐心極有限,一旦配送不及時就會造成客戶投訴或者損失回頭客。
為了保持足夠的配送能力和配送實效性就需要招聘更多的送餐人員,外賣店既要求這些人員要隨時待命,又要求配送及時服務熱情,但送餐人員的工資水平又是遠低于快遞員的,很多年輕人是吃不起這份苦的,這又造成了招人難的困境,就算給出不錯的底薪和提成,一小時內的配送能力也是有限的,任意一家外賣模式的小店營業(yè)額做到2000元左右,至少需要3名配送人員待命,而配送人員的工資就是一份巨大的成本開銷。
所以,外賣模式未必比實體店鋪更省成本。目前而言,更多的實體店會兼職外賣,以此來減輕成本投入,增加營業(yè)收入,最典型的莫過于肯德基。
自認為能在剛需市場分到一杯羹
一些想要創(chuàng)業(yè)的人會純真地認為,一日三餐中的午餐和晚餐是巨大的剛性需求,午餐和晚餐的外賣配送是不錯的市場蛋糕,自己努力折騰一下一定能分到一杯羹。你在實踐過程中投入巨大成本和精力,努力改善產品,熱情做好服務,堅持了一個月之后,或許會發(fā)現營業(yè)額還做不過街邊那家臟亂差的夫妻小店。
你發(fā)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商機,你看到的競爭對手都做得很爛,不是服務不好,就是價格太高,你似乎只要將服務做好,價格降低就能輕松地讓顧客選擇你而不選擇別家。但是你增加的服務意味著成本增加,你降低的售價意味著利潤減少,一增一減利潤全無,還如何支撐下去?
與其一頭扎入完全紅海的正餐市場去競爭不如另辟蹊徑選擇相對小眾的其他品類去打造品牌,市場雖然小眾但是競爭壓力小,利潤空間大,在細分類目中能做到第一也是能夠賺得盆滿缽滿的。不做正餐做什么?做下午茶、宵夜或者零食……下午茶又有甜品、壽司、水果沙拉、零食、鹵菜等細分品種,宵夜更是大市場,龍蝦、燒烤、生煎、炒菜、鹵菜、涼粉、臭豆腐、麻辣燙等,可以玩得花樣很多。每一個類目只要靜下心做都能有不錯的成績,跟完全傳統(tǒng)的生意人競爭你借助更先進的互聯網進行傳播和服務不是更有競爭優(yōu)勢嗎?長沙的阿媽鹵菜、邯鄲的朱家醬肉、湖州的鮮海道壽司等,都是占領一個細分類目第一來做大的。
互聯網營銷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
互聯網是個強大的工具不假,也有很多成功地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進行營銷被人所熟知的案例,但這些其實都是表象,你看到的是別人有選擇地呈現給你的情況,也許并不是事情的原貌。
不論是一篇文章引起朋友圈轉發(fā)而排起長隊的西少爺肉夾饃還是以營銷見長受人膜拜的黃太吉,它們的成功都不是表面所呈現的那么輕松和好運。要讓一家新店開業(yè)的時候紅火不難,狠狠砸錢宣傳就行,西少爺的憑BAT員工證件免費吃肉夾饃、黃太吉的劃拳贏煎餅等,這些虧本賺吆喝的玩法誰都可以玩,但難就難在如何能將先前的火爆繼續(xù)延續(xù),做到穩(wěn)定。
黃太吉的部分先前開業(yè)紅火的老店現在的日營業(yè)額不足2000元,每天都空空無人,各種對口味和服務的差評、投訴都不會在微博中被你看到。各種內部管理的混亂都無從知曉,我們不能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看到別人有肉吃自己也惦記肉,以為照貓畫虎就能學到個皮毛,那么你滿懷信心的市場會給你當頭棒喝,讓你陷入窘境。
如果你想要依靠互聯網做營銷,就應該明白功夫都在事外,至于具體怎么做,每家的資源和能力各不相同,打鐵還需自身硬,互聯網只是你我手中的工具,練好內功,才能靈活運用。但你如果是因為互聯網而去從事餐飲行業(yè),那么我只能告訴你:這是本末倒置的找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