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型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對任務的設計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因此,學生合作學習之后的成果展示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能體現(xiàn)出教師對任務的設計是否合理可行,又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合作學習是否真實有效。
然而,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究竟怎樣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呢?在高中英語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對學生小組學習成果展示的方式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實教師對任務的設計不能僅僅限制在課堂上,其實課前與課后的任務布置一樣重要。比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起到課前預習作用的任務或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之類的任務。通過這些任務的反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哪些是學生已經明白的而不用講解的東西,哪些是學生不懂的需要講的內容。課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能起到鞏固和反饋作用的任務?;谶@種狀況,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展示形式也就可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
一 課前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課前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多以書面和實物為主。以英語課堂中Reading 和Project兩種課型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對詞匯、短語和句型的預習任務,學生預習的成果以任務單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還可以加上學生的提問和質疑。這種書面形式最為直觀和規(guī)范,它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的,結構完整規(guī)范,能最為直接地體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任務的理解和完成情況。
教師根據(jù)這種書面成果展示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所在,從而有助于課上任務的布置。Project的課型較之Reading課型除了有書面展示成果形式外,往往還可以加上實物的展示。這類課型,可以教會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club的成立與推廣,各種poster的設計等。我們可以通過課前布置讓學生動手操作,最終以他們制作出的實物成果來展示。
總之,課前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完整的任務課堂結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課中任務的設置和有效性。
二 課中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課中小組學習成果展示的形式最為多樣。比如,口頭展示、書面展示、板書展示、實物呈現(xiàn)展示等。課堂上,教師要考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就決定了成果展示形式一定是多變的。英語學習是個語言習得的過程,這就決定著口頭展示的必要性,它能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而每個學生都會存在著差異性,他們各方面的發(fā)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是書面表達能力強。所以,兩者的結合使用,既可以讓學生發(fā)揮特長,又能補己之短。通過實踐來看,板書展示也是最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展示形式。學生在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當然,板書展示也不能單一,我們可以采取分組展示,互相糾錯,提出問題等一系列相關任務來很好地體現(xiàn)板書展示的魅力。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讓團隊合作在這個展示過程中發(fā)揮淋漓盡致的作用。
三 課后小組學習成果展示
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當然還需要課后的鞏固與消化,也就是說課后任務的布置同樣很重要。有了任務,那么相應的成果展示也是必要的。課后小組合作成果的展示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的難點掌握和知識的消化層次上。當然,這部分大多數(shù)也是以書面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書面成果展示及時掌握學生的不足之處,也可以做到讓優(yōu)生帶薄弱生,從而避免了題題都要講的窘境。當然,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勞動,因為教師對課后小組的學習成果一定要做到及時批閱和指導。
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這樣就促進所有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且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許多活動都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小組的成果展示是多變的,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任務設計出不同的展示形式。不管我們用什么形式,我們的目標是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的實效性,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能有收獲,那么我們的展示才是有效的。
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無法正確認識和把握“任務型”教學,從而在操作中產生了對任務使用的泛濫及對任務使用的極端。如向學生多提問課文問題,讓學生多操練句型理解,讓學生在教師的控制下開展構思好的教學,忽視了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展示。前者側重于對學生自我完成任務的能力和策略的培養(yǎng),側重學習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參與和在交流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后者往往是一種機械性的語言訓練。
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正確思維加以肯定,對學生的錯誤思維也要加以引導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對于學生的成果呈現(xiàn)要教會學生會講解,還要教會學生會傾聽。在總結提升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把握好度,要巧妙地引導學生去歸納、得出結論而不是自己總結讓學生記憶。在任務完成時應有明顯的任務完成的結果標記,如小組評價等。
總之,在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往往隱含在任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任務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只有小組充分發(fā)揮了合作的作用與功能,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