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次調研主要就思想政治課的功能和必要性、學習興趣、課程設置、教學改革等問題在楚雄醫(yī)專校內以無記名問卷的形式作了隨機抽樣調查。通過調研,可以明顯感知,本校雖然在思想政治課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經驗和成效,但面臨的問題依然不少。為切實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必須及時有效地探索更為合理、恰當的教育教學模式、出路與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教育教學 實效性 調研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47-02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承擔著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在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本校于2006年由中專升格為??茖W校,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及教育教學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有關文件精神,不斷促進了思政課教學部和全體思政課教學人員的健康發(fā)展,從而確保了畢業(yè)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意識的正確性和純潔性,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的醫(yī)藥衛(wèi)生人才。但隨著經濟社會、網絡的高速發(fā)展,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進一步多元化,各種不良思潮及社會痼疾沉渣泛起,在一定程度上對固有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產生了強大的沖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問題,我們必須及時調查研究,深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切實調整教育模式、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始終占據主陣地,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
為此,筆者就思政課的功能和必要性、學習興趣、課程設置、教學改革等問題在校內以無記名問卷的形式作了隨機抽樣調查,現形成調查報告如下:
一 學生概況及調查說明
我校是一所新興的醫(yī)藥類三年制高等??茖W校,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近5000名(含校外實習生),分屬于醫(yī)學、檢驗、藥學三個系14個專業(yè)方向。生源主要以云南省各地、州(市)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為主,兼招部分省外學生(約占5%)。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校外實習一年。
本次調查中2011級學生已在校外實習,故以2012級、2013級各系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2012級學生已入學一年,2013級學生則為剛入學不久的新生。累計發(fā)出“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調研問卷”200份(兩個年級各發(fā)出100份),收回有效卷200份,有效率100%。
二 調查結果及分析
1.“思政課”的功能及必要性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件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當代大學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根本保證。
從問卷調查來看,2012級學生對思政課的功能普遍持認同態(tài)度,認為通過思政課的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理論和道德素質;2013級學生中有部分學生認識較為模糊,僅把思政課視為是必修課或“拿學分”的一門普通課程;還有部分學生對思政課開設存在一些不同認識,尤其對開設思政課與大學生成才、就業(yè)之間的密切關系認識不到位。
分析:2012級學生經過一年的培養(yǎng),對思政課的價值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2013級學生則由于入學不久,加之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思考非常有限,導致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的價值理解存在偏差。總的來看,固有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產生了厭倦、抵觸情緒,枯燥的內容加之簡單的說教難以擔當起思政課的重任。對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另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好任何一門課程的根本動力。長期以來,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對思政課興趣不濃的現象。本次調研表明,我校思政課同樣面臨著這一問題,學生對該課程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應付了事的心態(tài)可窺一斑。因此,如何加強正面引導,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是擺在全體思政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
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既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也是實現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保證。現在,我校開設的思政課共有四門:《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和《生命生存生活》。其中,前三門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開設的,《生命生存生活》則是根據學校實際需要開設。
調研顯示:在四門課程中,大多數學生一致認為《基礎》《形勢與政策》《生命生存生活》三門課程是學生能夠接受也比較喜歡的課程,而《概論》課程則有較多學生表現出了興趣不濃或勉強應付的態(tài)度。究其原因:《基礎》《形勢與政策》《生命生存生活》課程具有內容緊密聯系時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及與未來發(fā)展關系密切的特點,課程的現實性、針對性強,內容大多鮮活、生動,能滿足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和不斷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因而獲得了較多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概論》課程由于理論性強、內容比較陳舊、與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關系不夠明顯,因而喜歡的學生比例不高。
分析: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思想意識空前活躍、獨立思考能力正在逐步形成,渴望對人生、社會有更為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需要,不僅要重視理論的學習,還要注重社會實踐的教育教學,力爭以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贏得學生的興趣。
三 調研結論與建議
1.調研結論
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政治理論和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平臺。多年來,我校黨委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建設和管理,不斷促進思政課的健康發(fā)展,對確保人才培養(yǎng)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原有的教育教學模式明顯滯后,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2.建議
第一,《概論》是思政課的核心課程,也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載體,若不能及時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其實效性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和影響。改革的目標:一是在內容上要進一步突出時代特色、貼近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二是在教學形式上要進一步靈活多樣,并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不斷增強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第二,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強化教學內容、升華理論知識的重要平臺。當下,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豐富,但社會實踐經驗卻相對匱乏,對社會現實往往一知半解,甚至有誤讀、偏信的情況存在,這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通過社會實踐,既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世界,還能不斷豐富學生的人生和社會經驗,對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第三,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課程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教育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當前形勢下,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扎實的理論學識,還必須具備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和高超的辨別、判斷能力,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各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教師學習、深造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不斷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發(fā)展。
第四,加強正面引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下,人們在享受高速發(fā)展帶來的極大財富時,也承受著全球一體化地沖擊。各種文化、思潮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在不斷地融合交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腐敗等社會現象沉渣泛起,給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產生了巨大影響。面對嚴峻形勢,各高校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必須不斷加大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切實加強正面引導,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真信”才能“真學”,只有“真學”才能真正實現“入腦、入心”的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