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突發(fā)腦溢血去世,走前沒有任何征兆,走得很平靜。表姐在給我打電話通報消息時,一直在自責:“你舅一直說頭不舒服,血壓還有點高,怎么就沒有及時帶他去檢查,要是早點查查體就好了?!彼谷艘咽?,縱有更多的“要是”又有什么用?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很多人的痛,人生最大的遺憾也莫過于此。
想到遠在老家的父母,已都是60多歲的年齡,雖然去年休假時專門帶二老做了全面體檢并無大礙,雖然每次打電話總會聽到父母輕松的話語說沒事不要操心,但一靜下來,還是發(fā)現(xiàn),他們的身體現(xiàn)在怎么樣依然是做兒女最多的牽掛。一想起更多的父母的點點滴滴小事,鼻子就發(fā)堵。參加工作后,為了所謂的事業(yè)努力奮斗,回家次數(shù)并不多,此時才發(fā)覺一直忽視了最愛自己的雙親。
一直不敢想象,如果得知父母身體檢查出患某種重癥的消息時,我們每個人的心情會怎樣?是不是正當“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時,一道突如其來的閃電擊中了頭,讓自己無法行動,無法思考,整個世界一片空白;是不是此刻才強烈地感到父母親是全家的主心骨,有了父母親,家才是完整的家,才是自己永遠的溫暖;是不是有些傷感,功成名就又怎樣,父母親的病,或許是金錢、權力都治不好的;是不是突然有了人生的大徹大悟,人來人往都是浮云,只有親人的安危才最為真實?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雖然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也可以作為冠冕堂皇的理由讓我們的心靈得到絲許安慰,但我們真為他們做了什么?我們自己做得又怎么樣?
有沒有如彭高平《這輩子還能陪媽媽多久》所唱:想起了流淚,說起了內(nèi)疚,工作太忙成了我的理由;有沒有與父母交流時,總是不自覺地打斷父母說家長里短的瑣事,從未關注到父母那欲說還休的期盼眼神;有沒有工作生活遇到不順的事情,把自己糟糕的心情帶回家中,讓自己的情緒牽動父母的心;有沒有休假一回家,就忙著見同學、戰(zhàn)友、親友,而不是多陪父母上街、拎東西、下廚;有沒有在家時只顧著看手機、電視,從不與父母一起分享外面的世界……
古人說,“三十年前父母養(yǎng)子,三十年后子養(yǎng)父母”。古語也講,“盡孝在趁當時”。為了不讓遺憾痛在心靈的最深處,忙忙碌碌的大家一定要找點空閑、找點時間,帶上笑容、帶上祝福,領著孩子、陪著愛人回家看看爸媽,靜下心來想想為父母雙親做點啥。
回家了,就把生活的煩惱給媽媽說說,聽媽媽嘮叨一下家長里短;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與爸爸分享一下變化的世界;親自下廚為爹媽做頓可口的飯菜,自覺動手幫著爹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讓一顆孝心陪伴父母的左右。
回家了,就主動給爸爸媽媽捶捶后背揉揉肩,給父親洗次澡,給母親洗次腳,讓手指傳遞親情的溫馨、內(nèi)心的感激。
回家了,當然少不了“回家的禮物”。佛語云“孝在色難”,物質的東西雖然不可少,但能讓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精神滿足才是最好的禮物。父母雖然希望兒女滿堂,膝下承歡,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有所作為,有所建樹。立功受獎的喜報,工作的點滴進步,奮斗拼搏的成果,個人的成長變化……都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近日一條微博讓網(wǎng)友競相轉載,大呼感動,就讓我們在共同的品味中,踏上回家的路途,送去深情的祝福:“爹媽,你們辛苦了!”
當你還很小的時候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
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穿衣服、綁鞋帶、系扣子……
教你洗臉、梳頭發(fā)……
教你做人的道理
所以
所以當他們有天變老時
當他們想不起來或接不上話時
請不要怪罪他們
當他們開始
忘記系扣子、綁鞋帶……
當他們開始
在吃飯時弄臟衣服……
當他們梳頭時
手開始不停地顫抖……
請不要催促他們
因為你在慢慢長大
而他們卻在慢慢變老
只要你在他們眼前的時候
他們的心就會很溫暖
如果有一天他們站也站不穩(wěn)
走也走不動的時候
請緊緊地握住他們的手
陪他們慢慢地走
就像
就像當年他們牽著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