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承來教,勤勤懇懇,閔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學之無傳,其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門徒,立名譽,以光顯于世,則私心有所不愿也。
若乃西漢之傳經,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為博士,以名其學,可不謂榮歟?而班史乃斷之曰:“蓋祿利之路然也?!惫室苑蜃又T人且學干祿。子曰:“三年學,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倍鴽r于今日乎?今之為祿利者,其無藉于經術也審矣。窮年所習,不過應試之文,而問以本經,猶茫然不知為何語。蓋舉唐以來帖括之淺而又廢之,其無意于學也,傳之非一世矣。矧納貲之例行,而目不識字者,可為郡邑博士;惟貧而不能徙業(yè)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讀書,而又皆躁競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語之以五經則不愿學,語之以白沙、陽明之語錄則欣然矣,以其襲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華者頗好為詩,而今日之詩,亦可以不學而作。吾行天下,見詩與語錄之刻,堆幾積案,殆于“瓦釜雷鳴”,而叩以二《南》、《雅》、《頌》之義,不能說也。于此時而將行吾之道,其誰從之!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若徇眾人之好,而自貶其學,以來天下之人,而廣其名譽,則是枉道以從人,而我亦將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時而興,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雖去之百世而猶若同堂也。
所著《日知錄》三十余卷,平生之志與業(yè)皆在其中,惟多寫數本以貽之同好,庶不為惡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畢區(qū)區(qū)之愿矣。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時,若為己而不求名,則無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異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代考試制度,明經科以“帖經”試士。后因應試的人多,考官常選偏僻的章句為題,考生因此將偏僻的經文編為歌訣,熟讀記憶,以應付考試。
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三年學,不至于谷 谷:俸祿
B.其無藉于經術也審矣 審:明白
C.而叩以二《南》、《雅》、《頌》之義 叩:考查
D.則是枉道以從人 枉:歪曲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顧炎武不招徒授學的原因的一組是( )。
①以夫子之門人且學干祿;②今之為祿利者,其無藉于經術也審矣;③其無意于學也,傳之非一世矣;④而又皆躁競之徒;⑤今日之詩,亦可以不學而作;⑥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顧炎武看到從孔子那時一直到他所在的時代,就沒有真正肯專心向學的人,于是他沒有接受友人招收門徒的建議。
B.顧炎武堅信只要有真學問,后來總會有心心相印的人出現,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會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親近。
C.顧炎武在闡明自己不愿招收門徒的同時,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與追求,顯示了他不愿隨波逐流、務求虛名的愿望。
D.援引典故,列舉事實,巧作類比,筆法靈活,說明充分,可以說是這篇文章在寫作上最顯著的特色。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閔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學之無傳,其為意甚盛。
(2)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3)惟多寫數本以貽之同好,庶不為惡其害己者之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