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公園里的菊花五彩繽紛,千姿百態(tài);戰(zhàn)場上,硝煙彌漫,一叢孱弱的野菊在血色殘陽中倔強挺立——這兩處菊花哪一處更美?毛澤東早有詞云:“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戰(zhàn)地黃花何以更美?這是因為在硝煙四起、滿目瘡痍的戰(zhàn)場上,那一抹柔弱卻又堅強的金色在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襯托下,越發(fā)顯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美麗。正是戰(zhàn)爭的傷痕,映襯了那份美好。
走進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映入眼簾的是斷壁殘垣,雜草葳蕤。整個園子滿目瘡痍,一片蕭條。夕陽西下,橙色的陽光穿過高大的喬木,斑斑點點地散落在那些殘敗的建筑物上。閉上眼睛,你甚至可以想象出當年英法聯(lián)軍盜匪一樣洗劫這座夢幻般美麗的皇家園林的情景——火光沖天,天昏地暗,無數(shù)精美的藝術品頃刻間化為烏有。當你睜開眼睛,看此時此刻的圓明園,在夕陽的籠罩下,帶著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沉重感,讓人心情凝重。走出這傷痕累累的園子,更讓你覺出外面的世界的清新和美麗——街道兩旁的樹木高大繁茂,大街上車水馬龍,商店繁華喧鬧……一派和平安寧的景象。兩相比較,讓人不由贊嘆:生活真美好!傷痕累累的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漫長的苦難歷史的縮影和見證,正是它的存在,襯托出今天和平生活的美好,讓人倍加愛惜今天的和平與安寧。
汶川原本是一座美麗的山區(qū)小城。一場強烈的地震讓這里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倒塌的房屋,哭鬧的孩子,慘不忍睹的傷亡者……種種悲劇在這座傷痕累累的城市里上演了。幾年過去了,如今的汶川已被重建:新的家園,新的學校,新的建筑……一切的一切都是嶄新的。而那座已成廢墟的舊城依然保存著——被建成了一座地震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存在讓從那場特大災難中幸存下來的人和從未體驗過地震災難的人們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那些大自然留下的傷痕更讓人們感受到活著的美好、生命的美麗!
被譽為“詩圣”的唐代詩人杜甫,他的詩雖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奇譎的意象,沒有矯情的卿卿我我,卻被歷代文人墨客交口稱贊。因為他的詩真實地記載了大唐由盛轉衰的全過程,真實地記錄了百姓顛沛流離的生活,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多舛的人生……在唐詩的百花園中,杜甫的詩就像一枝墨梅,給人一種獨一無二的美感。這詩歌海洋里的一縷傷痕,成就了杜甫詩歌的美麗,也使他的詩歌博得了“詩史”的美譽。
傷痕記錄著歷史的苦痛,代表著不幸與苦難,但是恰恰因為經(jīng)歷過傷痕,人們才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特別是那種易于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傷痕積淀了曾經(jīng)的疼痛,代表著人們曾經(jīng)的屈辱,所以它會像一塊塊磨刀石,將我們磨礪得更加鋒利,更加堅強,更加銳不可當。
沒有任何傷痕的人生是膚淺的,因為痛苦會使人深刻。從這一意義上說,傷痕更能成就一個人的璀璨人生!
【評點】
“傷痕成就美麗”似乎是一種悖論,可是在很多情況下,傷痕的的確確是在成就著美麗。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傷痕襯托了美麗,使美麗越發(fā)耀眼;其二,傷痕讓人們牢記曾經(jīng)的苦痛,從而會更加珍惜、努力建設美好的新生活。因此,試圖抹去傷痕,或是極力掩飾傷痕的行為都是愚蠢之舉。本文正是從物質和精神這雙重層面論述了傷痕具有的重要意義,論據(jù)充分,論證有力,文筆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
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