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求我們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之中,充分引導他們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努力拓展視野,提升生活經(jīng)驗與道德認知水平。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理念,引領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鑄就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
【關鍵詞】小班化 品德教學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6-0149-01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zhì)。而小班化教學倡導的是教與學更加民主化,教師能更貼近學生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熱情,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實現(xiàn)小班化后的精品教育。
如今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化,個性思維的自主化,道德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這一切都對現(xiàn)階段的教育形成巨大的沖擊波,加上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學生的見多識廣、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但他們的辨別能力差、思維幼稚等諸多特點,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蝕。這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艱巨的工程。作為教育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必須樹立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以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觀念,摸清每個學生的底細,再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
一 動之以情,以情感人
只有動之以情,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心心相印的新型關系,從根本上端正對學生的態(tài)度。同班里的每一位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感情,熱情地關懷他們,真誠地呵護他們。正如中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說,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情感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讓學生在道德情感的體驗中受到教育。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營養(yǎng),拉近師生距離,走進學生心靈深處。
二 樹之以形,以形動人
榜樣具有直觀性和示范性,榜樣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利于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學生的特點是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樹立榜樣能夠在不增加學生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先進事跡、模范人物、英雄形象都是一面鮮艷的旗幟,學生可以從中學到一種精神、悟出一個道理,可以從中學到愛人愛己、激發(fā)奮進向上的思想,樹立起熱愛班級、為班級服務的責任意識,為精神建設文明帶來良好的效應。我們要充分利用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革命先烈、民族精英、英雄模范等人物可歌可泣的光輝形象和英勇事跡對學生產(chǎn)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堅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同時教師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做一個正直磊落的人,從教育教學、待人接物、文明禮貌,從課堂內(nèi)到課堂外,從言語到舉止等方面給學生樹立最直接的榜樣,讓學生從中受到零距離感染。
三 曉之以理,以理服人
俗話說“木不鉆不透,理不講不明”,作為德育工作者,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
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家長埋怨孩子。如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貪玩導致成績下降,他們就埋怨孩子不勤奮學習,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弄壞了家里的東西,就會責怪孩子太調(diào)皮。有的孩子夏天時候去危險的水域游泳,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不能去,要聽話?!焙⒆硬宦犜挘€是要去,結(jié)果遭到了父母的痛斥。家長蠻橫的干涉,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勸說,孩子其實是很懂事的,如果你耐心地跟他講道理,他是能聽懂。和孩子交談不妨“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父母,會允許你的孩子去冒險嗎?同時在教學中適時用“防溺水教育宣傳片”進行強化教育,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目前溺水已成為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頭號殺手”,增強安全意識,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這樣以理服人,孩子就容易接受??傊逃倪^程不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
四 繩之以度,恰到好處
常言說,走棋看五步,德育工作者也應看今天,想明天,使各項工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要做到警鐘長鳴,又要有度。我們天天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個性有差異,條件有不同,思想更是千變?nèi)f化,所以用一種模式做德育工作,顯然是不行的。我們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根據(jù)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疙瘩”癥結(jié)等對癥下藥。
總之,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艱巨、細致的育人工程。讓品德課堂融入學生生活,讓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在生活中升華品德教育的魅力,以學導行,鑄就學生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