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圍繞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可能性的辯論,當下的態(tài)度呈現出兩極分化。一極是認為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必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的樂觀派,另一極則是認為人民幣將永遠無法在國際上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的懷疑派。樂觀派之一的百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cte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帕特里克·茲韋費爾(Patrick Zweifel)預計,人民幣將在未來3到5年內成為國際上接受的投資貨幣。
當下,人民幣已被視為一種事實上的儲備貨幣,且已穩(wěn)步走在成為官方儲備貨幣的路上—如今已有超過50家央行正積極利用在岸或離岸市場這么做。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有17%的對外貿易額是以人民幣結算的,而這一比例在五年前還接近零。這只是所有貿易大國都經歷過的一種趨勢的開始。國際貨幣清算系統Swift數據顯示,人民幣現在是全球第七大最常用支付貨幣。
投資者也正快速地把人民幣加入自己的交易目標名單。動作幅度最大的是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它們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投資紐帶正在迅速鞏固。即便在歐洲很多央行也正忙于把人民幣配置于儲備中。中國央行已簽署了不少貨幣互換協議(協議方包括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以幫助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全球人民幣交易市場。
中國已在世界各個金融中心指定了一些商業(yè)銀行,作為人民幣清算行。法國央行正活躍參與人民幣市場,瑞士央行也獲得中國央行15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配額。上述資深玩家的舉動可能引發(fā)其他央行的仿效。
中國央行給予外國央行直接進入人民幣銀行間債市投資的特別權利,也鋪平了外國央行接受人民幣的道路。中國也在合資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配額機制中給予外國央行優(yōu)惠待遇。在離岸市場,中國正面向幾家外國央行和地區(qū)貨幣管理當局招標發(fā)行國債,這是前所未有的做法。
就結果來看,過去三個月,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正大幅下跌—只有人民幣例外。自2014年年中以來,人民幣的升值尤為猛烈。國際清算行(BIS)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10月份環(huán)比上升1.5%至121.57,連續(xù)第五個月回升并創(chuàng)歷史新高。
與之相對的是7月份以來,金磚四國的貨幣雷亞爾、盧布和盧比兌美元匯率分別下跌超過7%、14%、2%,而人民幣不僅沒有臣服于美元的反彈,而且相對美元還升值了。
但在美元復蘇的壓力下,人民幣能撐多久?中國央行宣布降息后,亞洲貨幣“競爭性貶值”預期已陡然升溫。日本央行推出了寬松舉措,大幅提高了資產購買計劃的規(guī)模,之后引發(fā)日圓對美元匯率的下滑。中國也加入到降息行列中。受此影響,經濟結構相似、堅持出口導向政策的泰國、印度、韓國或將跟進。在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趨勢下,這將進一步強化非美貨幣貶值、美元升值的格局。受此影響,低通脹與經濟增長低迷共存的現象,未來可能將在亞洲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