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勢 進步厾掌
提示厾,音du:用指頭、棍棒等輕點。此處形容擊掌要使用寸勁,看似輕點,實則不輕。
左腳尖外擺,向東進右步,同時左臂外旋左拳變掌,掌心向上,右拳亦變掌,掌心亦向上,迅速經(jīng)左掌心上面向東穿出,穿出后右臂內(nèi)旋立掌向前(東)直線擊出,步型定成馬步。指尖向上,力在掌根,目視右掌,左掌自然后撤,掌向心上抱于左胸前,左肘尖與右厾掌之力在同一直線但方向相反。目視右掌(圖29)。
第十九勢 掛撻(ta)
提示掛:用自己的手、腳或器械將對方的擊來手、腳或器械順勢向自己的上、下、左、右的后方撥開。撻:用棍鞭打人。此處指以掌拍、按。
重心向左腿移動,腰稍右轉(zhuǎn),右腿直腿后吸少許,同時右掌直臂稍斜向前下按,然后左掌經(jīng)右肘的上部滑向右臂外側(cè)經(jīng)右手背向身體右前方下按,按左掌的同時右掌收回右脅,掌心向上;緊接著右腳向身體右后方掛出成左弓步,弓步定型的同時右掌向右前下方斜按出,力在掌根,同左掌收回脅間,掌心向上。目視右掌(圖30、圖31為背面)。
注意:腳的吸回和蹬掛始終不離地面,在地面的軌跡成√狀,吸步向西南距離短,后掛向東南距離長。
第二十勢 進步砸跪膝右腿稍抬移回主線并向東上半步,同時右臂微曲經(jīng)腹、胸、頭前向上架起,上動不停緊接上左步,上左步的同時右拳自然收回腰問,左臂微曲經(jīng)腹、胸、頭前向上架起,稍高于頭即可,隨即右膝跪于左腳內(nèi)側(cè)成跪步,右拳從腰間向前下方直臂扣拳擊出。目視右拳(圖32)。
注意:跪步不可過于低頭貓腰。
第二十一勢 十字架接頂肘
稍起身,右臂向上靠近左臂兩小臂成交叉狀(兩手為掌),不停左腳向后移動少許成馬步,隨馬步定型兩臂下落于胸前(兩掌心自然斜向下),左肘向左頂出,隨兩肘向兩側(cè)拉開兩臂的交叉角度逐漸變小,目視左方(圖33)。
第二十二勢 通天炮
提示圖34為上動向第二十二勢過渡。
上勢幾乎不停,左腳尖微外擺成擺步,右腳向左腳前方上步成扣步,兩腳均在東西主線上。擺、扣步的同時左掌向胸前曲肘掌心向上指尖向前探出,右掌落于腰間。隨即左腳向右腳靠攏做靠步,在靠攏的一瞬間向左轉(zhuǎn)腰成轉(zhuǎn)步,使兩腳尖向西南方向,在靠步轉(zhuǎn)體的同時右掌經(jīng)左掌心穿出后小臂內(nèi)旋向斜上方立掌推出,力在掌根;推掌的同時,左掌變鉤經(jīng)腹前向左后方鉤起鉤尖向上,左臂與軀干成45°角。二臂方向西北、東南。兩腳均斜向在主線上。目視右掌(圖35)。
第二十三勢 單閉襠
左腳向東南橫退一步成馬步,如小架第七勢做單閉襠(斜向的)(圖36)。
注意:參見小架說明。此勢右腳在東西主線上,如因左腳退的步大一些,馬步定型時右腳離開主線一些是可以的。
第二十四勢 里扶外架接掙掌
提示所謂“里扶外架”在八極拳對練中包括了向右的十字架、右頂肘和左頂肘,因都足以防守為主的動作,連貫且幅度較小,不適于單獨成勢練習(xí),所以練起來就作得抽象一些。掙,音zheng:用力擺脫、掙開。
右拳變掌向上抬起,兩小臂十字交叉抱于胸前,同時微向左再向右轉(zhuǎn)腰,重心移于右腿時右掌歸于腰問,左掌立掌推向西南方,不停隨即向左轉(zhuǎn)腰,轉(zhuǎn)腰的同時外旋兩臂,使掌心均向上,且翻掌的同時左腳向右腳稍靠攏,腳尖不離地面作120°角折線改變方向,向東北方后撤成馬步(馬步的右腳在東西主線上,左腳在東北西南向斜線上),定步的同時右掌經(jīng)左掌心向西南方立掌擊出,左臂屈肘后撤掌心向上抱于左胸前。左右二臂反向平衡用力,目視右掌(圖37、圖38、圖39、圖40)。
第二十五勢 摘掐摐
此勢與里扶外架一樣,較之對練此勢也屬抽象變形動作。由上動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右掌掌心向上,平砍向東,不停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回收至東西主線上成向東的左虛步,同時左掌經(jīng)右掌心穿出后左臂內(nèi)旋立掌推出,右掌掌心向上收回腰問,目視左掌(圖41、圖42)。
第二十六勢 進步虱掌
左腳沿東西主線上半步,右腳再上一步成馬步,同時左臂外旋掌心向上,右掌由腰間經(jīng)左掌心向前立掌擊出,右腳右手同時到位,左手收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右掌與左肘相反方向用力。目視右掌(圖43)。
第二十七勢 撤步厾掌 1
稍向右轉(zhuǎn)體,重心坐向左腿,后撤一步仍為馬步(撤步時右腳尖不得離開地面)同時右臂外旋變掌心向上,左掌經(jīng)右掌心穿出后立掌擊出。馬步定型與左厾掌到位同步。目視左掌(圖44)。
第二十八勢 撤步掌厾 2
動作與第二十七勢同,唯左右相反,故說明從略(圖45)。
第二十九勢 掛撻
同第十九勢,故說明從略(圖46、圖47)。
第三十勢 撩(liao)衣提示:圖48為上動向第三十勢過渡。舊時人穿長衫,此勢因類似穿長衫上臺階或坐下時將長衫前襟提起或撩起再放下的動作而得名。
右腳經(jīng)左腳前向左腳左方半步處跳落步(右腳有微微起跳的動作),旋即左腳再向左開一步定馬步;兩腳后撤的同時,兩掌變?nèi)隗w前交叉(右壓左)后向上舉起,再直臂向兩側(cè)分開下砸至兩臂與肩平。拳眼向上。目視右拳(圖49、圖50)。
注意:雖說象雙劈拳,實則動作用力主要在右臂。最好能做到右臂內(nèi)旋臂向左后方下掛,然后右臂再外旋順時針劃弧下砸。左臂要協(xié)調(diào)配合,動作要連貫。
第三十一勢 小纏接悠襠
同第十七勢,只是最后定勢時右拳不在腰際,而是直臂打開于體右側(cè),與軀干成45°角,兩拳均拳心向前,目視左拳(圖51、圖52)。
第三十二勢 撤步砸錘
左腳尖不離地面后(西)撤一步仍成馬步,撤步同時兩臂基本直臂不動左臂用力向下向后運動以帶動右臂,右臂向上向下運動隨著撤步借力向下砸拳,定勢時左臂略高于右臂,兩拳均拳眼向上,拳心向北。目視右拳(圖53)。
第三十三勢 換腿踢接反臂砸
由上勢右腿后吸,重心向左腿移動,同時腰向右轉(zhuǎn),左臂隨轉(zhuǎn)腰向上向東運動,再向身體右側(cè)下方掛下,兩臂左外右內(nèi)相交于腹前,不停左腳蹬地起跳并向前(東)彈出,彈腿時兩腿即前后換位,此跳兩腳雖離地不過半尺,但有瞬時騰空。隨著兩腳落地大致在原地還成馬步,只是由面北改為面南。左臂由腹前不停向右向上向東向下掄臂砸錘,臂微曲,拳心向南;右臂抱于腰問,肘向西。目視左拳(圖54、圖55)。
第三十四勢 掎打提示:圖56為上動向第三十四勢過渡。
上右步扣步于左腳前(東),左腳此時有少許自然的原地逆時針轉(zhuǎn)動,緊接著左腳向右腳靠步成并步,同時用力轉(zhuǎn)腰帶動身體向左轉(zhuǎn)至雙腳尖向西南方,在作扣步靠步并步轉(zhuǎn)步的同時,左小臂外旋翻掌向上位于右肩前,緊接著左小臂內(nèi)旋經(jīng)臉前向上架起,稍高于頭。左臂動作的同時,右臂內(nèi)旋自腰間向前下方(西北)反拳擊出,拳心向身后方。目平視西北方(圖57)。(參看第七勢說明,此勢基本同第七勢,只是起始動作不同)
第三十五勢 彈踢
同第八勢,故說明從略(圖58)。
第三十六勢 反臂錘
同第九勢,故說明從略(圖59)。
第三十七勢 攛打
同第十勢,故說明從略(圖60)。
第三十八勢 摑打
同第十一勢,故說明從略(圖61)。
第三十九勢 右捋手
提示:圖62為上動向第三十九勢過渡。
同八極架第十九勢,故說明從略(圖63)。
第四十勢 右撞錘
同八極架第二十勢,故說明從略(圖64)。
第四十一勢 左捋手
提示:圖65、圖66為上動向第四十一勢過渡。
同八極架第二十一勢,故說明從略(圖67)。
第四十二勢 左撞錘
同八極架第二十二勢,故說明從略(圖68)。
第四十三勢 進步抹(音ma)袖
同八極架第二十三勢(此為行進中動作),故說明從略(圖69、圖70)。
第四十四勢 回頭望月勢
同八極架第二十四勢,故說明從略(圖71)。
第四十五勢 回身頂肘勢
提示:圖72為上動向第四十五勢過渡。
回身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變?nèi)蛳陆?jīng)體前向右立拳挑出至與肩平。然后左手再向前挑平,左鉤變?nèi)蛳孪驏|挑起,右小臂向上曲回(圖73),下面按第四勢說明作震腳作大頂肘(說明從略)。(此后繼續(xù)按八極架練法至收勢亦可)
第四十六勢 收勢
左腳向右腳靠攏起立站直,同時兩手變掌自然收至胸前,掌心向內(nèi)兩肘下垂,不停兩掌向下向兩側(cè)向上,再收至面前內(nèi)旋翻掌向下,掌尖相對按于小腹前。接著兩手下垂成立正姿勢。整個動作目視前方(圖74、圖75)。(撰文/攝影/袁守瑞,八極拳名家王金聲之徒,八極拳七世傳人;演練/王京雨,王金聲先生之子,八極拳七世傳人、北京吳鐘八極拳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