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吃慶豐包子?不排隊一個小時沒戲。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豐包子鋪月壇店就餐之后,這家老字號的豬肉大蔥包子、炒肝、芥菜成為京城最熱門的“套餐”,供不應求(1月17日《北京青年報》)。
習總書記的光顧,“主席套餐”被熱捧,讓慶豐包子鋪一夜走紅,不遠千里前來品嘗慶豐包子、與總書記就餐的桌椅合影——公眾所表現出的格外熱情,寄予了無比豐富的內心訴求和情感表達。顧客趨之若鶩、店家借勢營銷,這些原本無可厚非,也完全是預料之中的事兒,但對慶豐包子鋪的“過度圍觀”,還是讓人隱約感到出現了認知錯位。
習總書記到慶豐包子鋪排隊端盤子,尋問哪種餡兒的包子更好吃,是體驗生活、體察民情的表現;21元 “主席套餐”,凸顯出的是簡約、樸實作風;與就餐顧客親切交流,更不啻是接地氣、走群眾路線的樣板,在全國上下大張旗鼓地整治“四風”的大背景下,其表率、示范、標桿意義不言而喻,真正值得打量、尋思的是如何上行下效,像習總書記那樣身體力行,把中央轉作風八條規(guī)定落到實處。
然而,一段時期以來,不但公眾對慶豐包子鋪的興趣有增無減,而且商家也在拿習總書記使用過的桌椅大做文章,媒體對慶豐包子的聚焦更熱情有加,難免讓人覺得關注的重心出現嚴重偏離,疑似有本末倒置、撿芝麻丟西瓜之憂,更存在明顯的過度商業(yè)炒作之嫌,不管是刻意而為還是無意為之,都顯得務虛的熱情大過了務實的檢思。
何況任何名人效應終究是有邊際的,大家何妨都回歸冷靜、理性的常態(tài),慶豐包子的生意還是交給包子鋪的老板去繼續(xù)做,去哪兒吃包子還是讓消費者自己去拿主張,不要用商業(yè)的思維去解讀和度量總書記包子鋪之行的含義,更不要讓變味的炒作歪曲和褻瀆了總書記的親民風范。
(from: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