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預防措施。方法對52例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全部采用術前充分評估,手術期預防,術后嚴密觀察,并采取基本、物理、藥物等綜合預防措施。結果52例患者均未出現(xiàn)DVT。結論綜合性預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下肢DVT的發(fā)生。
【關鍵詞】 全髖關節(jié)置換;深靜脈血栓行成;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 B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近年來已得到普及并取得飛速進展,是解除髖關節(jié)疾患、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DVT的發(fā)生率高,是手術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如未及時預防及治療,可導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或致殘,并可發(fā)生致命的肺栓塞或腦栓塞。因此,對該類患者進行以預防為主的治療與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可有效降低DVT的發(fā)生率。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對收治的52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在圍手術期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52例,均為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齡57-92歲,平均74歲。外傷致股骨頸骨折的48例,病理性骨折1例,股骨頭無菌壞死2例,強直性脊柱炎1例。術前合并高血壓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經過實施術前術后有效的護理所有患者均未發(fā)生DVT。
2DVT發(fā)生機制
2.1靜脈血流停滯骨科手術中患者制動、仰臥、麻醉、術后臥床、石膏制動和膝下襯墊等,都能使下肢靜脈血流緩慢進而形成血栓。
2.2靜脈壁損傷靜脈內壁為一層扁平細胞,其表面覆蓋物中含大量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黏附,骨科手術中機械操作如暴露關節(jié),下肢過度旋轉、牽拉及骨水泥聚合產熱,及易造成股靜脈壁損傷,使血小板黏附,出現(xiàn)纖維蛋白沉積致血栓形成。
2.3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細胞和血漿蛋白的改變均能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骨科手術后數日患者體內抗凝血酶含量及其他抗凝物質明顯減少,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促進血栓形成。
3綜合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入院評估對新入院的患者,要充分的評估患者的現(xiàn)病史和既往史,以及當前狀況的影響[1]。按照DVT的評估表格填寫入院后的評估。根據評估≤6分屬無危險,7-10分屬低危,11-14屬中危,≥15屬高危。根據DVT的評分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對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煙、高齡、嚴重外傷史等術前做好宣教,積極控制原發(fā)病,戒煙,講解發(fā)生DVT的原因,危險因素及后果,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及康復鍛煉。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2術中護理干預術者操作盡量輕柔、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規(guī)范使用止血帶,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避免拉鉤時過度牽拉和牽拉時間過長而損傷血管內膜。術中減少對股靜脈的扭曲以及下肢大幅度屈曲內旋、內收位的時間。麻醉方法首選硬膜外麻醉。
3.3手術后綜合性預防
3.3.1嚴密觀察患肢術后嚴格執(zhí)行床頭交接班,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觀察患肢腫脹程度、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必要時測量雙側肢體同一平面周徑,如發(fā)生下肢突然腫脹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周徑明顯增大,皮膚發(fā)紺、潮紅、皮溫增高、小腿部疼痛壓痛,Homan征陽性等,及時通知醫(yī)生,做多譜勒超生檢查,進行溶栓治療。避免在下肢靜脈輸液,靜脈穿刺時避免損傷靜脈內膜。術后引流管的護理,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每2h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24h<50ml時可拔管。每2h翻身1次,翻身時兩膝關節(jié)及大腿間加軟枕,避免內收、內旋,以防關節(jié)脫出。
3.3.2基本預防科學的康復護理措施能夠利于術后患者的深靜脈血液回流[2]。術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促進下肢深靜脈回流。早期主動功能恢復性鍛煉,以加速靜脈回流[3]。所以,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主動做足趾屈伸、踝關節(jié)主動背屈和跖屈運動,踝關節(jié)主動內翻和外翻運動,頻率15次/分,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每個動作保持收縮狀態(tài)5s,舒張狀態(tài)5s,所有動作各重復15-20次,每天2次。被動按摩下肢由遠端向近端擠壓肌肉,方法是護理人員用手掌貼患肢皮膚,從踝關節(jié)逐漸按摩至腹股溝區(qū),2次/d,10-15分/次,并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3天,引流管拔出,持續(xù)被動CPM機治療,做屈髖屈膝運動,2次/d、30分/次。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逐漸加大角度,屈髖<90°。術后一周患者體力恢復良好的,可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動,每日1-2次,每次10分鐘,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下床次數。
3.3.3物理性預防足底靜脈泵間歇沖氣加壓裝置及梯度壓力彈力襪等。利用機械原理促使下肢靜脈回流、血流加速,減少血液滯留降低術后DVT形成的發(fā)生率。
3.3.4藥物預防直接Xa因子,利伐沙班片,我科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患者常規(guī)應用此藥,應用方便,口服10mg,1次/日,連續(xù)服用35天,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明顯療效,與其他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少,與低分子肝素相比能顯著減少靜脈血栓發(fā)生,且不增加出血風險。應用抗凝藥后,應嚴密觀察藥物的副作用,注意觀察有無牙齦;鼻;手術切口;泌尿系統(tǒng);消化道;注射部位出血情況。
4小結
下肢DVT是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國內研究表明其發(fā)生率與國外報道接近[4]。藥物預防是預防下肢DVT的基本措施之一,而基本預防和物理預防也是預防DVP發(fā)生的主要措施,三者結合有效降低術后下肢DVT的發(fā)生率。因此,護士應掌握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DVT發(fā)生機制;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等知識,采用以預防為主的綜合治療措施對降低DVT的發(fā)生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譚興華,邵秋菊,徐習.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的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11(4):86-87.
[2] 丁蘭束,胡紅榮,劉健燕.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53-55.
[3] 李鳳英.冰敷輔助治療下肢骨折術后早期腫脹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28):1159-1161.
[4] 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