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究分析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采用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7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18例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治療,19例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機械通氣治療,對兩組患兒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 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84.2%;對照組患者治愈率為55.6%,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用機械通氣治療,療效較為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22.12 【文獻標識碼】 B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指的是新生兒出生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后出現(xiàn)短暫性的自然呼吸,進而發(fā)生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等呼吸衰竭與急性呼吸窘迫癥狀。主要發(fā)病人群為早產(chǎn)兒、過期產(chǎn)兒或者過低體重兒,其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19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給予機械通氣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7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運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19例)和對照組(18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胎齡28-35周,平均胎齡(29.3±4.2)周;體重1500-2100g,平均體重1700g;3例重度窒息,9例極低出生體重兒,5例肺炎,3例肺出血,5例并發(fā)胎糞吸入性肺炎;所有患兒均不同程度伴有呼氣呻吟、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痰中帶血、呼吸音低以及肺部聞及濕性啰音等臨床癥狀。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體重以及臨床癥狀等資料方面對比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兒采用機械通氣治療,運用雙水平正壓氣道通氣模式,將BIPAP初調(diào)參數(shù)頻率(R)設置為30-40次/min,吸氣時間約為0.75s,吸氣峰壓(PIP)設置為20-25cm H2O;吸入氧濃度(FiO2)設置為0.4-0.9;呼吸比值設置為1:1.0-2.0。上機時,常規(guī)給予多巴酚丁胺2.5-5μg/(kg·d);輸液量為60-80mL/(kg·d);患兒病情好轉后,能夠自主恢復呼吸功能,給予頭罩吸氧。對照組患兒不給予呼吸機治療,對患兒靜脈給藥的方式同觀察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16例,占84.2%,死亡3例,占15.8%;對照組患者治愈10例,占55.6%,死亡8例,占44.4%,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新生兒窘迫綜合征病因機制包含多個方面因素,表面活性物質缺乏、破壞過多以及生成不足等因素是其最重要的因素[2]。如肺部表面活性物質比較少,則會升高肺泡表面張力,使肺泡壓縮,逐漸形成內(nèi)源肺不張,對血氧的交換產(chǎn)生影響,并增加無氧代謝,增加酸性產(chǎn)物,增加酸中毒,并導致局部發(fā)生炎癥反應,進而給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與肺泡Ⅱ型細胞產(chǎn)生損傷,有效減少生成肺表面的活性物質,逐步形成惡性循環(huán)。如肺灌注下降,則增加各種滲出,最終形成透明膜[3]。此外,受到早產(chǎn)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因素影響,易導致發(fā)生肺泡萎縮,進而影響肺部氣體的交換,導致患兒出現(xiàn)進行性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通常情況下,胎兒胎齡約24周時,其肺泡Ⅱ型細胞已經(jīng)具備產(chǎn)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能力,但產(chǎn)生量較少,并且能夠轉移到肺泡表面。因此,新生兒的胎齡越小,那么其肺中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就比較少,大大提高透明膜病發(fā)病率;胎齡超過35周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會快速進入到肺泡表面。另外,早產(chǎn)兒出生后,其肺在迅速發(fā)育,出生72h-96h后,肺部產(chǎn)生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能夠保證新生兒正常呼吸,所以,在新生兒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階段,給予新生兒機械通氣維持呼吸,使早產(chǎn)兒順利渡過72-96h,則就能大大提高早產(chǎn)兒的存活率,與趙曉燕研究的文獻結果一致[4]。在本組研究中,18例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治療,19例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機械通氣治療,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愈率為84.2%,死亡率為15.8%;對照組患者治愈率為55.6%,死亡率為44.4%,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用機械通氣治療,療效較為確切,能夠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勝奇,李哲,梁榮偉.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01(05):12-13.
[2] 錢敏,劉艷林,張玲.肺表面活性物質聯(lián)合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68-1969.
[3] 萬俊,李虎,凌厲,等.布地奈德、固爾蘇配合鼻塞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藥物生物技術,2010,14(03):209-210.
[4] 趙曉燕.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1,09(11):96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