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成績,整個教學過程就像往容器里裝液體,直到裝滿為止,毫無新課改的味道。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更沒有探究、合作的學習過程,只有機械模仿、生吞活剝、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學習成為學生的負擔,毫無興趣,這樣被動的學習,其效果可想而知。本人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12-01
一 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睆慕逃龑W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心理特征,它能促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去學習感興趣的事物,而且會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地去完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生理、心理的特征?,F(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自主意識強,有較強的自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知識面廣,但缺少吃苦精神,意志力較弱,缺乏合作精神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這些特點,因勢利導。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的興趣點,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如在教學現(xiàn)代詩《在山的那邊》,筆者是這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2009年9月27日中午12點,來自深圳的業(yè)余登山愛好者張梁、王石及李洪海等,首次成功登上位于尼泊爾境內、海拔8156米的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峰,并把國旗和2011年深圳大運會旗幟在頂峰依次展開,以此慶祝祖國60周年華誕,頂祝深圳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人生如爬山,很多時候,遙看目標,感覺高不可攀,其實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到達比想象更高的高度。人生旅途中,讓我們不停地攀登,去跨越,去領略山那邊的美景!通過分析感受現(xiàn)代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讓學生體會了“山”和“?!钡南笳饕饬x,從而領會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進而引導學生為實現(xiàn)理想而不懈奮斗。
二 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和知識性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闭Z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教師應該用妙趣橫生、生動形象的語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難在組織語言上。一篇枯燥無味的文言文或單調的說明文,有的教師把它教得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興致勃勃。反之,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一首動人的詩歌,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也會變得索然無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比作炒菜中的“調味劑”,把“知識性”比作“食鹽”。少了調味劑,食之無味,沒有食鹽,對健康不利。因此,語文教師應具有這種駕馭語言的高超技藝,在準確清楚表達知識的同時,注意語言的趣味性。作為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其問答語言應是柳暗花明之妙;其講述語言猶如行云流水;講解語言似春風化雨;朗讀語言抑揚頓挫。生動形象的語言不應違背教學目的。教學語言的通俗化就是要深入淺出地教學。如課文《散步》中,就有很多精美的語言,“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小,自然很輕?!?/p>
三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有機的過程,明確和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和搞“題海戰(zhàn)術”,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其教學效率肯定不高。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新課程理論認為,“改變原有學生單調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互動方式,自然成為這場改革的重要任務?!比缭凇稐梼骸返慕虒W中,我讓學生談談對親情的看法,談談對父親的印象,也可以采用故事復述或課本劇表演等多種形式。這樣的教學更有利于學生了解我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人們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領會到“棗兒”在劇中所起的作用和具有的象征意義,從而感受到老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以及男孩對父親的思念之情。知識是教不完的,只有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的。
四 讓真情充滿語文課堂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不能以成績論成敗,無論是優(yōu)秀生,還是后進生,都不能以外貌、家庭財富的不同而區(qū)別對待,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擁有一顆平等的心。俗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苯逃歉呱猩袷サ?,當教師面對一群天真活潑的學生,沒有愛就談不上教育,只有愛才會有責任,才能彎下腰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只要教師心中有愛,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喜歡上我們所教的學科。當學生心中充滿愛,這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可塑造完整的人格,如《秋天的懷念》就向我們展示了母親的博大深沉、崇高無私。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機遇。只要教師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目標,并為之奮斗,我們就能快樂地教學,學生快樂地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并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yǎng)與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