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歷史文化名人高奣映(字雪君,1647—1707)名字中“奣”字生僻少見,加之方言音的影響,常被人們誤讀。甚至在校園學生讀本《愛我姚安》中也注為kōnɡ,其實并非如此。
記得二十多年前,外祖父高重慶(字善余,1915—2000,高雪君嫡裔)曾給我講過高氏先祖的一些故事。外祖父提到的“高奣映”并不讀“高kōnɡ映”。
《康熙字典》(據(jù)同文書局原版影印的電子版)中第253頁【丑集下】【大字部】就有:奣·《廣韻》《集韻》烏猛切,音 。《六書略》明也。一曰六合清明也。又《集韻》古猛切,音懭。義同。又《字匯補》橋名,在蘇州昆山縣。元末方國珍趨奣子橋,與張士誠戰(zhàn)。又《三尊譜錄》元始上皇丈人法諱奣??梢姟皧T”字只有“烏猛切”或“古猛切”,并無“空蒙切”的讀音;且從古人名、字互為表里和名字也講究音韻和諧的角度來推敲,應是取“茫茫雪映天下明”之義,當讀“烏猛切”。
切,即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國傳統(tǒng)的注音方法。有時單稱反或切。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diào)相同,上下拼合(古書自上而下)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奣·烏猛切”,就是告訴我們“烏”與“奣”的聲母相同——w;“猛”與“奣”的韻母相同——ěnɡ。所以“奣”應讀作“wěnɡ”。
網(wǎng)絡在線漢語辭典《漢典》http://www.zdic.net中也有載:
其實,現(xiàn)在我們還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查驗“奣”字的讀音:在電腦中打開“搜狗拼音輸入法” 全拼輸入“weng”向后翻第五頁即可找到“奣”。然而,若輸入“kong”卻找不到該字。
綜上所述,高奣映宜讀為“Gāo wěnɡyìnɡ”。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或曰“掉書袋”。但筆者以為鉤沉、考證本就是治學者的權利和義務,更是我們對先賢的一種尊重。尤其在縣委、政府大力提倡“文化榮縣”,全縣人民努力建設“文化姚安”的背景下和氛圍中更有必要弄清這位重要歷史文化人物名字的準確讀音。
謹以此,為彰顯姚安文化底蘊做一點切實的小事;為廓清歷史名人讀音迷霧做一些實際的工作;為后輩諸昆正確認識姚安文化收集些許資料;也與嚴謹治學的語言文字工作者互勉;同時也提醒自己和后昆,對于歷史、學術問題等要進行多方面的參考查證,切不可輕信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