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是彝話的譯音,是一種彝族調子的名稱。這種調子起源于姚安縣馬游村,廣泛流傳傳唱在姚安、大姚、永仁及周邊的彝族地區(qū)。梅葛調分正腔(古腔)、慢腔、娃娃腔三種。正腔多為朵覡(畢摩)或老年人演唱,敘事性較強,主要是唱述歷史、教人農事和演繹風俗。多在祭祀或喜慶場合演唱。正腔(古腔)部分又可劃分為赤梅葛(喪事梅葛)和輔梅葛(喜事梅葛)。前者曲調深沉莊重,旋律變化不大,唱與誦相互交織。其主旨是把萬事萬物的起源(創(chuàng)世、造物)和生者對死者的懷念之情吟唱給死者的靈魂聽,即指路安魂。后者曲調高亢歡樂,重點敘述婚事的重要性和相親、說親、請客等整個過程。正腔(古腔)內容為《梅葛》史詩的主體部分。
梅葛史詩是用梅葛正腔(古腔)演唱的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經過漫長的傳唱歲月,經過不同地區(qū)演唱歌手的不斷升華加工,內容更加齊備,藝術更加完美。后經云南省民族民間文學楚雄調查隊于1959年搜集整理翻譯成《梅葛》一書公開出版發(fā)行,其內容主要包括創(chuàng)世、造物、婚事與戀歌、喪葬四個部分,集中反映了彝族先民歷史變遷、習俗演進、生產生活發(fā)展變化等大體輪廓,是彝族祖先遠古時代的世界觀,是彝族人民自己的“根譜”,是“彝族的大百科全書”,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解放后,朵覡(畢摩)的地位不再重要,原來由朵覡(畢摩)吟唱的梅葛也慢慢地走向民間,成為人人都可吟唱的調子。經過發(fā)展變化,又衍生出慢腔和娃娃腔。慢腔多為青年人演唱,曲調婉轉悠揚,以打情罵俏表達愛戀為主。也有中年人演唱,曲調如咽似訴,以表達苦悶情感為主。此類曲調多在山間田野和“姑娘房”里演唱。娃娃腔多為孩童演唱,曲調詼諧幽默,朗朗上口,以表達天真好奇的童趣為主,除莊重場合外都可即興演唱。
1962年,郭沫若途經楚雄,被宛若天簌之音的彝族梅葛歌聲所打動,于是欣然提筆,為久居深山人未識的梅葛留下了傳世詩篇:百花齊放在邊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齊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