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云南高僧輩出,是云南佛教史上最值得紀念的時代之一。居于云南的擔當和尚詩、書、畫“三絕”,位列清初著名僧人藝術(shù)家“五僧”之列;徹庸周理為云南禪宗一代宗師,座下杰出弟子眾多,開山習禪,蔚然成風,共同推演出云南禪宗的黃金時代。出云南的中峰蒼雪大師為江南著名華嚴宗匠,盛及一時的“蒼公法席”滋潤了僧俗兩界,溫暖了錢謙益、吳梅村、鄭敷教等江南明朝遺老蒼涼破碎的靈魂,咸謂“蒼公存則法存,蒼公亡則法亡”;而長期被遮蔽,卻更加值得重視的則是見月大師,他振作寶華山律宗道場對中國佛教的深刻影響,至今仍在清晰延續(xù)……
一位律宗大師300前的行腳,從云南開始
認識見月大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數(shù)年前,讀《弘一法師年譜》,得知弘一法師(李叔同)對一位名叫見月的和尚極為推崇,為他感嘆落淚,發(fā)愿要去參禮他的靈塔。但當時并未在意,只是動念:那位見月和尚是歷史上另一位杰出的律宗大師,弘一法師出于宗門之情對他如此推崇,本屬自然。兩年前對中峰蒼雪大師發(fā)生興趣,讀《南來堂集》,在陳乃乾先生撰寫的《蒼雪大師行年考略》里再次邂逅見月和尚。那是順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蒼雪大師“應見月之請,講《楞嚴》于寶華山。以病未竟,作《自解詩》十章?!痹凇霸娦颉敝校n雪大師稱見月和尚為“見月老師弟”。當時動念,這位“見月老師弟”是誰?因為一雨和尚座下的幾位蒼雪大師的師兄弟中,并無見月和尚,因此就想:這位見月和尚,會不會是蒼雪大師在雞足山寂光寺時的師兄弟?但查蒼雪大師雞足山時的師傅水月儒全和尚座下的弟子中,并無見月和尚。這位“見月老師弟”到底是誰?只好再次翻閱王培孫先生所作《南來堂集》十首《自解詩》的注釋。注釋中說,這位見月和尚,是蒼雪大師的“云南同鄉(xiāng)”。再翻閱《弘一法師年譜》中關(guān)于見月的內(nèi)容,于是確定,這位來自云南的見月和尚,正是弘一法師極為推崇,為之感嘆落淚的那位律宗大師!當時興奮無比,自以為發(fā)現(xiàn)了云南佛教史上的新大陸。但立馬一轉(zhuǎn)念,自己對云南佛教史只是外行,我的所謂新發(fā)現(xiàn),極可能只是早已廣為認知的常識。于是,迅速“百度”了一下?!鞍俣取币院蠊蝗绱耍约恨D(zhuǎn)了大半天才開始認知的見月律師,他的基本信息,早已被曬得清楚明白。
但見月律師的自傳《一夢漫言》依然值得頂禮閱讀。那是一位云南高僧不可多得的心史,它所散發(fā)的光芒和溫度,穿過300多年的光陰,依然那么令人高山仰止,心動神馳……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丙寅,25歲的楚雄青年許沖霄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一選擇:否是接受伯父傳給他的一個世襲軍職——指揮使?這個正三品軍職,是自己祖上洪武年間跟隨入滇大軍浴血奮戰(zhàn)得來的,接受它,順理成章,不僅忠孝兩全,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還意味著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有了保障,可以過上無比舒服的世俗生活。但面對這種常人難以割舍放下的誘惑,青年許沖霄卻棄之如敝履,毫不猶豫,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并且,他拒絕的理由十分簡單——要去看金沙江。
他拒絕的理由讓伯父感到匪夷所思,不可理喻。接受指揮使以后再去看金沙江不是更好嗎?但青年許沖霄卻堅持要以自由之身,無牽無掛地去看金沙江。于是,他不顧伯父的勸阻,只身離家遠游,自楚雄前往永北、麗江,來到了滾滾金沙邊上。他的這種舉動,表面讓人困惑,其實并不難解。十四歲的時候,他就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yǎng)長大。正是雙親的過早亡故,讓他的心中有大痛切,痛感生命的脆弱和人在廣袤時空里存在的大困惑?;蛟S,滾滾金沙江邊的大地高天和流云,能夠告訴他某些生命和宇宙的秘密,能夠給他孤寂而熾烈的靈魂帶來些許真正的安慰?但滾滾金沙水,并沒給他真正的答案和安慰。或許,真正明白大地上發(fā)生的一切悲歡離合的秘密的事物,并不在大地上,而在天上,比如那湛藍天空里像神仙一樣輕盈徜徉的潔白云朵?于是,在金沙江邊默坐的日子里,他人生第二次重大選擇躍出腦海——他要成為一名道士,像白云一樣自由遨游于大地和云朵之上。于是,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位名叫“還極”的道人,常居于鶴慶府一位居士的“蕭園”,由于道行端嚴,很快在當?shù)匦∮忻麣狻?/p>
但為道,并未解決他的大困惑。道數(shù)年之后的某個夜晚,他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里萬里碧空,一輪紅日高掛,他走進一座蒼松翠柏,紅墻碧瓦的宏偉寺廟,但見大殿里面,無數(shù)僧人正在席地聽經(jīng)。他幾次抬腳想要跨進大殿,但門檻太高,跨不進去。他奮力一跳,才跨了進去。進去以后,發(fā)現(xiàn)身穿的道服不見了,早已換成了一身袈裟。高臺上一位法師,含笑招他。他越眾而前,法師遞給他一卷經(jīng)書,說:“你來講!”他毫不猶豫,接過經(jīng)卷,妙語連珠,口若懸河地開講。坐下無數(shù)僧人,跪地頂禮聽講。夢醒之后,他汗如雨下,覺悟自己的命運并非是一位道士,日后必為僧人。數(shù)年之后,他就皈依雞足山寂光寺弟子亮如法師,剃度為僧,法號讀體(后自號見月,下文起統(tǒng)稱見月)。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清晨,32歲的青年僧人見月和兩位同伴——青年僧人成拙、覺心,從滇西鶴慶府的一座小寺廟——棲云庵啟程,踏上了到內(nèi)地行腳的艱難歷程。見月此行,只因一個簡單的目的——求戒。按照古老的佛制,只有受了具足戒,他才能成為一位真正的比丘僧。但亮如法師告訴他,他只是一位法師,不是律師,只有精通戒律的律師,才能為他傳戒。如今天下真正精通戒律之學的大律師,只有三昧大和尚,他正在江南弘揚律宗,要受具足戒最好去找他。本來,在佛法早已衰落的晚明時代,凡事不必那么較真,只要剃度之后穿上了僧裝就行,受不受具足戒,都可以安安生生地做和尚。但凡事較真見月顯然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才有了這次遙遠艱難的行腳。
二十余日后,他和兩位同伴走到了他的故鄉(xiāng)——滇中楚雄府,夜宿城邊金蟾寺。這一夜,見月思緒萬千,久久不能成眠。想到雙親早亡,他們生前自己未能盡孝,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伯父恩德深厚,但自己卻忤逆他的意愿遠游出家,在他去世的時候都未能歸家服喪。自己還有一位弟弟,拋卻在家已經(jīng)七年,如今一走,也許便是永別。想到這些,他不禁淚如雨下……但既然已經(jīng)出家,就必須意志堅決,難舍能舍,難斷需斷,日后當以修行功德,回向拔濟,再報親恩。天明后,他遙向家鄉(xiāng)和祖塋方向的長跪叩首,哽咽心酸,足軟難行。但還是含淚起身,堅持走到了廣通縣。在前往廣通縣途中,偶遇一位楚雄同鄉(xiāng),和他說話,問他要不要給弟弟留封信。但見月拒絕了,一面和他搭話,一面加快腳步。多年后,見月和弟子說,當時念及幼弟,心中大慟,唯恐一停下來,就再也無法向前走了。數(shù)日后,見月一行到曲靖府,出云南,在烽煙四起的明朝末年,一路向著江南而去……
振興寶華律宗,艱危歷盡事方休
之后的4年時光里,見月一行途經(jīng)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山西、江蘇、浙江等地,朝禮了廬山東林寺、南京報恩寺、山西五臺山、浙江天童寺等佛教名剎。由于天下大亂,佛教衰微,見月等人的行腳極其艱難,常常風餐露宿,饑寒交迫,有時甚至在石穴、古墓中過夜。有時,還會遇見亂兵、匪盜,連性命都沒有保障。但見月一行依舊堅持行走,刻苦修持。直到崇禎十年(1637年)二月,才在江蘇丹徒縣海潮庵得遇三味寂光大和尚,得授具足戒。從此之后,見月便隨侍三昧大和尚。
弘光元年(南明弘光政權(quán)年號,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六月初一,三昧大和尚涅槃,將紫衣、戒本付予見月,命他繼承法席,弘傳律宗。從崇禎十年受戒并隨伺于三昧大和尚座下到崇禎十七年三昧大和尚示寂,見月跟隨三昧大和尚的時間只有短短七年,并不算長,但三昧大和尚卻在示寂之前將衣缽傳于見月,主持寶華山道場,自然招來不少議論。但三昧此舉,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七年以來,他看到見月戒行精嚴,護法能干。他曾對眾人說過:“今日道場魔事不興,則不顯見月的才能!”當時,凡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明將亡,天下正是多事之秋,三昧深信,要維護寶華律宗道場并將之發(fā)揚光大是無比艱難之事,只有見月這樣的卓絕之人,才能堪當重擔。
見月住持寶華山后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首先制定了十條規(guī)約,對大眾宣布:
第一,鑒于諸方古剎,自立房頭,不擇道品,泛濫剃度。華山為杜絕房頭之患,惟以袈裟法親同居,今后誓不披剃一人;第二,常見叢林中攢單養(yǎng)老,不肯修行,使各施主、護法譏諷。華山革此陋習,即使老年修行者亦不攢單資,隨緣共??;第三、華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緣簿,道糧任其自來;第四、過去諸方長老、方丈獨設(shè)小灶、私收禮品,未能與大眾同甘共苦。今后無論何人,三時粥飯隨堂,一切禮品入庫;第五、諸方堂頭私收供養(yǎng),待客款項出于常住。今后華山革此弊端,凡是施主一切供養(yǎng)總歸常住所有,不得私用;第六、今后華山傳戒,來者不需攢單,去者不給化疏。不將傳戒作貿(mào)易,淡薄隨時,清凈傳戒;第七,革除各寮房內(nèi)聚坐雜談,空消歲月之風氣。若有來客、道友探訪,一律請到客堂相待;第八、革除過去往俗家吊賀、送禮之風。只要依律行持,相信各方檀越自然諒解。第九、今后居華山者不論擔任何職,一律出坡勞作,有病則不勉強,到老方可歇息;第十、華山同修大眾,都應遵佛制,去修飾,不著絲綢,不穿俗服,三衣不離,過午不食,彼此策進。
十條規(guī)約,是見月在精深研究傳統(tǒng)戒律的基礎(chǔ)上慎重制定的。明末社會風氣頹敗,道德淪喪,影響波及佛教界,僧人出家住寺,許多人不是為了修持,而是為了衣食,風氣十分怠惰。見月制定的十條規(guī)約,正是為了匡救佛教界久已累積的積弊。但由儉入奢易,反之則難,對久已習慣于懶散怠惰的眾僧來說,推行這十條規(guī)約,阻力可想而知!果然,規(guī)約一出,就遭到激烈反對,眾執(zhí)事紛紛辭去,僧人也星散下山,原有數(shù)百僧眾的寶華寺,只有百余人留下來。
然而,三昧大和尚預言的“魔事”還不止于此。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初,由于明朝滅亡,滿清入主中原帶來的天下失序,當?shù)赝练俗鱽y,人心不寧,但見月仍然決定依律結(jié)夏安居。五月二十日,匪首張秀峰領(lǐng)一百多人擁入寺院,威脅眾人,見月從容周旋,將他們勸離。但之后土匪們還是不時前來騷擾,弄得施主不敢上山送糧,僧人們只能每天喝稀粥度日,擔驚受怕,人心浮動,在見月的安慰和主持下,人心才安定下來,至七月十五日圓滿結(jié)束夏居。然而,不久之后,一伙清兵突然撲來,帶兵將領(lǐng)借口“華山通賊”,派兵圍寺,捕去許多僧眾。又是見月挺身而出,親自前往兵營,在刀叢中和統(tǒng)兵將領(lǐng)從容應對,迫使他放還僧眾,讓寶華山轉(zhuǎn)危為安。
順治七年(1650年),見月五十歲,由于當時寶華山道場持戒精嚴,聲明遠播,諸剎耆宿相敬而臨,四方檀供不募而至,日見興盛。想不到,此時“魔事”又起,那是寺里的覓心和尚在部分僧眾攛掇下爭奪方丈之位。為了不讓僧眾分裂,也為了不犯爭訟的戒律,見月甘心讓位,親自鳴鼓集眾,請來覓心,當眾宣布讓出方丈,并當場交接清楚。之后,見月拜別三昧老和尚靈塔,空身下山。
見月下山后,山中風氣頓頹,再不像一個如律的清凈道場,許多修持僧眾不滿如此情景,陸續(xù)下山。不久,庫房空虛,銀錢俱無,糧食僅存數(shù)石,再難以為繼。后來,當?shù)卮笞o法陳旻昭居士和眾護法、僧眾 努力堅請下,見月回山,主持清修如故,寶華山律宗道場再次振作。
順治九年(1652年),江南一帶大旱,田地寸草無生。附近饑民男女老幼數(shù)百人蜂擁上山乞食,見月命眾僧盡量減少自己口糧,掃盡倉庫中最后一粒米,煮飯以施救濟。這樣,數(shù)日后,常住已無隔夜之糧,第二天早上只能燒白開水過堂,直到晚上,江寧黃君輔居士及時送米十石上山,這才暫時解決困難。
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初的一天,后堂會一和尚閱《般舟三昧經(jīng)》后對見月方丈說:“般舟三昧是凈業(yè)要宗,最屬難行……”見月說:“我過去曾在北五臺聽善知識開導此法,須不坐不臥,立行三月。后來閱藏,知南山道宣律祖師常修此三昧,以后能行者漸少。我想,只要舍得此一身自然行得。”當即決定修般舟三昧法門,從八月二十日開始入方丈室閉關(guān)至十一月二十一日出關(guān),整整三月,無一刻坐臥,圓滿修得般舟三昧法。兩年之后的秋季,見月再修般舟三昧三個月。
順治十三年丙申(公元1656年)三月,邀請中峰寺蒼雪讀徹大師入山講《楞嚴經(jīng)》,這次講經(jīng),蒼雪早已病體難支,但還是堅持講到第二卷卷末。這是蒼雪大師最后一次講經(jīng),下山回中峰寺后不久,蒼雪大師圓寂。蒼雪大師法名讀徹,又號見曉,云南昆明府呈貢人,19歲離雞足山,行腳江南,后住錫江蘇中峰寺。蒼雪為華嚴宗巨匠,又精通《楞嚴經(jīng)》和《楞伽經(jīng)》,并善詩和書畫,是著名的詩僧,被清初著名詩人王漁洋贊譽為“三百年來第一詩僧”。見月和蒼雪同出于雞足山寂光寺門下,見月的剃度師亮如法師和蒼雪的剃度師水月儒全亦為同輩同門,故二人最初法名一為讀體,一為讀徹。而更加巧合的是,見月為自號,見曉亦為自號,故后人將二人并稱為“二讀”或“二見”。當時,這兩位來自云南的同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師,各執(zhí)一方牛耳。這是兩位大師的一次重要相遇,但也是最后一次相遇。
康熙四年(1665年),見月老人六十四歲。這一年夏天撰述《毗尼作持續(xù)釋》并刊印流通。另外,尚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黑白布薩》、《傳戒正范》、《僧行軌則》等著述。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十三日,見月老人對弟子說:“不要再送湯藥,我七天后即行。”七天后,即正月二十日,見月老人結(jié)跏趺坐,安詳而化。世壽七十九歲,僧臘四十八。荼毗后得五色舍利無數(shù)。
重振寶華山律宗道場的遺產(chǎn)
今日中國佛教,哪里是律宗最重要的道場?答案是江蘇鎮(zhèn)江隆昌寺。而隆昌寺的前身,正是見月大師振作起來的寶華寺。至今,隆昌寺仍然是漢傳佛教諸名剎中聲譽最為卓著的傳戒中心。自見月大師時代起,由于寶華山戒律精嚴,戒不輕傳,故凡在此山受戒得度牒者,行至全國名山古剎都受到熱情接待。今日,隆昌寺非但聞名全國,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佛教界都享有盛譽,慕名來此禮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都曾向隆昌寺贈送過玉佛、石佛和銅磬等法器。隆昌寺不僅在中國國內(nèi)是“律宗第一名山”,其在東南亞佛教的影響也很大,并且對日本的影響更甚于泰國。
隆昌寺今日的這種盛譽,自然和見月律師當年振作寶華道場的遺產(chǎn)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接受三昧大和尚的衣缽住持寶華山后,見月大師以非凡的遠見,堅韌的毅力,整頓佛門,建立規(guī)制,革除弊端,按照制度辦事,提出了十條規(guī)約,要求全寺僧眾共遵,后來華山宗風聞名于全國,都應歸功于他所建立的制度。
而這,還不是他遺產(chǎn)的全部。只有放眼上千年的中國佛教史,才能清晰地領(lǐng)悟他振作律宗的卓越功勛。
律宗戒學的堅持與振作,對整個佛教的振作具有重要重要意義。早在佛祖涅槃之前,眾弟子就問佛祖,佛祖滅度之后,大家應該以何為師,佛祖答道:“以法為師?!钡茏釉賳枺骸胺缰竽兀蠹耶斠院螢閹??”佛祖答:“以戒為師?!彼裕勺诮鋵W是佛教最后的根基堡壘,如果不能堅持和振作,那戒律之學消亡后,佛教是否還能夠存在,那就真的很難說了。故此,佛教各宗派,對戒律之學都很重視,以致在盛唐時代,道宣大師以戒學為修持的中心創(chuàng)立了中國南山律宗。但在唐代的義凈、懷素兩位大師之后,中國律宗迅速衰落,千年不振。至晚明,雖有三昧大和尚和蕅益大師等人思圖振作,但都收效甚微,只有到了見月,才弘戒數(shù)十年,戒弟子以數(shù)萬計,法嗣亦有數(shù)十人,使寶華山律宗道場的影響波及天下。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是鉤沉律學,制定、力行和推廣“十條規(guī)約”和《傳戒正范》等佛教界規(guī)矩的人。特別是他所撰寫和規(guī)定《傳戒正范》,至今仍是我國漢傳佛教各大寺廟共同遵奉的傳戒藍本。他的這種影響,在中國佛教史上,足以和唐代的禪宗大師百丈懷海(他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規(guī)”,定義了中國禪宗叢林的規(guī)范)相提并論。所以,見月大師堪稱唐代道宣大師之后的中國律宗千年第一人。自他之后300年,足以和他相提并論的中國律宗人物中,或許只有弘一法師一人。
見月大師的卓越努力和偉大歷史功績,當世就獲得人們的廣泛贊譽。由于他稟性正直,規(guī)過無隱,生平作事,力求依照律儀,以致在僧界聲名遠播。順治七年(1650),被后人譽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師就致書見月大師說:“律學之衰,將及千載。義凈、懷素二師既歿,能知開遮持犯,輕重緩急者,絕無其人?!勛聤^金剛志,秉智慧炬,革弊遵古,喜而不寐。冀獲良晤,盡獻片長,以益明圣?!笨梢妼λ浦氐那樾?。而在清初望重朝野,天縱奇才,桀驁不馴,目空一切的天童木陳(道忞)大師也在親撰的《見翁法兄華山大和尚七十壽序》(《寶華山志》卷十一)中,對見月秉承佛制整飭僧紀的業(yè)績表示了極大敬意。見月大師寂后,御史李模為他撰寫《見月大師塔銘》,當世文豪方咸享、尤侗各自撰寫了《見月和尚傳》,都對他非常推崇。
而現(xiàn)代佛教著名學者蔣維喬先生,則在中國現(xiàn)代第一部《中國佛教史》中由衷贊美見月大師:“析義釋文,口若懸河,座下千人,罔不嘆服?!?弘一大師李叔同,則在1934年隔著300年時光和見月大師相遇。這一年,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承天寺,因為考訂《隨機羯磨疏》,從經(jīng)目中,弘一法師看到《一夢漫言》。初讀這部書時,他還以為是時下人寫的一本用以“導俗”的“佛學散文”,誰知讀后,才知是明末清初寶華山見月律師自述行腳的“小傳”,于是“歡喜踴躍,嘆為稀有。反復環(huán)讀,悲喜交集,涕淚不已?!保ā逗胍环◣熌曜V》)之后,為了方便別人閱讀這冊好書,他又精心制作了見月大師“行腳圖表”、“考輿圖”和“眉批”,又根據(jù)《一夢漫言》中見月行腳的線索和參考別的史料,撰成《見月律師年譜摭要并序》。在序中,弘一大師說道:“師一生接人行事,皆威盛于恩?;蛴幸善鋰绤柼^,不近人情者。然末世善知識多無剛骨,同流合污,猶謂權(quán)巧方便,慈悲順俗,以自紋飾。此書所述師之言行,正是對癥良藥也。儒者云:‘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嘤趲熞嘣迫?。九月五日編錄年譜摭要訖,復檢閱《一夢漫言》,增訂標注。九月十三日寫《隨講別錄》二紙竟。臥床追憶見月老人遺事,并發(fā)愿于明年往華山禮塔。淚落不止,痛法門之凌夷也!” 總之,這一年,弘一法師從春至夏,從秋至冬,大半年都沉浸在見月律師的一生行跡里,直到次年三月還應邀到泉州開元寺,為眾人講《一夢漫言》這本小冊子。
弘一法師為見月大師感慨流淚,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xiàn)實因緣。大明末年,迭遭變亂,世風衰敗,法門凌夷。20世紀,同樣是中國罕見的磨難之紀,包括佛教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內(nèi)的各個領(lǐng)域,痛遭凌夷的又何止是一個律宗法門?!但越是這樣“魔事”熾烈的年代,越是需要有各個領(lǐng)域的,類似見月大師這樣的見識卓越,鐵骨錚錚,不同流俗的真豪杰、偉丈夫站出來,以大無畏的豪情,雖千萬人,吾往矣!奮不顧身,立馬橫刀,滄海橫流,力挽狂瀾!而他們的努力不會白費。這就是為什么在大明末世這個萬事不如意的衰頹年代,中國佛教竟會奇異振作的原因。而弘一大師、虛云和尚、太虛大師、印光大師們所處的年代和明末類似,他們痛感眾生受難,法門凌夷,淚落不止的時候,也是他們以大無畏的慈悲情懷奮力拼搏的時候,而正是它們的拼搏,成就了中國佛教前半葉繼承與嬗變的奇異振作氣象。而他們的拼搏和振作,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和記憶,照亮著今日后來者們的行程。
行文至此,補一閑筆。見月大師善畫,出家前,便以善畫觀音大士像聞名滇中。據(jù)《一夢漫言》記載,崇禎六年(1633年)行腳至止湖南武岡州止水庵,邂逅一位朱家藩封岷王的宗室朱煙離。這位公子哥喜攻書畫,“十月中踏雪而來。攜疋紙一張貼之壁上,欲畫‘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圖’。炭稿數(shù)次,仍未決定。余立旁觀,語云,凡善畫者,意在筆先,下手不假思議,方得其神。如此再三擬度,恐無天然之妙。彼顧余云,說則似易,作則實難,汝能否耶?余笑答云,頗曉一二。彼即過筆與云,請寫此圖。余接筆在手,先存意布境,遂一揮而成,投筆于案。彼深贊美,語異師(水月庵當家異卉和尚)言,僧中所隱高士不尟,可將此圖懸庵?!?/p>
可惜的是,善畫的見月大師,今日已無一畫存世。可此一小技,和他存世的龐大遺產(chǎn)相比,又何值一提?
鏈接:見月律師(1601-1679年),法名讀體,自號見月,明末清初高僧,寶華律宗第二代祖師,唐代道宣大師后中興南山律宗的又一代宗師。俗姓許,名沖霄,云南楚雄府人,其先人從軍云南,因功封世襲指揮使,而于楚雄為家。14歲父母雙亡。少好游,曾到金沙江,甸尾等地,因羨慕赤松子,遂出家當?shù)朗浚笊岬廊敕稹?2歲從亮如法師剃度,法名讀體。崇禎九年(1636)年到鎮(zhèn)江海潮庵,次年從三昧大和尚受具足戒。清順治二年(1645)三昧將圓寂,以衣缽戒本授讀體,繼承法席,主持寶華山30余年??滴跏四辏?679年)正月二十二日圓寂,終年79歲。著述有《傳戒正范》、《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xù)集》等十部傳世,其中《傳戒正范》至今仍為我國傳戒藍本。其口述自傳《一夢漫言》最為有名,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