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用良種
選當(dāng)?shù)胤N植面積較大、適宜加工出口、市場暢銷的優(yōu)良品種。如屬長山藥型的地方主栽品種大毛山藥,該品種植株生長旺盛,耐肥水,抗逆性強(qiáng),塊莖生長快,莖粗4~6厘米,莖長60~100厘米,單株塊莖質(zhì)量1.5~2.6千克,大塊莖達(dá)3千克,皮薄,肉細(xì)嫩,色白多汁,淀粉含量15%,口感好,在本地常年加工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深受消費(fèi)者青睞。
二、整地與施肥
宜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不易受澇,土壤有機(jī)質(zhì)含量在2%以上的地塊。冬前按寬60厘米、深100厘米挖栽植溝,溝距90厘米。溝挖好后,曬底土30~40天,在回填到栽植溝內(nèi),厚約40厘米,耙平踩實(shí)。在2月中旬,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12000千克,棉子餅200千克,磷酸二銨50千克,硫酸鉀50千克,與溝土拌勻配成營養(yǎng)土,然后分兩次填入溝內(nèi),每次回填30厘米 左右,在2月下旬將溝填平。澆1次透水,水滲后將栽植溝培土高出地面12厘米 ,中間挖寬16厘米,深10厘米的澆水溝,澆水溝兩邊即是山藥栽植壟。然后順栽植溝覆蓋寬90厘米的黑色地膜。因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增溫、保濕性好,防草、除草效果更佳。
三、栽植
1.曬種 將貯存的“莖嘴子”取出曬3~4天,選擇色澤新鮮,無病斑,直徑2.5厘米以上,長12~15厘米的上端“莖嘴子”做種株栽植。
2.催芽 栽植前16天左右在溫床或拱棚內(nèi)催芽,催芽前用500倍液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泡“莖嘴子”20分鐘,撈出晾干。再將“莖嘴子”培在濕砂內(nèi)。濕度保持土壤持水量的50%,并保證有充足的陽光,以提高土壤溫度,在25℃條件下15天即可發(fā)芽。
3.播種 當(dāng)?shù)厣剿幍牟シN一般在4月上中旬,而雙膜覆蓋栽培可在3月上旬,提早30天左右。栽植時(shí)在覆蓋的黑色地膜上按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開穴,穴內(nèi)澆水,水滲后將“莖嘴子”插入穴內(nèi),每穴1株,覆土壓實(shí)。每667平方米定植3000~3200株。
4.建拱棚 用竹片插弓形架,離地面高40厘米 ,每150厘米插一根竹片,中間用細(xì)鐵絲順壟固定,然后蓋上厚0.08厘米、寬7.2米的農(nóng)膜,用壓膜線固定,防止大風(fēng)揭膜。
四、苗期管理
蓋膜后拱棚內(nèi)白天溫度保持25℃~28℃,夜間12℃,15天(苗出齊)后,棚內(nèi)溫度保持20℃~25℃,夜溫12℃以上,植株在拱棚內(nèi)生長30~40天,隨著天氣變暖,可適當(dāng)通風(fēng),逐漸把拱棚膜去掉,在自然溫、光條件下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