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識碼:A
【由西藏民族學院高水平培養(yǎng)計劃支持】
摘要:《論語》被譽為中華儒學第一經(jīng),其內(nèi)容可謂博大精深,且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鬃由頌槿鍖W文化的奠基人,其思想深邃,影響廣泛,本文將從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論語》中孔子的政治思想,通過分析“仁”和“禮”的內(nèi)涵來講述其對維護社會的運行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研究《論語》亦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及其意義。
關鍵詞:論語;政治;仁禮
《論語》是儒家學說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部著作,其內(nèi)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儒學身為我們國家在封建時期的正統(tǒng)思想,一直以來對我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發(fā)揮著極大地影響。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則是孔子,在他的思想中,“仁”則處于整個體系的核心主導地位,人們通常把孔子的政治簡稱為仁政,亦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梁啟超曾說:“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1]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說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如果禮是對社會秩序的具體要求,樂是社會民眾內(nèi)心要追求達到和諧的目標,那么孔子《論語》中的仁就已成為社會各個層面探尋的終極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方法的?!叭省敝饕獜娬{(diào)了內(nèi)在道德和要求,而“禮”和“樂”則是“仁”的外在表達和具體要求,可以說二者是相輔相成構成了孔子的政治理念。而在孔子的政治思想具體實施上則是通過教化和舉賢才兩種方法來完成的,這兩個步驟也是實現(xiàn)孔子心中“大同”社會的必要途徑,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的基礎,其結果也對后世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
在春秋時期,兵荒馬亂弱肉強食,各個諸侯擁兵自立相互攻伐,整個社會的秩序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要解決這一亂象只有“克己復禮”。要想從根本上恢復安定的秩序,制止社會的暴亂,那就是教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使民“有恥且格”。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言道:“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3]孔子希望通過正名、尊王、復禮、德化的路徑使社會回歸到一個正常的秩序??鬃拥恼嗡枷胧且粋€完整的思想體系。首先,孔子對自己的政治思想的內(nèi)核和基礎做了明確的說明,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墩撜Z·顏淵》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盵4]而仁的意思就可以簡單地稱之為相互關愛,它的表達有很多方式,在社會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克己、復禮、孝悌、忠恕等等,歸根結底就是倡導人們要相互關愛包容,在《論語·雍也》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5]更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其次,孔子對其政治思想“仁”的具體內(nèi)容上也有明確的說明,在《論語·顏淵》中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6]要克制自己,按照禮法來做,那么天下的一切就歸于仁了,可見禮就是實現(xiàn)仁政的方法??鬃拥亩Y是沿襲周朝周公的一套典籍制度和規(guī)范,也可以看得出恢復禮制已成為孔子最迫切的政治訴求。同時孔子提倡教化,并認為人性相似,人的性格都是可以在后天的生活學習中被塑造的,在《論語·陽貨》中說道:“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盵7]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仁和禮樂即可以說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但卻又是上下有別的。仁是內(nèi)在的,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礎,是禮的內(nèi)在顯現(xiàn),而禮樂則是以仁為基礎的。在春秋末期,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各個諸侯擁兵自重,相互征伐,孔子對社會中無視禮節(jié)僭越的行痛心疾首,在《論語·八佾》中孔子面對季氏八佾舞于庭說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8]正是社會的無序混亂才催生了孔子對于“復禮”的迫切要求,在《論語·堯曰》中孔子又說到“不知禮,無以立也?!盵9],可見孔子是極其看重禮的形式的。但相對于禮的形式,孔子注重的則是禮的深刻內(nèi)容,那就是仁。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說道“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0]由此可見“禮”“樂”和“仁”,雖然聯(lián)系緊密,但卻是有上下之別的,那就是一個治標,一個治本,標本兼治就是孔子的政治目的了。
孔子政治思想實施的具體方法就是教化和舉賢才,并列出了詳細的步驟。在《論語·子路》中“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1]?!毕茸屓丝诙嗥饋?,接著讓這些人富裕起來,然后再對他們進行教化。這樣的一個循序即是符合當時社會生產(chǎn)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又滿足了民眾的基本物質要求和生活保障,也只有在充分的物質保障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精神層面的活動,即接受教育。反之在物質保障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更高層次的精神要求無異于天方夜譚?;蛘咴谖镔|生活保障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不經(jīng)過完整的教化和對文化的傳承,那么民眾還是會無序無禮,社會仍舊會動蕩不安。在《論語·泰伯》中孔子又說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盵12]意思就是要讓民眾必須按照這樣的一個順序,循序漸進,最終達到人人有禮,從而為繼社會的安定有序。因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庶、富、教才是其政治目標實施的外圍保障。其次,孔子的“舉賢才”的思想同樣是其政治思想實施的方法之一,在《論語·子路》中,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答道:“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13]教化之后的或之前的優(yōu)秀人才只有參與到政治生活中,才能更好的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正是由于從“仁”到“禮”致“教化”然后到“舉賢才”內(nèi)在的緊密聯(lián)系性,從而構成了孔子完整的政治思想,也才有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輝煌成就和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發(fā)展局面。
孔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說被中國封建時期的各朝各代繼承了下來,從漢武帝開始大多統(tǒng)治者都把儒家思想視為治國安邦的良藥,孔子本人也由一介草民變成了“天縱之圣”、“天之木鐸”,被后世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文宣王等等,同時也受到全人類的矚目,為選定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由此可見孔子在中國以及全球的地位和影響力,其思想早已超越了國界,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也證明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治國安邦的政治實踐中是卓有成效的。從古至今不論是尊敬孔子的人還是反對孔子的人,都必須承認一點:孔子的政治學說與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有著極其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足以說明孔子的政治學說的巨大影響力。除此之外,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得到了中國封建時期人民的極大擁護,在沒有近代民主思想涌入中國前,孔子的“仁”政可以說是最好的政治形式?!皣豢梢蝗諢o君,家不可一日無主”的思想長時間占據(jù)了中國老百姓的心田,因為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恕、孝、悌、恭、寬、信等道德節(jié)操極大地促進了風俗的淳化,規(guī)范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秩序,這些結果都較好的促進了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家庭的和睦,也造就了中國人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人格。
誠然孔子的政治思想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可以看出兩個最明顯的不足,那就是缺乏本體論依據(jù)和輕視法制,也正是因為這兩點孔子的政治思想才未能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所重用,也有了后來儒家思想的繼續(xù)發(fā)展,才有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這樣的半宗教半政治政治學體系。也才有了法家思想的儒學的補充,使得“外儒內(nèi)法”和“陽儒陰法”對統(tǒng)治者更有吸引力,因為在當時弱肉強食禮崩樂壞的年代,沒人愿意相信單單依靠道德的感化作用就可以一統(tǒng)四海,肅清八荒。但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在當代已完全喪失了意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很多歷久彌新的東西,它們已足夠給當代人一定的啟示和反思。那么它有哪些東西依舊能在當代閃放出熠熠光輝呢?
在當代以構建法治為核心的社會中,同時充斥著功利主義與投機主義,這種社會風氣的橫行正是由于在某些方面道德滑坡造成的。那么孔子的政治思想與他們有什么關系呢?首先是“仁”與法治的關系,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德治,也就是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
他講到:“在論述形式法時,我們已經(jīng)說過,這種法單以禁令為其內(nèi)容,因之嚴格意義的法的行為,對他人的意志說,只具有否定規(guī)定。反之在道德領域中,我的意志的規(guī)定在對他人的意志關系上是肯定的,就是說,自在地存在的意志是作為內(nèi)在的東西而存在于主觀意志所實現(xiàn)的東西中?!盵14]在人們不能意識到法的本質之前,法律只能是人的外在性的東西,也就注定了它的范圍的有限性,而道德則處于那最純粹至高端,它以人的共同認知為基礎,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道德可以涵蓋到的范圍顯得更加廣闊,且更加自由。在當下崇尚法治的社會氛圍下還是要以德治為輔助才能更好的維持社會的安定有序。其次是與投機主義的關系,投機主義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就可以使用一切方法,完全不按規(guī)則辦事,更有甚者視規(guī)則為腐儒之論,其最高追求是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以結果來衡量一切,完全不重視過程,如果它有原則的話,那么它的最高原則就是成者王、敗者寇,當今社會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面對投機主義的盛行唯一的方法就是“仁”,就是必須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和建立以誠信為本的道德觀念。再次是與功利的關系上,孔子一直提倡重義輕利,在《論語·里仁》中孔子曾講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盵15]在當下社會生活中集體意識淡化、人際關系冷漠,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反而以此為榮。這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正是道德的缺失造成的,即使社會生產(chǎn)力再發(fā)達,物質生活再豐富也無法彌補這一缺憾,道德雖然與功利無關,但它確是超功利的,在當下社會發(fā)展中正是需要提倡和需要的。
從上文可以看出在《論語》中孔子的政治思想在設計上比較完整,并且其內(nèi)容和涵義也是非常豐富的。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孔子的政治思想之所以能夠得到發(fā)展和延續(xù),并能在當今社會也受到了全人類的關注,就在于孔子的思想中仍舊有我們值得反思和學習的地方。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珍視自己文化的民族,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認可,它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這個民族的整體風貌,這個民族智慧及品性結晶,更是這個民族的未來的走向。我們對此應該更加珍惜,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深入學習和發(fā)掘孔子思想以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面,努力完成我們這代人應盡的義務。
參考文獻:
[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朱熹.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朱熹.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朱熹.論語·顏淵,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朱熹.論語·雍也,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朱熹.論語·顏淵,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朱熹.論語·陽貨,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朱熹.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朱熹.論語·堯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朱熹.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朱熹.論語·子路,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朱熹.論語·泰伯,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3]朱熹.論語·子路,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5]朱熹.論語·里仁,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
李士朋(1988—),男,漢族,山西省運城市人,學者,哲學碩士,單位:西藏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楊成才(1987—),男,漢族,青海省西寧市人,學者,哲學碩士,單位:西藏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藏傳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