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
摘要:晚明畫家李日華提出真工實寫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精神,并以“形、勢、韻、性”為繪畫的表現(xiàn)層第,在晚明的中國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話語中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思想方向轉(zhuǎn)向?qū)κ挛锉旧砘貧w之中,而這實質(zhì)上進一步使晚明畫論話語向形式、表現(xiàn)、象征、自由轉(zhuǎn)型。
關(guān)鍵詞:真工實寫;李日華;回歸事物本身
真工實寫
李日華,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卒于崇禎八年(1565—1635年),字君實,號九疑,又號竹懶,浙江嘉興人。萬歷二十年中進士,歷任九江府推宮,西華縣令,太仆素少卿。李日華一生潛心書畫,論者稱其“書畫亞于玄宰(董其昌),博雅亞于損促(王惟儉),兩微兼二公之長,落之穆之,韻度悠然,可謂名士矣”。著有《六硯齋筆記》雜識、《竹懶畫媵》題贊、《紫桃軒雜綴》和《味水軒日記》。
李日華把繪畫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客觀對象的真實描繪,這種真實描繪是建立在“傳神寫照”和“氣韻生動”的基礎(chǔ)上,以繪畫本體為繪畫目的,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為繪畫根基。繪畫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強調(diào)繪畫的純粹性。另一類是表達畫家精神風貌,不重視客觀對象的描繪,追求主體精神的外化,畫面的“氣韻”神采由畫面自身的言語完成,所謂“寫胸中逸氣”。李日華的兩種分類,類似董其昌的南北宗的分類。但董其昌貶北宗而揚南宗,李日華對兩種風格都給予了肯定,他認為繪畫的高低與風格無關(guān),與作者的地域更無關(guān)系,藝術(shù)的成就只與生命的轉(zhuǎn)換氣韻程度有關(guān)?;氐绞挛锉旧怼罢嬷畬嵞堋钡膶陀^對象描述,不管描述的方面是否出奇,只要有“氣韻”就是好的作品。
在這個基礎(chǔ)上,李日華提出了“形、勢、韻、性”的四個等次?!狈矤钗镎撸闷湫?,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形者方圓平扁之類,可以筆取者也。勢者轉(zhuǎn)折趨向之態(tài),可以筆取,不可以筆盡取,參以意象,必有筆所不到者焉。韻者生動之趣,可以神游意會,陡然得之,不可以駐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藝之熟,照極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雹偎J為凡是畫畫,得到形似,不如得到對象的勢;得到勢,不如得到對象的韻;得到對象的韻味,不如得到對象的本質(zhì)。形就是對象的方圓平扁等外在形象,可以靠用筆表現(xiàn)出來。對象的勢態(tài)勢它的轉(zhuǎn)折趨向,可以靠用筆表現(xiàn),由于畫家的主觀感受,用筆就不能完全表現(xiàn)出來了。韻味是畫面生動的趣味,可以用心體悟感受,一下子出現(xiàn)了,不可以努力思索而得來。性是對象的本質(zhì),技藝的純熟,達到最高境界自然呈現(xiàn)出來,不容許思考的自然表現(xiàn)。
整個晚明體現(xiàn)的是“情”本體話語系統(tǒng),李日華的話語努力平衡“情”與’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他在不自覺的強調(diào)“物”的本質(zhì)內(nèi)涵之時,就回歸到了對事物本身,而這個本身與事物本質(zhì)無關(guān),只與人的言說方式有關(guān)。也就是繪畫獨特的言說事物的方式,已經(jīng)遠遠拋開了事物的外在形象,所謂的對事物本身的回歸只不過是一種言語方式的轉(zhuǎn)換罷了,在繪畫上的表現(xiàn)就是繪畫風格的轉(zhuǎn)變。所以李日華又說:“古人繪事,如佛說法,縱口極談,所拈往劫因果,奇詭出沒,超然意表,而總不越實際理地,所以人天悚聽,無非議者。繪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實有吐出便是矣?!雹诠湃水嫯?,不強調(diào)對自然造物的模仿,重視的是畫家意趣的表現(xiàn),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李日華的寫意觀是對畫家真情實感的表現(xiàn),他認為把內(nèi)心的情感意趣娓娓道出即可,不必追求對物象外形的模仿。
李日華在不自覺強調(diào)主體精神之時,又努力去對自然物像所蘊含的事物本質(zhì)——天人合一的本質(zhì)進行思考。他認為通過人的觀照和感悟,能夠參悟到自然世界的本質(zhì),從而在畫面上達到“與造化爭神”之奇。他寫道:“陳郡丞嘗謂余言:‘黃子久終日盡在荒山亂石叢木深攧中坐,意態(tài)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每往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此大癡之筆,所以沉郁變化,幾與造化爭神奇哉!”③在這里,李日華認為黃公望的山水畫能與造化爭神,在于他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去卻了主體與自然的間隔,把自己放回到自然之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以這樣的體悟去完成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這種體悟,自然能與造化爭神。
李日華的畫論,以儒學天人合一的話語思考方式,努力去尋求主觀和客觀的平衡,強調(diào)“真之實能”、“胸中實有,吐出便上”、“與造化爭神”,在明代畫論尚“真我”與“本色”,“以畫為樂”、“適情悅性”的話語系統(tǒng)和明代文人畫的簡讀自然、荒寒率意的圖式系統(tǒng)中,不自覺的使自己的思考方向轉(zhuǎn)向?qū)κ挛锉旧砘貧w之中,而這實質(zhì)上進一步使晚明畫論話語向形式、表現(xiàn)、象征、自由轉(zhuǎn)型。
注釋:
①李日華《六硯齋筆記》
②李日華《紫桃軒雜綴》
參考文獻:
[1]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2]湯用彤《湯用彤學術(shù)論文集》[M],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作者簡介:
肖壽林(1974—),男,漢族,云南曲靖人,講師,藝術(shù)學碩士,單位:云南師范大學藝術(shù)學院,研究方向:書法、美術(shù)學。
肖壽林"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