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第13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一般項目“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的運用”(項目編號:13C242)研究成果。
摘要: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黨中央提出的一項基本刑事政策。殘疾人的身體、心理狀況和犯罪特點等與一般人不同,從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運用的突出問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的運用建議三個方面來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寬嚴相濟;殘疾人;刑事責任
殘疾人分為肢體上的殘疾人和智力上的殘疾人,不管是肢體上的殘疾人還是智力上的殘疾人,法律都對其犯罪采取了從寬的處理。這是因為,從一般情況來看,由于殘疾人的先天條件不利,其犯罪的危害性往往較小,另外,殘疾人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其生活和就業(yè)等方面都十分不易,他們經(jīng)常受到歧視,心理也變得脆弱而敏感。綜合以上各種因素,法律對殘疾人罪犯采取了“悲憫”的態(tài)度,規(guī)定對殘疾人的一般性犯罪采取從寬處理。這也正體現(xiàn)了我國寬嚴相濟基本刑事政策的實踐運用。然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究竟如何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貫徹實行,怎樣才能寬嚴適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則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
我國很早就存在寬嚴相濟的思想,例如,早在初唐時期,“寬嚴適中、簡約明易”便是統(tǒng)治者的基本指導思想。到了2005年,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新理念,這更確立了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地位。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是指“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寬以濟嚴,嚴以濟寬;寬嚴有度,寬嚴審時”,也就是說,對刑事犯罪區(qū)別對待,既要做到有力打擊犯罪,對犯罪行為絕不縱容,又要把握好打擊的力度和范圍,對于性質(zhì)并不惡劣或者情有可原的犯罪行為,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進行寬大處理,給犯罪者更大的改過自新的空間,以此實現(xiàn)刑事司法活動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無疑適用于殘疾人犯罪,殘疾人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參與犯罪案件的數(shù)量并不少,甚至呈上升趨勢,且其作案的手段、方法,造成的嚴重后果令人咋舌。因而,對殘疾人犯罪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也成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選擇。在現(xiàn)行法律中,我國刑法規(guī)定了對精神病人、聾啞人與盲人的不負刑事責任或者從輕處理。在司法實踐中,寬嚴相濟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也有所體現(xiàn)。此外,一方面,由于殘疾人有心理、生理上的缺陷,他們的作案主觀惡意一般不大,適當減免其刑事責任與其罪行大小相適應,另一方面,他們在就業(yè)、教育、人際交往等方面常常受到歧視,比社會上正常人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更大,其心理也更容易變得脆弱、敏感,絕大多數(shù)的殘疾人是極度自卑的,因而,出于人道主義,也不宜對其處罰過重,理應寬大處理。
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運用中的突出問題
(一)殘疾人范圍的劃定尚不明確
我國現(xiàn)行刑法只規(guī)定了精神病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對他們“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社會上還有很多半聾啞人,他們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殘疾人,只是偶爾聽不見或者說話不清楚,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其實并不比一般的殘疾人少,這樣一個處在殘疾人邊緣的群體是否也應該納入刑法所規(guī)定的寬大處理的范圍,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更為細微的問題。另外,關于智力殘疾人與精神病人的界限也不明確。在我國,精神病人和智力殘疾人的界限尚不明確,在司法實踐中,是模棱兩可的。這就不利于智力殘疾人刑事責任的減輕,不利于保護這一“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的合法權利,從而阻礙刑法目的的實現(xiàn)。
(二)對殘疾人作案手段、造成后果的考慮不足
這不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與婦女、兒童等群體相比,殘疾人無疑是弱勢群體中的最弱勢者,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殘疾人犯罪案件數(shù)量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因為他們的生存更艱難,有正常人所沒有的生理、心理缺陷,因而更容易在方方面面受到社會的歧視,產(chǎn)生厭世的心理,對社會不滿,對正常人群反感,加上人們通常對殘疾人犯罪的防范意識較弱,因而,殘疾人往往更容易犯罪,也更容易得逞。近年來,殘疾人犯罪案件的數(shù)量在上升,作案方法的越來越多,手段越來越殘忍,犯罪形式向團伙化發(fā)展,有的還帶有黑社會的性質(zhì),造成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
(三)規(guī)定太過籠統(tǒng),未充分考慮到殘疾人的特殊性
只是將其作為與一般弱勢群體相并列的群體,而實際上,他們是最弱勢的群體。未成年人、婦女等弱勢群體所受到的歧視或不平等待遇通常是觀念上的,只要自身足夠努力,通常可以相對減輕或者消除這些歧視,然而,對殘疾人群體來說,其遭受的歧視或者不平等待遇,不只是觀念上的,更主要的是由于自身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這種缺陷并不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消除的。對殘疾人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哪些地方應該比一般弱勢群體更嚴,哪些地方應該更寬,都應該根據(jù)殘疾人的身心特點、其犯罪的實際狀況以及社會上的綜合因素來考慮,而不是一概而論。另外,不同類型的殘疾人犯罪有不同的特點,寬嚴相濟政策的運用也應有所差別。
三.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殘疾人刑事責任中的運用建議
(一)明確殘疾人犯罪的主體
這不僅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之上,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殘疾人犯罪的主體應該隨之適當?shù)財U大,體現(xiàn)在刑法條文之中,應該不僅僅是對精神病人、又聾又啞的人以及盲人的從寬規(guī)定,還應加入對智力殘疾人、半聾啞人等的規(guī)定,使殘疾人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更加全面化,更加規(guī)范化,以此使智力殘疾人、半聾啞人的相關權利得到保障。
(二)充分考慮殘疾犯罪者的作案手段、方法、性質(zhì)
給予殘疾犯罪者與其罪行大小基本相同的處罰,而不是簡單地考慮到其為殘疾人,就當然地減輕處罰,要準確把握刑法規(guī)定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條件。根據(jù)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犯罪分子所受到的刑罰懲罰應當與犯罪的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以及其所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更加表明,給予殘疾犯罪者的作案手段、方法、性質(zhì)足夠考慮,是十分必要的。在殘疾犯罪者的處罰方面,必須貫徹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方針,還要結合社會觀念等客觀條件,在社會生活、刑事責任方面給殘疾人以更多的寬容和關愛。
(三)建立符合殘疾人特點的辦案機制、懲罰機制
在偵查階段,該專門小組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派員介入偵查,對犯罪情節(jié)輕微,無逮捕必要的案件,可以根據(jù)法律有關規(guī)定,適用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對其作出不予批準逮捕或者不起訴的決定。對于犯罪較輕的殘疾人進行判決,則可以適當縮短其自由刑的長度,陳興良教授就曾提出:“減少短期自由刑的適用勢所必然,減少短期自由刑適用的方式之一就是擴大緩刑和非監(jiān)禁刑的適用。”建立起符合殘疾人特點的辦案機制、懲罰機制,能夠使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得到更好的運用,使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芻議[J].人民檢察,2006(19).
[2]張智輝.寬嚴相濟形式政策的司法適用[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12).
[3]馬洪路.中國殘疾人社會福利[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4]黎光宇.殘疾人犯罪現(xiàn)狀、原因分析及司法對策[J].犯罪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簡介:
焦珂(1993.11—),女,河南洛陽人,本科,現(xiàn)就讀于江蘇大學文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