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9"文獻標識碼:A
摘要:從林則徐開始,中國士大夫一直以為中國鴉片戰(zhàn)爭所帶來的恥辱,是沒有“船堅利炮”的問題,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末以來,中國社會長期處于戰(zhàn)爭與動蕩的年代,其匆匆制定又匆匆拋棄的憲法如過眼云煙。在晚清年代,中國缺乏憲政文化的基本要素。由于在傳統(tǒng)上缺乏民主,社會大眾并未能影響改良的進程;雖然為數(shù)不少的士大夫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但政治權力最終掌握在極少數(shù)滿清統(tǒng)治者手里致使其能夠肆無忌憚地鎮(zhèn)壓任何可能觸動既得利益的改革努力。
關鍵詞:變法;制度;憲政文化
清末以來,中國社會長期處于戰(zhàn)爭與動蕩的年代,其匆匆制定又匆匆拋棄的憲法如過眼云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法治與憲政本來就是中國的弱項,法治文化在儒家傳統(tǒng)中先天不足,祖先沒有留下豐厚的遺產(chǎn),近代遭遇到列強又因為民族自大心里障礙而發(fā)展的斷斷續(xù)續(xù)。
一、晚清立憲的原因
(一)立憲思想的不斷形成
從林則徐開始,中國士大夫一直以為中國鴉片戰(zhàn)爭所帶來的恥辱,是沒有“船堅利炮”的問題,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少數(shù)改良主義者認識到腐朽的政治制度是中國走向富強的根本保障,如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但他們的主張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從1905年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開始,到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圍繞著憲政這一核心而展幵的清末憲政運動前后共經(jīng)歷了7年時間。然而,在高漲的立憲思潮背后,卻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此期間,立憲派、革命派和清王朝這三股力量關于是否發(fā)展憲政進行政治力量的博棄,在中國這個歷史大舞臺上彼此角逐,同時各方勢力的內部也有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博弈,有中央政府與地方督撫之間的合作性博弈;有滿清貴族與漢族之間因為“異族”統(tǒng)治而產(chǎn)生的長期競爭性博棄,與保守制度與舊制度之間的制度性博棄。①
(二)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的刺激
1895年的“甲午戰(zhàn)爭”宣告近半個世紀的“洋務運動”失敗,極大震撼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清政府準備接受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后,康有為發(fā)動在京參加會試的1200多名考生聯(lián)名“公車上書”,痛陳變法的重要性。甲午戰(zhàn)爭是許多知識分子認識到制度建構的重要性,紛紛學習憲法思想和制度,提出了君主立憲的初步主張。1898年推行“百日維新”,改革雖然失敗,但這次改革為憲政的建立奠定了政治與社會基礎。
立憲輿論在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前,除有康梁及孫中山為之鼓吹外,尚未在社會上層形成影響。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以小國而擊敗大國的事例給飽經(jīng)列強欺侮的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鑒于日本明治立憲以后的蒸蒸日上,朝野有識之士通過比較,基本上認為日本進行西方法文化改革而建立立憲政體,是其擺脫落后而躍入強國之列的根本原因。因此,清末社會遂在維新變法失敗后僅幾年內,又重新掀起要求立憲的運動。②此后,立憲成為朝廷議政的中心問題,立憲也成為各報紙雜志議論國事的熱門話題,涵蓋了以前關于變法、民權、議會的言論。
二、晚清立憲失敗的原因
(一)立憲派與清政府沖突
清政府是一個完全掌握統(tǒng)治權的既得利益集團,進而損害其利益,因而統(tǒng)治者的自然反應一般都是拒絕改革。立憲派與政府的斗爭也激化了政府與地方之間、滿漢官員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終至清政府完全失去預備立憲的社會和階級基礎,陷于孤立的境地。待辛亥革命爆發(fā),舉國響應,政府再想承認錯誤,按照立憲派的要求走完預備立憲的途程,為時已晚了。
(二)憲政文化在中國的缺失
憲法是一種文化的產(chǎn)物,反應一個民族傳統(tǒng)的歷史和文化,一部憲法的產(chǎn)生都有相應的文化背景。選項何種憲政模式,不僅取決于政治和經(jīng)濟條件,而且還取決于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③
要使憲政沿著和平的方向發(fā)展,需要一種有利于憲政轉型的文化。這事實上也正是困難所在,因為這種文化是和憲政制度相適應的,正是改革所要建立的憲政文化本身。憲政文化所要求的其實是寬容、同情以及相信矛盾可以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的法治信念。
在晚清年代,中國缺乏憲政文化的基本要素。由于在傳統(tǒng)上缺乏民主,社會大眾并未能影響改良的進程;雖然為數(shù)不少的士大夫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但政治權力最終掌握在極少數(shù)滿清統(tǒng)治者手里致使其能夠肆無忌憚地鎮(zhèn)壓任何可能觸動既得利益的改革努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包含著信奉權力的因素。信奉權力的文化不但使掌握權力的人過于自信、無所顧忌,而且使追求權力的人無所不用其極,不達目的不罷休。清政府對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迫害,就是這種權力迷信文化的體現(xiàn)。
三、晚清立憲對當今憲政建設的啟示
清末,中國當時缺少的正是社會大眾的參與,而大眾參與的缺乏構成立憲失敗的必然原因,即制度與文化層面的原因。沒有憲政文化的支持,憲法制度是不可能實施、確立、鞏固的。事實上,中國曾有很多套憲法制度,因為不同的軍閥政客上臺,都要搞一套自己的憲法,盡管這些憲法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所有這些憲法制度都未能獲得有效實施,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憲法制度沒有一種憲法文化的支持。
文化、制度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制度和社會發(fā)展總是息息相關的。文化的不同影響了人們對正式制度的不同的看法,進而影響了人們對于制度的選擇和改良的方式,這就帶來了制度的演進的差異,并進一步影響社會發(fā)展,帶來發(fā)展的差異。④
孟子早已提出:“徒法不知以自行”。作為人所制定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法律本身并沒有實施自己的力量;要真正成為有效的制度,法律規(guī)則必須依靠法律文化。法治文化告訴每一個公民,法律是必須要遵守的,盡管它此時此刻未見得對你個人“有利”,你甚至不一定認為某項法律是公正或對社會有利的,但這都沒有關系;不論特定法律本身如何,任何人違法都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從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起,中國憲政已經(jīng)歷百年滄桑。和百年前相比,中國今天的最大進步就是民間憲政意識空前高漲,而目前的主要瓶頸在于制度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進行漸進的制度改革,進而促進文化轉變并深化制度改革。只有這樣,憲政制度與文化的演進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
結語:
在很大程度上,清朝的立憲失敗和最終滅亡就是諱疾忌醫(yī)、阻撓改革的結果。民族自大心里延誤了清王朝的自我改良,致使中國喪失了發(fā)展機遇,最后無論在經(jīng)濟、軍事還是在法治建設上都遠落后起步更晚的鄰國日本。當代研究學習清末立憲史,需以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正視自己的過去,承認并反思自己的缺點。
參考文獻:
[1]張晉藩著.中國近代社會與法制文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丁應通.試論清末預備立憲的必然性[J].江西社會科學.1998(07)
[3]侯微.清末憲政改革的意義[J].蘭臺世界.2010(11)
[4]張培田,陳金全.清末預備立憲的史實考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注解:
①辛向陽.百年博弈: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100年[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14.
②張培田,陳金全.清末預備立憲的史實考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③張淑紅.清末預備立憲緣起與失敗論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2(03)
④汪進元,戴激濤.西方憲政的文化底蘊[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6)
作者簡介:
周寶金(1990-),男,安徽人,上海政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