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標題是“什么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有利于學習,我們還是盡量把范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么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么,內(nèi)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zhí)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nèi),而多半在課堂之外。
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jīng)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疾鞂懽鞯那闆r,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zhì)的內(nèi)容,然后編組成文,然后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guān)。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lián)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绔續(xù)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nèi)說,同樣是優(yōu)秀的。
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zhì)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tǒng)而言之,并不完全對,或并不時時對。有時候,口里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于自己的構(gòu)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jié)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后卻說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xiàn)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jīng)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jīng)過自己構(gòu)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
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nèi)。這樣認識有什么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yōu)殡S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guān)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這就會比較容易地做到思路靈活,文筆奔放??傊?,為了化敬畏為親近,易教易學,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頭”是有利無害的。
【提示】
作者先說了“作文”是一項編寫成文的活動,將“作文”外延由課堂擴大到課外;接著說了“作文”的靈活性和自由性,界定出“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然后區(qū)分不是“作文”的幾種情況,并總結(jié)出“作文”的確切定義;最后指出“作文”“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的性質(zhì)。本文內(nèi)容豐富,很有見地,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