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有時候也是文化的高度濃縮和典型象征。茶烘古稱華豐,是一個青山圍護的地方。這里種茶歷史悠久,據(jù)《華安縣志》記載:“華安茶葉栽培歷史悠久,據(jù)傳唐朝開始,仙都、華豐已有產(chǎn)茶,縣城華豐稱為‘茶烘’”。茶烘,一聽這名,雖遠隔萬里仿佛就能嗅到茶葉的芬芳。
許多史實印證了華安的茶葉發(fā)展,它經(jīng)歷了漫長持久的過程,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形成了華安人民更加勤勞善良純樸執(zhí)著的民俗民風(fēng),華安人民對茶葉的熱衷與摯愛,正所謂,千年茶烘萬里香,萬千情趣一心存,體現(xiàn)了生存可以隨遇而安,生命卻要有所堅持的態(tài)度。
鐵觀音植株灌木型,中葉類,遲芽種。樹姿開張,枝條斜生,稀疏不齊;葉形橢圓,葉色濃綠,葉厚質(zhì)脆,葉緣波狀,略向后翻,鋸齒疏鈍,嫩芽紫紅。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長期7個月,制烏龍茶品質(zhì)特優(yōu),滋味醇厚甘鮮,香氣清芳高雅,水色清澈金黃,葉底肥厚軟亮,常以天然的蘭花香和特殊的“觀音韻”而區(qū)別于其它烏龍茶。因此,它理所當然成為華安人民種植制作的首選。
2000年以來,茶產(chǎn)業(yè)迅猛發(fā)展的華安縣,創(chuàng)新鐵觀音茶葉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加工技術(shù),生產(chǎn)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優(yōu)質(zhì)茶葉,茶葉品質(zhì)與效益明顯提高。從采摘標準、制作工藝、改進加工、包裝儲藏等環(huán)節(jié)入手,找切口,深挖掘,重特色,根據(jù)市場拓展需要,更加關(guān)注品質(zhì),發(fā)展內(nèi)涵,溶入文化,打造品牌,廣泛宣傳。一時間,華安鐵觀音這個名字沸騰了華廈大地,點燃了茶農(nóng)對生活的熱愛,吸引了海內(nèi)外茶商慕名而來的腳步,雅之道、茶字典、哈龍峰、佳鄉(xiāng)源、皇家龍等各種名牌茶企業(yè)應(yīng)運而生,迅速發(fā)展,品種多樣的茶葉品牌打造和推廣,使鐵觀音這個名字更加名揚四海,香飄萬里。
如今走進華安境內(nèi),隨處可見茶樹形成的一道道亮麗風(fēng)景線,愛打拼的華安人民,家家有茶山,戶戶有茶園,門內(nèi)是幸福滿滿的溫馨日子,門外是生機勃勃的翠綠希望。即使尋常百姓人家,也是杯不離手,茶不離口,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茶生活。在鄉(xiāng)村榕樹下,在小鎮(zhèn)店鋪前,在縣城茶館里……一盞茶,佐以香煙,佐以點心,佐以天南地北的談資笑料。熟悉的人,會更無拘束;本來不熟的,在茶的牽引下,也會成為無所不談的知己。好心情,錦上添花;壞心情,雨過天晴。以茶會友,廣結(jié)善緣,酒香不怕巷子深,茶香不怕華安遠,華安鐵觀音,引來了多少貴客佳朋,滋潤了多少人生枯燥,溫暖了多少人間歲月,創(chuàng)造了多少神奇故事,留下了多少美妙詩句。
就在二十年前,龍海詩人黑棗第一次泡飲華安鐵觀音,從此結(jié)下了茶與朋友、茶與生活、茶與詩歌、茶與生命的不解之緣……
“華安朋友送我一斤鐵觀音,晚飯后,我試著泡飲一番,覺得欲罷不能。那種淡然有清香,余味無窮的美妙,在那個平常的傍晚,悄然推開我的心靈之扉……”。詩人在角美鎮(zhèn)經(jīng)營一家新書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著平淡的流年和心靈的一方靜土,賣書,飲茶,寫詩,過著左手書,右手茶,品味詩意人生的生活。詩意的棲息,詩意的行走,詩意的品茶。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什么會這么早開店。無論冬夏,整條街就算我最早把店門打開的。早早搬出一只茶幾,幾把小椅子。等把開水和茶具端出來時,朋友們也來了。一個、兩個……絡(luò)繹不絕地到來;一盞茶兩盞茶,依著那道千古不變的程序,演繹著一天一天,或恬淡或喜悅或燥中求靜的心情故事。我無非就是要享受這種可細品,耐回味的美好氛圍罷了?!薄艾F(xiàn)在,我每天都在泡茶。朋友來,笑談暢飲;獨飲時,抽煙,看書,或發(fā)莫可名狀的呆。生活里有茶,茶在生活里。生活是一股甘冽的山泉,在心之壺里慢慢地燒開,沸騰,沖泡一盞余香不絕的好茶……”??梢姴柚凶涛?,令人回味,茶對生活更是紅袖添香,最終達到和諧相融、相映成趣的極品人生。
2005年春夏之交,詩人攜妻兒到仙都渡假,一路游覽如畫美景,登茶山觀茶園,聞香識茶農(nóng),嘗遍了上苑、送坑、嶺頭新村、云山、領(lǐng)埔等各地不同手藝的鐵觀音,激情澎湃,臨風(fēng)作詩,真摯情感躍然紙上,對鐵觀音初衷不改的獨鐘深情印證在《仙都,仙都》組詩里?!安枞~有人的品質(zhì):味甘、微苦、蕩氣回腸/香氣長了神仙的腳步/剛剛還在望不到頂?shù)纳綆p/立刻潛入我的肺腑……”“在仙都,好質(zhì)地的雨水揭開玉一般輕薄的蓋碗/好的茶葉響應(yīng)著美好的時光——/我提前聞見醇厚的人情,持久不散的心靈的清香/……/好的仙都,有好的鼻孔、嘴巴、舌頭和心臟/好的仙都,有我的好朋友/一個人或者一群人。一株茶樹或者一座天空……”“杜鵑花的左邊是一棵柏樹,右邊是另一棵柏樹/茶園一層疊著一層往天上去——/嶺頭新村。樓房造在最高的海拔上/一瓣瓣茶葉在暮春的陽光下伸著懶腰/不遠的地方,采茶女的背簍被幸福加劇了重量/我遇見了我詩歌的師長/他們將一個個嫩綠的詞晾曬、烘干/他們告訴我:好的詩歌要有好的水色/要經(jīng)得起時間的浸泡,要有無窮的韻味……”。且不說仙都鐵觀音給了詩人泉涌般的靈感。顯然,詩人用鐵觀音的品質(zhì)提煉詩歌的品質(zhì),用茶葉的品質(zhì)暗喻人的品質(zhì),純凈質(zhì)樸自然的處子情懷,情由茶生,詩由心生,渾然天成,感人肺腑。
在此期間,詩人通過詩歌、散文、隨筆、雜談等文體,濃劃淡筆寫下了關(guān)于華安鐵觀音的文字近萬字,其中分別有《茶生活》、《秋香》、《飲茶小令》、《飲茶小記》、《隨手記》、《朋友如茶》、《內(nèi)心的觀音》等。
2014年秋天,詩人舊地重游,“每次我聞著彌漫的茶香/都像一個迷途的孩子迅速找到故鄉(xiāng)”,仿佛重歸故里,詩人懷著對華安鐵觀音越陷越深的喜愛,分別寫下了《在嶺埔》、《茶名鐵觀音》、《親人》、《每次我聞著迷漫的茶香》等詩歌。“1、因為姓了一個硬梆梆的姓/所以叫了如此大慈大悲的名/2、茶名鐵觀音,真有大自在/鄉(xiāng)間草木,擁有金屬高貴的姓氏/能夠?qū)⒁蛔嚼缱鲎约旱陌鎴D/也只有它,敢與菩薩同名/普渡眾生,僅憑一縷馨香一滴甘露/和穿透茫茫苦海的細若游絲的/一聲輕喚……/3、喝茶時當如禮佛/無功利,不浮躁/在早晨,先敬未知的將來/在晚上,感恩即逝之惆悵/4、喝茶時,事先已經(jīng)有了歡喜心/若有苦味就對了/倘能回甘自然好/三杯后,余生全是僥幸”。在詩人眼中,鐵觀音已然上升為心中的佛,盤座在泥沙俱下的歲月中,拈花不語,笑看紅塵。而他本人,也禪悟人生的道法自然,感悟生命,感恩生活,空靈自在,心態(tài)成熟,心志淡泊,生活態(tài)度更加坦然,生命意義更加釋然。
生命里有茶,詩歌里有茶,生活里有茶,過日子如茶一杯,一口一口悠然品味,最舒適還是清淡滋味,讀懂了歲月,品透了紅塵,品出的人生,是清歡,是看淡,是順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