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蜜蜂通過一種近似舞蹈的形式將食物的方位、距離等信息傳遞給同伴,這被稱為非靈長類動物中最為復(fù)雜的行為。它在相當程度上承載了語言傳遞信息的功效,稱之為“舞蹈語言”。這一奇特行為早在200多年前就為人類所觀察到,但一直沒有被深入研究。
②直到20世紀40年代,奧地利的動物學(xué)家弗里施經(jīng)過多年的試驗研究,解釋了蜜蜂舞蹈這一通訊模式的細節(jié)。他的研究表明,蜜蜂回巢后,跳起8字形的擺尾舞:如果蜜源位于太陽的同一方向,它就頭朝上爬直線,反之,它就頭朝下爬直線;蜜源與太陽方位存在一定夾角時,跳舞蜂也會同樣爬一個夾角來表明蜜源的方位。它仿佛在說:“嗨,這個方向有好吃的?!碑斎?,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
③此外,跳舞蜂還以舞蹈的速度來表示食物的遠近:距離越近,舞蹈過程中轉(zhuǎn)彎越急,爬行越快;距離越遠,轉(zhuǎn)彎越緩,動作也越慢。有趣的是,如果跳舞蜂為了尋找食物而飛了彎路的話,它向同伴們指引的方向,不是它所飛過的彎路,而是調(diào)整過的直接飛向食物的方向。
④后來,科學(xué)家又發(fā)現(xiàn)了跳舞蜂會利用翅膀發(fā)出嗡嗡的聲音,在人們都認為蜜蜂是聾子的時代,有些科學(xué)家提出了這樣的假說:跳舞蜂在扇動翅膀時可以將某種微弱的振動傳遞到蜂房,目的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它。其實,不同于人耳對聲音的感知,蜜蜂不能感知到聲音,但感知物體振動的能力卻相當靈敏,它們可以用觸角梗節(jié)上的約翰斯通氏器來檢測空氣粒子的振動。蜜蜂在進行擺尾舞時靠翅膀產(chǎn)生一系列脈沖聲音,追隨的蜜蜂以觸角接近跳舞蜂腹部空氣振動最強的地方,來靜靜地感知這一信息。
⑤跳舞蜂并不能引起蜂房的振動,而圍觀的蜜蜂接到信息后會將胸壓在蜂房上,發(fā)出短暫的尖叫,讓蜂房顫動。似乎在告訴跳舞蜂:“你該停下來了!”跳舞蜂隨后吐出一點它所收集的食物,讓同伴感受一下“樣品”。這真是一個巧妙的安排,跳舞蜂通過拍動翅膀傳遞信息,同伴則通過振動蜂房告訴它何時停止,兩種信息的傳遞互不干擾。
⑥隨后,有人又提出了另一個假設(shè):蜜蜂也可能利用攜帶的食物氣味信息來通訊。普林斯頓大學(xué)的詹姆斯·古爾德否定了氣味假說。他在黑暗的蜂房里設(shè)置一個燈,把黑色的膠涂在跳舞蜂的眼睛上,讓它看不見燈泡,仍按照正常的太陽規(guī)則跳舞。但其他蜜蜂沒有被蒙住眼睛,能夠看見燈。注視舞蹈的蜜蜂們測量著“舞步”相對于光源的角度,而跳舞蜂則根據(jù)重力線和太陽方位來調(diào)整角度。這個實驗的結(jié)果是,蜜蜂們按照錯誤的指示去尋找食物,它們排除了氣味等其他因素的干擾。
⑦現(xiàn)在,讓我們把所有的線索拼湊起來,看看蜜蜂是怎樣利用舞蹈語言來工作的:
。
問題:
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舞蹈語言”是蜜蜂傳遞食物信息的唯一方式,它被稱為非靈長類動物中最為復(fù)雜的行為。
B.蜜蜂8字形的擺尾舞,不僅能傳達空間方位和距離遠近的信息,還能傳達路線的曲直信息。
C.蜂巢中的其他蜜蜂是用約翰斯通氏器來檢測空氣粒子的振動從而感知跳舞蜂傳達的信息的。
D.詹姆斯·古爾德所做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跳舞蜂在被蒙住眼睛后會向同伴傳達錯誤信息。
2.下列的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按照弗里施的理論,蜜蜂們依據(jù)跳舞蜂傳達的舞蹈信息,就能毫不費力地找到食物的準確方位。
B.跳舞蜂在舞蹈后吐出一點它所收集的食物“樣品”給同伴,以便讓它們知道食物的味道和種類。
C.剪掉一點跳舞蜂的翅膀,盡管它依舊跳舞,但因聲音波形不同,其他蜜蜂接收的信息可能有誤。
D.在跳舞蜂發(fā)出信息后,如果改變食物的位置,其他蜜蜂仍會按照舞蹈指令去原地尋找食物。
3.根據(jù)文意,用簡明的語言將結(jié)尾段畫線處補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