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學民”、“學渣”……這些按學習成績劃分階層的“學習外號”,如今成為學生間互相調(diào)侃、評價定位的一個新方式。每一類別都有其詳細明確的定義,每一位學生似乎也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迅速給周圍的同學定位。在這樣的三六九等的分類下,構成一個班級的學習格局。
“學習外號”看上去都是些新名詞,其實我們并不陌生。從應試教育產(chǎn)生第一天起,這套體系就自然根據(jù)成績優(yōu)劣生出一套排序規(guī)則:以前,我們按照分數(shù)多少,把學生排成“優(yōu)生”、“中等生”、“差生”的序列;現(xiàn)在,學生自己主動解嘲,幽默地把“優(yōu)生”、“中等生”、“差生”置換成“學霸”、“學民”、“學渣”。名字變了,應試教育對人的單一評判并沒有變。
這件事真正讓人憂慮的地方,其實在于素質(zhì)教育、多元評判喊了這么多年,學生們相互間的評價,依然是以成績優(yōu)劣作為主線,而不是根據(jù)個人優(yōu)勢、品格、情商等多元標準看待一個人。如果非要說這種評判中間還有點多元評價的元素,頂多也就是根據(jù)某個學生在學與玩之間分配比例的多少,來判斷這個人是既會學又會玩的人才,還是只懂應試的學生??芍皇侵涝趯W與玩之間做分配的人,就一定會成為這個社會需要的人才嗎?他們的未來人生是否就一定如學生時期般永遠霸氣十足?那些在應試教育中被稱為“學渣”的人,他們的未來難道就注定充滿失敗嗎?
“學霸”一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學渣”也并非一無是處。所謂“術業(yè)有專攻”,三百六十行,領域一轉(zhuǎn),“學霸”與“學渣”可能只有一米距離。我高中學理,班上有一位同學,如果按照成績排名,就是大家所說的“學渣”,等到高三實在學不下去了,無奈轉(zhuǎn)到文科,卻奇跡般地逆襲為文科年級第一。每個人的天分、個體優(yōu)勢并不一樣,理科上的“學渣”可以成為文科的“學霸”,同樣,應試上的“學渣”也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學霸”。學習小舞臺,人生大舞臺,衡量一個人,學生階段的應試表現(xiàn)是一把標尺,但丈量整個人生路,無疑需要更多維、更復雜的尺度。這個復雜評判標準,社會自然會給出。
【素材解讀】
在一個越來越強調(diào)多元評價的社會,面對應試評判“學霸”、“學民”、“學渣”的排序劃分,“學霸”無需自傲,“學渣”也無需自卑。人生漫漫,一個人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任何領域,需要的并不是一道“學霸”光環(huán),而是永遠擁有“學霸”專精向上的精神。擁有了這種精神,在自己擅長、專精的路上完成逆襲,并不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