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奔向山野郊外,還是走親訪友,你的頸肩、腰腿都準備好了嗎?專家提醒,出行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以免出現(xiàn)“骨關節(jié)假日綜合征”。
特邀專家 王宇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骨科博士
舟車勞頓 頸腰壓力大
案例1
駕車出游引發(fā)腰肌勞損
利用假期,徐勇帶著一家人開車去了一趟杭州。往返一趟,他幾乎開了30多個小時。雖然中途他也經(jīng)常停下來歇一歇,還時不時地讓老婆給按摩按摩,可是回到家后,還是感覺腰疼、脖子疼。到晚上,徐勇的腰疼得尤其厲害,他坐也不是躺也不是,根本睡不了覺、直不起腰……最后,徐勇被家人送到了醫(yī)院,檢查發(fā)現(xiàn),原來他是患上了腰肌勞損。
專家解讀
腰背痛是很多駕駛員的老毛病,主要和駕駛姿勢不正確、長期勞累有關。
正常的人體脊椎有一定的弧度——頸椎段稍向前凸,胸椎段稍向后凸,腰椎段明顯向前凸,骶椎則明顯向后凸,類似“S”形。如果坐姿不正確,總是“窩”在椅子上,腰椎所承受的重量會變?yōu)樵瓉淼膬杀?。時間久了,首先會導致腰背部的肌肉緊張、疲勞,容易造成腰肌疲勞和勞損。繼續(xù)發(fā)展,脊柱的生理曲度會被慢慢改變,腰椎間盤所受的壓力不斷增大,進而誘發(fā)腰椎間盤突出。由于腰椎間盤自身修復能力很差,一旦損傷就難以修復。
案例2
急剎車導致頸椎脫位
去年“十一”黃金周,老沈自駕出去玩。由于不熟悉路況,他一路上都小心翼翼。沒想到,當行駛到一個十字路時,突然躥出兩個人,準備橫穿馬路。緊急之下,老沈急忙來一個急剎車,整個身體因剎車慣性前傾,然后又彈了回來。隨后,只聽到頸部“咔”的一聲,老沈的脖子頓時不能正常扭動了。醫(yī)生檢查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急剎車造成頸椎脫位,嚴重者還可能造成四肢癱瘓。
專家解讀
自駕過程中,頸肩部的肌肉也一直處于緊張僵直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不暢。尤其是剛開車的新手由于駕駛經(jīng)驗不足,開車時精神高度緊張,脖子一動不動,總是保持一個姿勢。時間一長,便容易導致頸部肌肉痙攣,誘發(fā)頸椎病。
需要注意的是,頸椎就怕前后劇烈晃動。遇到急剎車時,人的慣性還在向前,此時身體雖然被安全帶固定,但頭部沒有固定,脆弱的頸椎很容易受到損傷。尤其是經(jīng)常伏案工作、本身就患有頸椎病的人更要小心,否則,當頸椎受到外力作用時,更容易引起損傷。
特別提示
1、墊個靠墊。要想避免腰椎、頸椎長時間過度緊張,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腰部和頸部墊個靠墊。只要有了足夠的支撐,就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一般來說,在腰部可以墊5-6厘米厚的腰墊,既保持腰椎前凸的正常生理弧度,又對腰部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是多數(shù)靠枕比較小,套在座椅上也很難支撐到頸椎,所以,選擇靠枕時一定要注意,應力求使頸椎得到更好的保護。
2、乘車時可以側著坐。乘車的人不要上車就熟睡,實在忍不住打個瞌睡時,一定要系好安全帶,同時戴上U型枕,“套”住脖子,這樣頸椎有了支持,會有保護作用。除此之外,頸椎最怕前后晃,所以乘車時如果想休息,最好側著點身子。
3、注意休息防止疲勞。長途自駕車時,無論是駕駛員還是乘車人,都應該注意休息。途中每隔一兩小時應下車休息,做一些簡單的扭脖子、扭腰、伸腿的全身運動,既能避免疲勞駕駛,又利于腰椎、頸椎的健康。
4、腰頸疼痛可熱敷。如果已經(jīng)有腰痛癥狀,可以進行腰部熱敷理療,佩戴腰托,對腰椎支撐保護。
爬山涉水 膝踝易受傷
案例1
爬山爬出關節(jié)炎
幾天前,王大爺和幾個老朋友相約爬山。老朋友見面分外高興,爬山也有力氣多了。山上空氣清新,景色怡人,大家都說要堅持爬到山頂看看好風光。爬到山頂后王大爺感覺膝蓋有些疼,心想著很長時間沒鍛煉了突然來爬山肯定會有些不適應的,回去休息下應該就沒事了。可是,在下山的途中王大爺?shù)南ドw越來越疼,到了山下已經(jīng)腫得不能動了。
專家解讀
爬山和爬樓梯時,腳登著臺階往上爬的這一瞬間膝蓋承受的重量是自身體重的好幾倍。如果爬山過量,會導致膝關節(jié)韌帶、半月板、滑膜等組織損傷,并可能進一步傷及軟骨,加速軟骨退化,加快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所以,無論對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登山都不是可以“逞強挑戰(zhàn)”的運動方式,應該適可而止。
尤其是老年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多數(shù)都存在膝關節(jié)損傷,爬山時更應該多加小心,最好改為散步、游泳等舒緩的運動。
案例2
登山崴腳跟腱斷裂
自從上個月爬過一次山之后,小賈時常感到腿腳疼痛,步態(tài)蹣跚,走平道都疼。起初,小賈以為是崴腳了,并沒有太在意。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腳跟部一直隱隱作痛。小賈去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xiàn),雙腳部分跟腱已經(jīng)斷裂。
專家解讀
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提足跟、跖屈踝關節(jié),人們站立、行走、跳躍、奔跑,靠的都是它。如果長時間過量運動,總是提拉跟腱,容易導致跟腱發(fā)炎。如果平時缺乏運動、運動之前又忽視熱身,一旦突然運動過猛,還容易導致跟腱斷裂。
除此之外,出行時如果鞋不合腳,也容易造成損傷。例如穿鞋過緊、鞋后幫太硬,會反復摩擦跟腱,嚴重時容易產(chǎn)生炎癥或感染;如果鞋底太薄,不能有效吸收地面的反沖力,足底筋膜或脂肪墊容易受到撞擊,導致腳跟痛,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跟骨骨刺。
特別提示
1、出門旅游選好鞋。旅行時,應選擇舒適的厚底防滑鞋,以避免引起勞損造成局部疼痛。此外選鞋還要注意鞋幫,鞋幫不能太硬、太高,以免造成跟腱損傷。
2、登山別忘帶護具。登山過程中使用手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省體力,減輕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負擔,減輕腿部的壓力,緩解腰部和肩部的疲勞感,還可以增加行走的穩(wěn)定性,防止跌倒。除此之外,無論是戶外運動還是室內運動,還可以配備合適的運動護膝。與普通護膝不同,運動護膝不僅可以保暖,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3、走路別太快運動別過猛。不論哪個年齡段,爬山涉水時最忌速度過猛。如果速度過快、運動過猛,會加大負荷,更容易造成損傷。步行最好別超過1小時,并且注意休息。
4、關節(jié)腫痛要休息。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一定要停止運動,以免對關節(jié)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如果是勞損造成的腫痛,可以適當進行熱敷理療,外用扶他林軟膏,嚴重時口服消炎止疼藥物。如果遇到急性的損傷,如關節(jié)韌帶扭傷、早期肌肉拉傷等情況,應在24小時內進行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減輕腫脹。24小時以后,出血已基本停止,此時應進行局部熱敷,目的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腫脹和瘀血的消退。需要注意的是,發(fā)生急性扭傷后,如果出現(xiàn)明顯瘀血、腫脹、疼痛,一定要及時就診,排除有畸形、骨折,避免漏診。
本刊記者 王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