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必須首先承認現(xiàn)在的財政部門正處于一個“高速低效”的工作狀態(tài)下。高速,指的是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一直處于世界前列;低效,則指的是財政部門的辦事效率實在低下到令人赧然。
而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低下的效能,如何維持高速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
我們的政策常處于一個怪圈中:凡是“緊急制定”的,都是亡羊補牢;凡是“討論再議”的,反倒通常是不太急于解決的問題。按照這個思維想,近年來許多地方財政都在談論關于財政績效的話題,愈發(fā)達的地區(qū)尤甚。這至少說明了兩個現(xiàn)狀:第一,先知先覺的,一般都是先行者;第二,財政,或者說政府效能低下所產(chǎn)生的行政壓力,已經(jīng)是一個財政部門必須解決的問題。
已經(jīng)“積重”,再不改觀,就“難返”了。
專業(yè)化與剎車
在西方公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考題: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同事正在幫你做你的工作,你應該怎樣對待他?
標準答案是“stay out of my desk”:離我的桌子遠點兒,這是我的事。然后再重新做一遍。
但這種做法在以和為貴的中國官場就顯然顯得不近人情:我在替你做事,你為什么還要責怪我呢?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這種做法旨在盡量避免一個工作效能中最大的敵人:外行做內(nèi)行的事。從財政工作上來說,就是財政部門由于在預算管理中不夠深入,導致其他部門作出了自己的“自預算體系”。由于部門級別等原因,財政部門無法直接對其他部門說“離開我的桌子”。
許多年來財政部門一直飽受這個問題困擾。由于種種原因,財政部門不得不忍受預算部門“協(xié)助編排預算”的做法。但如果按照上面的解決方法去解決財政無法主控預算的現(xiàn)實問題,結(jié)果可能并不理想。
原因有兩個,內(nèi)部和外部的不夠?qū)I(yè)。本人在地方財政工作多年,編制預算時總覺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從賬面上看來毫無問題的項目,在“一下”甚至“二下”的過程中都會被審查出有問題。但這些問題通常都并不出在財政部門的專業(yè)范圍之內(nèi)。舉一個小例子,前幾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進行了修訂,但并未解決在政府采購中的價格不合理所可能產(chǎn)生的尋租空間甚至是貪腐問題。說句老實話,財政部門雖然每年每個部門都有抽檢,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存在漏網(wǎng)之魚幾乎是可想而知的。但政府工作是一個整體,細化到財政工作也可以說工作流是線性的。在線性的工作流之下,即使知道某一項預算出了問題,在現(xiàn)在的工作條件下,立刻“踩住剎車”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想提高財政的工作效能,就必須找到“剎車”在哪。
因此我個人認為,財政在工作效能上的新常態(tài),首先必須要給財政部門在政府資金方面的相對控制權。也就是在預算運行中出現(xiàn)問題時及時暫停甚至追回預算資金的權力?,F(xiàn)有的財政機制一般都在討論如何讓財政資金更少的流失,以及將預算編制的更加細致,但即使再細致的預算,在執(zhí)行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希望頂層設計層面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加以考慮。以前我們都說財政是個“分錢”的部門,如果財政要“進化”成為有“管錢”作用的政府部門,就必須要有及時叫停的能力。
責任 事權 財權
那么為何說其他預算部門不夠?qū)I(yè)?這并非指的是預算部門的工作問題,而是由兩方面問題組成:第一,從預算編制方面來看,預算部門手里掌握的只有過去幾年本部門預算,因此無法對下一年地方整體財力有所了解,也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貨不對板”的預算提法,白白浪費了預算部門和財政部門的溝通時間,也相對的降低了行政效能;第二,預算部門在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缺乏監(jiān)管,部門壁壘在筆者工作的地區(qū)還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會出現(xiàn)財政部門無法介入,政府部門不愿意介入的尷尬局面。
對于這種現(xiàn)狀,許多財政工作人員和財政政策研究學者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總體來說,是要“讓事權與財權相匹配”。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更大的問題出在支出責任與事權的不匹配上。
這其實是論述了關于現(xiàn)在一些學者宣稱以績效管理提高財政工作和政府工作效能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即財政部門與預算部門的工作接口和專業(yè)接口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加入績效理念的話,項目目標應當由誰來提出?這是典型的事權分歧問題:由部門提出,有自己出題自己判卷的嫌疑;由財政提出,財政部門對預算部門的工作并不專業(yè),如果提出的問題都是“外行指揮”的問題,結(jié)果極可能反倒降低了預算部門的工作效能。筆者認為,按照現(xiàn)狀的最大可行性分析,最可行的還是以預算部門本身作為項目目標的提出主體,由第三方來對項目目標進行質(zhì)詢。財政部門在項目目標的整體推行中只負責“踩剎車”工作,細化到工作實操中,一旦項目目標未完成,說“不”的也應該是政府主管領導,財政部門僅負責執(zhí)行工作,以及在流程中的預算及時調(diào)整。再深入介入其他預算部門的工作,在現(xiàn)階段都有越俎代庖之嫌。
第二個問題:如何解決財政資金“撥的出去,拿不回來”問題?這是典型的財權分歧問題。按常理講,財政資金自從撥付到部門以后,一般來說是見不到“回頭錢”的。解決方案目前有次年預算替代法、專戶直接支付法、會計代管法等,從實效來看,筆者比較傾向于專戶直接支付法,即完全剝離預算部門除運轉(zhuǎn)經(jīng)費外所有項目經(jīng)費中的資金自理權,由財政部門設立專戶直接向終端支付。這種做法在一些較先進的西方國家均有實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初期會引起預算部門的巨大壓力。但既然是“新常態(tài)”,就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
最后要說的一項是,在工作效能方面,無論是財政效能或者是公司效能,都要遵循一個基礎的原則:寧慢勿快。
必須承認的是,現(xiàn)在在財政效能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并不是和預算部門之間的磨合,也不是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更不是財政部門內(nèi)部的研討。有非常多的財政政策并非死在了起跑線上,而是在開頭的大張旗鼓之后默默消失,最后僅僅留下一個名字,甚至有些政策連名字也沒有留下。所以我覺得“新常態(tài)”在財政效能方面應當重點放在“常態(tài)”二字上,即使每個月只有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改進,一年或者幾年之后,回頭再看,都是一段很長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