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看拍賣圖錄,總是習慣性看看畫作的說明欄里有無著錄,如果有很多條且出版機構(gòu)、刊物權(quán)威,心里就比較有底,競拍時更敢放手一搏?!边@是許多競拍者的心聲。
近幾年,在市場上凡是被著錄過的書畫作品都受到了藏家的重視,價格也往往比同類作品高出許多。有一個事例,特別能說明著錄對作品價格的影響:2010年春天,一位朋友所藏白石老人92歲時畫的《紅梅喜鵲》欲出售,當時他要的價格是150萬元,在畫廊掛了幾個月也沒賣出。后來,這位朋友無意中在一本1957年出版的《北京中國畫院書畫展畫集》中發(fā)現(xiàn)了這幅畫,他便將這幅畫送到了拍賣公司上拍,在拍賣圖錄中明確注明了1957年出版的情況,結(jié)果,賣了352.8萬元。
權(quán)威著錄首先證明了該作品是真跡;其次,以前的出版物少之又少,版面也不多,能夠被收入其中的肯定都是各位畫家的精品、代表作,這也從側(cè)面佐證了作品的價值。
從近年拍賣市場來看,清皇室所編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中著錄的古畫基本都能拍出高價。例如2011年南宋宮廷畫家筆下的《漢宮秋圖》卷拍出1.68億元。該卷著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畫上的御題詩則分別著錄于《清高宗(乾?。┯圃娢娜泛汀肚∮莆奈镨b賞詩》。
然而,經(jīng)過2012年的市場調(diào)整后,部分《石渠寶笈》內(nèi)的作品也經(jīng)歷了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直到去年下半年才逐漸回暖。如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的沈周作品《仿梅道人山水樹石冊》以5060萬元成交價刷新拍賣紀錄,唐寅的《松崖別業(yè)圖》也以6200萬元落槌。
盡管如此,看圖錄也不能代替看實物,經(jīng)驗還是最重要的。近些年來各種來路不明、改頭換面的出版物太多,權(quán)威性大打折扣。很多所謂的圖錄并不靠譜,特別是某些打著官方主辦或?qū)<抑鞒制焯柛愠龅囊茉炱?,其實相當于“二次造假”,有時甚至比原始假畫危害更大?!痹谝恍┡f時出版的圖錄中,收集的并不全是畫家真跡。有些制作者在真跡中摻假,企圖魚目混珠,還有的直接制作假圖錄。這種手法往往令一些收藏新手上當受騙,需要特別注意。在收藏的時候,圖錄只是參考因素之一,不可盲目相信,尤其是非權(quán)威出版機構(gòu)發(fā)行的更要仔細甄別。
有意思的是,正因為名畫價值水漲船高,假圖錄又大行其道,使得那些品相較好的古美術(shù)文獻、圖錄開始升值,成為了收藏品市場中的一個板塊,不少原來在百元、千元級別的圖錄一下子躍上了萬元臺階,有的甚至拍到了十幾萬元。
總體來看,上世紀50-80年代出版的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畫冊最受歡迎,價格也最高,這與其作品行情不斷走高也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有著錄的書畫價格高,使得部分收藏者帶有明確的目的性,也有人為了研究某個書畫家,耗費很大精力梳理他的出版、著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