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值得慶幸的,每個人還是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的。事實上,人類社會到了今天,社會福利制度的日趨完善,生存本身的難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于是生存與生活的天平開始向后者傾斜——這是件幸事,盡管也讓更多的人徒增煩惱。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那首非常出名的詩《未選擇的路》中,表達的正是這樣的主題。“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如果你足夠自信且特立獨行,你當(dāng)然可以像你崇拜的那些人——比如蘇珊-桑塔格那樣,去選那條“未選擇的路”——它芳草萋萋,更加誘人,更何況生命這游戲,你大概不會有復(fù)盤的機會,為何不讓它變得有趣呢?
《我幻想著粉碎現(xiàn)有的一切》是喬納森-科特對蘇珊·桑塔格的訪談錄。根據(jù)談話的主題,內(nèi)容劃分成七個部分,幾乎涵蓋了其一生的重要思想。
我還是喜歡稱蘇珊·桑塔格為思想家,因為無論是出版文集、寫小說還是拍電影,只是她保存并傳播思想的方式,并且不同旁人,對于桑塔格而言,前者的意義要遠大于后者。“我的思想差不多總在變化”。而這種善變,其實是桑塔格用來抗衡這按部就班世界的“武器”。
《反對闡釋》是我最喜歡的蘇珊·桑塔格的作品?!叭リU釋,就是去使世界貧瘠”。這樣的觀點一出便驚世駭俗,但由她抽絲剝繭,你卻很難不去支持這個聰明的女人的主張。事實上,比起漢娜-阿倫特、西蒙娜·薇依等重要的女性學(xué)者,蘇珊-桑塔格的思想似乎更具“女人味”一些。她任性,感知卻總是豐富的,這使得她可以輕松駕馭各種媒介,“構(gòu)建一個新世界”。或許她的思想不會如阿倫特等人那般撼動人類思想體系,但作為一名始終活躍的嚴(yán)肅作家,蘇珊-桑塔格所守護的“人類的尊嚴(yán)”,卻會讓更遠的人群,看到光芒。
你真的應(yīng)該知道,對于現(xiàn)代文化而言,我們究竟多么需要有人來“亮一盞燈”,照給大多數(shù)人看他們所處的境遇。“現(xiàn)代溝通的本質(zhì)就是任何事物都可表達,任何情況都可等價”。桑塔格這樣說,可并不是打算贊美。因為這種趨同最終會造成的是個性的缺失。沒有個性,思考便無從談起。20世紀(jì)的浩劫讓人們丟掉了信仰,時至今日也沒能找到重建的圖紙。倘若是趨近天堂的現(xiàn)代科技革命再讓人們放棄思考,那么人類的未來將如何續(xù)寫,還真是件費腦筋也很難想象的事。
桑塔格當(dāng)然不常把人類的未來掛在嘴邊。作為一個女性,并具備女性思維的思想者,桑塔格的最大特色,在于她總能將事實歸納到思考的結(jié)果之中。在她的一生中,思考始終是“逃避黑暗”的本能。只有思考才能讓她始終在“意圖”上領(lǐng)先于自己的生活。關(guān)于她,人們最常提及的還是她的“疾病史”。當(dāng)四十二歲時被告知罹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時,她卻開始著手尋找這“百病之王”對于她的精神世界究竟意味著怎樣的“隱喻”。而最終完成的《疾病的隱喻》,則是對她自身經(jīng)歷最好的答復(fù)。
無數(shù)人贊美思考可以拓寬生命的廣度??墒聦嵣?,思考真正的意義在于質(zhì)疑——對于一切客觀事物,在不存在闡釋的前提下,它顯然是,并且只能是它本身。但對于一個思考者,這卻是改寫世界模樣的機遇——當(dāng)固有的闡釋缺位時,隱喻的意義,其實可以由你自己來決定。
所以,無論你是否承認“太陽之下無新事”,按部就班的世界總會令人感到無趣。世界的樣子不會因你而改變,可你眼中的世界,則是另一番光景了。如果你有勇氣粉碎一切,或許你也可以擁有自己的“世界”。那可真是場華麗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