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案例指導制度的具體構建問題,近年來,司法實務界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具體構建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首先應對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予以明確;其次,要嚴格指導性案例的選擇標準;再次,要明確指導性案例的產生程序;最后,要明晰指導性案例的司法適用。
[關鍵詞]案例指導制度;指導性案例;具體構建
案例指導制度指的是在地方各級法院審判完畢的案件中以一定的標準進行篩選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匯報,通過審核后,由有權發(fā)布的法院公布為指導性案例,并將對各級人民法院以后的審判工作進行指導的一種制度。我們實行的案例指導制度以司法指導為特色、以維護司法統一為主旨,它不同于西方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具有比較鮮明的中國司法特色。本文認為,案例指導制度的具體構建應從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選擇標準、產生程序、司法適用四個方面著手。
一、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
關于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爭論頗多。綜觀學術界和實務界,主要觀點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主張只有最高院才有權發(fā)布指導性案例。{1}另有論者持與此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每一級法院都應被賦予發(fā)布指導性案例的權力,應當建立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參與的案例指導制度模式。{2}還有觀點認為,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案例指導制度應在以最高院為最重要的發(fā)布主體的基礎上,肯定各高級人民法院也作為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主體,另外,一些重要城市{3}的中級人民法院在轄區(qū)范圍內也有權發(fā)布自己的指導性案例。
筆者認為,對比上述各種觀點,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發(fā)布指導性案例是比較合理的模式。首先,把發(fā)布主體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是不合理的。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具體的法律適用情況等,都有較大的地區(qū)差異。所以,如果全部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必定會加重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負擔,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考慮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所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可能在很多地方根本無法得到認同,不能在全國被普遍適用。其次,各地高級人民法院應當擔起指導性案例發(fā)布主體的角色,在案例指導制度中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各高級人民法院對于本轄區(qū)內的風土人情比較熟悉,因此,發(fā)布針對其轄區(qū)的案例時,整體運作的成本比較低,也容易操作。最后,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在案例指導制度構建的過程中應該扮演輔助的角色,即為了使案例指導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應該積極報送案例,提供豐富的實踐材料。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大部分的法官和案件都在基層,所以在構建案例指導制度的過程中要重視基層法院的作用。
二、指導性案例的選擇標準
指導性案例的選擇標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哪些法院作出的判決可能成為指導性案例;二是法院作出的哪些判決可能成為指導性案例。對此,有人提出,“不宜以法院的審級作為篩選案例的標準,而應以案件本身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典型意義作為選編標準”。{4}
就案件本身來說,什么樣的案件應該被選編為指導性案例呢?有學者指出,指導性案例可以分為疑難案例和新類型案例。疑難案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由于法律條文本身的原因所引發(fā)的疑難案件,比如條文用語發(fā)生歧義,法律之間、法律和司法解釋以及其他規(guī)定之間不一致所產生的沖突;二是由于價值沖突所導致的疑難問題。審判過程可能涉及不同的價值,在多數情況下,這些價值可以并行不悖,但在某些情況下,基于特殊理由需要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時,就需要法官在不同的價值之間作出取舍和判斷。指導性案例的引導示范作用在此處便可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也可以說這種情況有時是基于社會效果的考慮。{5}此處的新類型案件主要是指隨著新法的出臺而日益增多的以之為審判依據的案件。有學者指出,存在立法空白和沒有準確的法律適用的案件可以作為指導性案例。在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社會現實的流動性的共同作用下,容易產生法律所未加預測的領域,如果一個案件涉及這樣的領域,那么,指導性案例對于以后類似情況的處理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個案例要成為典型案例,應當具備的根本條件是:涉及法律問題,且其涉及的法律問題屬于法律沒有規(guī)定或者明顯滯后或者僅有原則性規(guī)定或者用語含糊不清的,該法律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該案對法律問題的解釋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
三、指導性案例的產生程序
其一,指導性案例的選報。各級人民法院的相關業(yè)務庭室都可以向其指導性案例的初選機構報送相關的案例。該案例應當具備指導性案例的基本條件,報送的案例應當附有相應的裁判要旨,說明裁判做出的基本邏輯和裁判規(guī)則。為保證案例的質量,基層人民法院報送的案例應先經該院的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經中級法院同意后上報高級人民法院。而中級法院所上報的案例只需經過該院審判委員會通過即可。經過選報機關初選確定后的案例,才上報到高級法院或最高法院。
其二,指導性案例的確定。由于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是確定指導性案例的最后一關,為了保證指導性案例的質量,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應成立專門的指導性案例審定委員會對上報的案例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審核,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報的案例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方面是否正確、合法;上報的案例所適用的裁判規(guī)則是否符合基本法理或法律政策、法律原則;上報的案例對今后同類案件的裁判是否具有指導作用;上報的案例與先前己經公布的案例是否存在矛盾和沖突。
其三,指導性案例的格式。為增強指導性案例的權威性和規(guī)范性,應對指導性案例建立統一的格式。在筆者看來,指導性案例的基本格式應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案件基本信息,包括制作法院名稱和案件當事人及案由等基本信息,還應包括案例的編號和公布日期;其次是判決書,包括當事人和代理人、案由、事實陳述、辯論要點、合議庭評析意見、判決依據、判決結果、審判法院和法官;最后是裁決要旨,即對裁決事實與法理進行系統整理,確立相應的基本法律規(guī)則以供指導。
其四,指導性案例的公布。公布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公布的機關。指導性案例的公布機關只應是高級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對于僅適用于本地區(qū)(本省范圍內)的指導性案例,由高級人民法院審核通過后進行發(fā)布。若是全國性的指導性案例,則還要由高級人民法院再報送至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核并最終由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二是公布的范圍,應當向全社會公布。三是公布的形式。目前法院對案例的公布往往采用傳統的紙制方式進行。今后,隨著指導性案例的增多,應當逐步采取現代的網絡方式予以公布,同時建立起較為科學、完備、方便的檢索系統。
四、指導性案例的司法適用
“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的具體構建主要包括‘選’、‘編’、‘用’三個層面,其中,‘選’與‘編’是前提與基礎,而‘用’是目的,是制度的功能載體 ?!眥6}筆者看來,上述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是“選”與“編”,而“用”則與此處的司法適用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司法適用是這一制度的目的所在。
從本質上而言,案例指導制度是為了彌補制定法的不足。因而當現有法律規(guī)范有明確規(guī)定時,必須嚴格適用有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審判,只有在缺乏相關法律規(guī)定或者法理規(guī)定過于原則和抽象時,指導性案例才能發(fā)揮作用。同時,案例指導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同案同判,因此在適用指導性案例時,要比較分析未決案件的爭議點與指導性案例的爭議點是否具有相似點,未決案件的法律事實與指導性案例的法律事實又是否具有相似點,只有具有相似性,才能適用指導性案例,也才能達到同案同判的最終目的。綜上,指導性案例的適用條件為:缺乏有效的裁判規(guī)則;具有相似的案件事實。{7}
當事人認為判決不符合案例時,或應參照案例而未參照時,可以以該案例的裁判要旨為理由,提起上訴。上級法院認為下級法院適用案例錯誤的,可以以所適用的規(guī)則和原則不當為由改判或發(fā)回重審。檢察院認為同級或下級法院適用案例錯誤的,可以提起抗訴。
在適用方式上,各級法院參照適用的方式包括在裁判文書事實認定及說明理由部分引述案例,“除此之外,還包括在庭審中釋明、在合議庭研究案件、在審理報告中、向審判委員會匯報案件時、在判后釋疑中及以其他合理方式引用?!眥8}也就是說可以以一切合理、合法的方式在案件立案到做出判決這一過程中適用指導性案例。
注釋
{1}陳燦平:《案例指導制度中操作性難點問題探討》,載《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
{2}王利明:《論中國判例制度的創(chuàng)建》,《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頁;張艷:《案例指導制度的價值探究及理性定位——基于憲政中國發(fā)展中制度借鑒的視角》,《河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3}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還有就是國務院規(guī)定的較大城市,如淄博、邯鄲等等。
{4}梁迎修:《判例法的邏輯——兼論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法律方法與法律思維》(第四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59頁。
{5}參見200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案例指導制度疑難問題研討會會議記錄。
{6}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四川大學聯合課題組,陳明國,左衛(wèi)民:《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7}賴彥西:《關于我國刑事司法案例指導制度構建的思考》,載《遼寧警專學報》,2014年第1期。
{8}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四川大學聯合課題組,陳明國,左衛(wèi)民:《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載《中國法學》,2013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董眸.司法解釋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M].1999年版.
[2]劉作翔,徐景和.案例指導制度的理論基礎[J].法學研究,2006年第3期.
[3]徐昕.邁向司法統一的案例指導制度[J].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5期.
[4]周佑勇.作為過渡措施的案例指導制度[J].法學評論,2006年第3期.
[5]陳燦平.案例指導制度中操作性難點問題探討[J].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
[6]蔣惠嶺.建立案例指導制度的幾個具體問題[J].法律適用,2004年第5期.
[7]胡云騰.案例指導制度的構建意義深遠[J].法制資訊,2013年第10期.
[作者簡介]謝曉梅(1990-),四川峨眉人,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